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朝辉
在全球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体育用品出口成为中国贸易出口中更具竞争力的亮点,然而,在中国体育用品出口贸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制约“瓶颈”。本文首先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体育用品贸易的现状,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中国体育用品出口贸易的升级途径。
一、中国体育用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一)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球体育用品制造大国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国际间交往日益密切,贸易出口自由化程度也不断加大,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总额达到了305.5亿美元,占全年出口总额的1.31%,较2013年的282.52亿美元增长了8.16%。由图1可见,2006-2014年间,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总额规模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为11.33%。受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2009-2010年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疲软,但是自2011年欧盟、美国等市场消费复苏,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的崛起,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总额呈现持续上升的格局。事实上,中国已成为全球体育用品制造大国,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国际知名度增强,更是推动了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的迅速发展。目前,中国体育器材、服装类产品已拥有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国际市场中活跃度较高。
(二)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受全球经济波动影响较大
目前,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2014年,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前五大贸易伙伴分别为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香港,占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总额的67.82%(见图2)。其中,对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香港的体育用品贸易出口额分别为75.84、67.53、22.7、20.84和20.27亿美元,占比分别为24.82%、22.1%、7.43%、6.82%、6.64%。同期,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增长前五大贸易伙伴分别为俄罗斯、东盟、美国、非洲、香港,增幅分别为18%、17.9%、10.7%、9.4%和7.5%。由此一系列数据可见,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体育用品的需求强劲。2014年仅对欧盟、美国出口总额占比就达到了46.92%,占据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将近一半的总量。但中国体育用品出口贸易受欧美经济波动影响较大,如2008年金融危机始于美国,从2008年下半年起,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持续下降,直至2011年欧美经济复苏后,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才呈现复苏迹象。
(三)出口产品以体育器材为主,运动服出口增幅较大
在产业贸易出口中,出口产品结构问题直接反映着该产业发展水平、资源分布状况以及出口贸易的政策体现。从中国体育用品出口产品结构来看,以体育器材作为主打产品,2012-2014年,中国体育器材出口总额分别为177.83、182.38和189.85亿美元,分别占体育用品出口总额的66.73%、64.55%和62.14%。在体育器材的出口中体育竞赛用自行车出口额最大,占体育用品贸易出口总额的20%以上;保龄球用品出口额最小,仅占0.5%左右。另外,运动服的出口增幅较大,2012-2014年分别增长35.73%、31.78%和21.35%。目前,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已超过400万家,各类品牌迅速崛起,如鸿星尔克、李宁、361度等,但总体而言,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产品种类比较单一、缺乏准确的品牌定位,进而导致出口产品结构集中度高。
(四)出口产品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三资企业仍占出口主导地位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体育用品出口仍以一般贸易为主,一般贸易出口194.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3.59%。与一般贸易方式比较,加工贸易的出口自2007年以来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出口占比从2007年的88.49%下降到2014年的21.03%。同时,在中国体育用品出口企业中,长期以来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投资)占据着主导地位。2014年中国体育用品出口企业中,三资企业出口196.9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4.46%;私营企业出口65.1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1.34%;国有企业出口33.0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0.82%。总体而言,从事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的三资企业已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的生力军。尽管出口贸易方式的变化促进了中国体育用品出口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调整产品出口结构、创建自主品牌,仍将对整个产业发展起关键性作用。
二、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出口产品同质竞争激烈,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
由于地方政府和行业职能缺位,导致中国体育用品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进而引发“价格战”。同时,缺乏整体产业规划,中国体育用品出口企业的来料加工、贴牌生产占比较大,产品附加值低,研发技术也相对滞后,创新力不足,导致产品差异性少,同质产品竞争异常激烈。另外,目前中国从事体育用品出口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体育用品中小企业占比高达73%,加上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给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缺乏信息平台,使企业难以把握市场动态,加之体育用品行业协会未发挥联动作用,缺乏对市场竞争动态的调研和行业发展协调,致使企业生产与市场完全脱节,导致产品积压、滞销。二是融资难,企业扩大出口的资金缺口较大,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产少,从银行、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较为困难,只能借用民间资本,而民间资本又有限,且更愿意投入到发展潜力巨大的高科技行业中。
(二)出口产品遭遇频繁的贸易壁垒,存在不公平的贸易保护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大,部分国家出于对本国弱势产业的保护,非歧视性贸易壁垒现象严重。近年来,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份额扩大的同时,遭遇国外贸易壁垒也日益频繁。2000年至2014年,中国出口的竞赛用自行车及零部件遭遇反倾销总数为9国25次。其中欧盟8次,阿根廷5次,加拿大3次,巴西、日本、土耳其、美国、马来西亚各2次。可见,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正面临着严峻的反倾销、反补贴形势。一方面,中国体育用品出口迅速发展的同时,与其他国家相关产业出口发展造成一定的冲突,如东盟、南非等,出于对本国弱势产业的保护,部分国家非歧视性、不平等贸易壁垒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协会未发挥行业领头作用,企业无法及时获得各国贸易政策或规定,且在应对贸易摩擦中发挥作用有限。由此导致中国体育用品在出口中面临着不公平的贸易环境。
(三)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
中国体育用品出口结构不合理,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出口产品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如在运动服出口中,承接外商贴牌生产的中国企业仅从事附加值最低的加工环节,处于价值链末端,而附加值高的设计、营销等环节多控制在外国企业手中。尽管这种加工贸易的出口在减少,但由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高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仍然不多。二是贸易出口市场集中度(CI)高。2014年前五大贸易伙伴的CI值为67.82%,接近70%。事实上,贸易出口市场集中度高会直接威胁到产业发展与安全,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中国体育用品出口市场急剧萎缩就是例证。尤其是中国体育产品行业仍旧依靠规模经济效应,市场竞争力不足,很容易受国际经济影响,不利于体育用品贸易出口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品牌意识淡薄
尽管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中国体育用品出口呈现持续增长的格局,然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意识淡薄因素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具体表现三个方面:其一,研发投入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据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大中型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中拥有自主研发机构的仅占13.9%,低于全国行业23.7%的平均值。其二,品牌塑造欠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例如,2014年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的体育类企业只有10家,如家喻户晓的李宁、361度等,然而,与国外品牌的塑造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甚至有模仿、假冒国际品牌的情况。其三,人才匮乏,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从目前中国体育用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情况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中、高端人才匮乏;缺乏产研销的联动机制,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较少;缺少对从业人员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晋升、奖励机制。
三、完善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的升级途径
(一)健全、完善相关法规,发挥政府协调、统筹的服务职能
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对体育用品出口的法规制度和政策力度。主要包括:其一,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由政府协同行业协会加强监督,本着规范化、便捷化的原则提高应诉灵活性与操作性。其二,完善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政策,发挥出口退税政策的积极效应,促进体育用品贸易出口的健康、有序发展。其三,完善扶持中小企业的金融政策,以政府部门为主导,联合金融机制、资本市场,对融投资项目、信贷担保等政策做出适当调整。其四,制定鼓励国际合作创新的政策,促进中国体育用品业的国际交流,特别是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理念,或在海外创办高标准的合资企业。
(二)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监督功能,加强行业内的竞争自律
行业协会是架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监督、服务功能,对于促进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扩大与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需要做到:一要加强体育用品贸易出口企业自律,避免“价格战”等恶性竞争;二要督促企业遵规守法,优化出口环境;三要构建行业信息平台,促进市场信息的畅通传递,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四要加强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跟踪了解国际市场动态,积极实施国际化标准;五要加强行业复合型人才的培育,解决人才匮乏、队伍建设滞后问题。
(三) 创新企业的管理理念,促进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中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必须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体育用品业的先进经验与技术标准,通过加强技术、管理、营销等战略,才会扩大出口提升国际竞争力。由此要从改变企业管理入手:第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采用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设立企业内部独立审计机构,严格遵循不相容岗位设置,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运用先进财务软件,加强内部稽核,引入作业成本法(ABC法),加强成本管理。第二,导入现代化管理模式,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准确定位体育用品国际目标市场,严格按照相关认证体系,加大质量检验,引入质量风险管理,细分国际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研发与生产。第三,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企业形象、产品质量等战略入手,扩大中国体育用品贸易出口,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四) 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创建国际认可的自主品牌
一是加大体育用品业的研发投入,加大技术创新。以市场引导研发,以技术引导生产,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与档次。二是针对不同区域、文化,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创新舒适型、功能型产品。三是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注重研发特色市场,如女性用品市场、儿童用品市场,树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四是创建自主品牌,提升产品可信度与美誉度,实施与当地文化相整合的品牌本土化,提高国际认可度,拓展并扩大中国体育用口贸易出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