彭永
【摘要】在创新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实施“行为导向课堂”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具有推进作用。同时,也是中职公共文化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实践的直接体验。
【关键词】中职 思想政治课 行为导向 教学模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95-02
2008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若干意见》,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做出了具体部署,着重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既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特点,把知识传授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因此,中职政治课教师应尽快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来推进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
一、什么是行为导向教学
行为导向教学是指有目的的学习,在教学中,“学”是主动的,“教”则是对教学施加影响。“教”可以是直接指导,也可以是主持、咨询,及至保障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强调教学中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行动。 可见,行为导向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隐现”的学生怎么学?怎么与教师形成职业情境或生活情境的有效互动?从而接纳知识、形成职业能力。
二、中职政治课行为导向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和文化基础课教学都可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以项目带动实施教学过程,学生完成一个项目过程就是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
2.角色扮演法。是把学生作为“演员”或观察者的身份,投身到一个真实情境中,通过行动学习,体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3.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教材,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创造潜能,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4.任务驱动法。是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驱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行为
教师行为模式,是从施教者角度出发,明确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下,教师给学生施加哪些影响,来达到启发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直接行为模式。直接教学模式是以行为训练为主,老师在课前将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个步骤,学生按照老师下达的任务计划,对概念、案例、行为现象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学生对老师的行为直接作出反应。直接模式下教学行为,老师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但这样的模式下,教学仍然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控制着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不利于学生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
(2)间接行为模式。在教学中,老师提供一种媒介,或者直接部署给学生一项具体的探究任务来推动学习行为。学生独立解决教师下达的任务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有着激励作用。但它也存在着费时,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不完整等弊端。
四、政治课行为导向教学设计的环节
中职政治课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分为"任务制定—信息收集—制定计划—总结评价"四个环节,下面以项目教学法为例,简述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设计:
1.任务制定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分解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项目,整合教学内容,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专业特点,模拟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一阶段,教学的基本任务体现在《任务书》的确定。如《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单元,我没有按常规逐节讲解面向未来规划职业生涯的作用和意义,而是直接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己所学专业发展前景,对照自己的实际能力、爱好、理论和实践发展目标、将来的社会定位等子目标,每人为自己拟写一份职业生涯报告。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书过程中,既要独产思考,又要与其他同学建立合作学习关系。
2.信息收集阶段。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要阶段,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要求,查找和收集自己学习的专业发展历史,了解5年内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及专业技术能力国家标准。
3.制定计划。这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进行合作学习的阶段,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以本专业为职业发展起点,分别从职业道德、职业技术标准、经验积累、追求创新、岗位成才、职业晋升、自主创业的角度,计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在实施计划中,理解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成长的作用和意义。
4.总结评价阶段。这是对知识理解和应用阶段,学生在以上3个环节结束后,将自己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报告分享给班级同学进行讨论和评价。教师可将总结评价的教学环节,设定在一个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让学生感知到每个不同的专业都有着技术性和职业性,每个专业都有着各自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同时也能受到启迪,一个人一生的职业转换可能性很大,随着环境的变化,职业岗位也会有变化,每个人都要有重新选择职业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新论》2007年教育科学出版社
[2]柳燕君.《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2013年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