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绒++王宾齐
摘要:“教授”是衡量大学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通常与教师的多种利益相挂钩。因此,多数教师都把获得这一头衔作为最高目标来追求。但教授职称获得前后教师在学术的投入和产出却呈现出“过山车现象”。本研究以H农业大学2010年评审通过的35名正教授为对象,从发表论文、出版著作和科研获奖三个维度,对以评审通过年为分界线的前5年和后5年的学术产出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1)大学教师职称评审前后普遍存在着学术产出的“过山车现象”;(2)女性的“过山车现象”较男性明显;(3)年龄与“过山车现象”呈正相关;(4)学历与“过山车现象”呈负相关;(5) 社会科学“过山车现象”较自然科学明显。
关键词:大学教师;职称评审;学术产出;“过山车”现象
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多有诟病。与此同时,批评大学和大学教师浮躁、功利化的言论也不绝于耳——这常常使大学处于社会舆论的“漩涡”之中。我们可以不对这种议论的真伪性作事实上的证明,但有一种与之关系密切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重视:大学教师职称评定前后学术产出的“过山车”现象。
何为“过山车现象”?就是教师在职称评定前后学术投入和产出呈现出“爬坡”与“滑坡”的现象。职称评审前拼命写文章、搞科研、出著作,每年学术产出与日俱增,而一旦职称头衔到手,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每年学术产出迅速下降,如同游乐场上的“过山车”一样。实践表明,“过山车现象”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大有不断增强之势。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现象开展学理上的研究。
一、样本选择
本研究选取H农业大学2010年职称评审通过的35名正教授为研究对象,分别统计他们在职称评定前5年(2005-2010年)和职称评定后5年(2010-2015年)学术产出的变化情况。资料分别来源于该校科技处、人事处及相关学院的官方资料。样本人员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注:1.表1信息来源于H农业大学人事处提供的干部人事档案和历年职称评审材料;2.“年龄”、“学历”均指职称评审当年信息,“从事专业”指职称评审时申报的专业;3.表格中的“”表示样本人员在该项的属性。
·教师与学生·象牙塔里的“过山车现象”:大学教师职称评审前后学术产出的实证研究
样本人员学术产出以当年评审通过的35名正教授职称评定前5年(2005-2010年)和职称评定后5年(2010-2015年)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科研获奖为维度的统计数字,如表2所示。
注:1.表2数据来源于H农业大学科技处提供的历年教师学术情况统计表;2.“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科研获奖”三项统计以《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实验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豫人社【2009】273号)文件为标准。
二、样本分析
(一)群体分析
根据表1和表2,可计算出样本群体学术产出的变化情况,如表3所示。
表3样本群体学术产出变化情况
从表3看出,不论是发表论文、出版著作,还是科研获奖,样本人员后5年的学术产出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人均发表论文由前5年的20.4篇下降到后5年的9.3篇,下降了54.4%;人均出版著作由3.1部下降到1.4部,下降了55.0%;人均科研获奖由4.2项下降到3.8项,下降了9.5%。说明样本群体的学术产出在三个测量维度上都呈现出“过山车现象”。
(二)分类分析
虽然表3得出了样本群体学术产出呈现出“过山车现象”的结论,但不同类别的情况又如何呢?下面从性别、年龄、学历和专业4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1.不同性别分析
根据表1和表2,可计算出不同性别学术产出的变化情况,如表4所示。
表4不同性别学术产出变化情况
表4表明,不同性别学术产出的下降情况不同。男样本发表论文下降率为51.9%,女样本发表论文下降率为58.3%,女样本的下降幅度大于男性6.4个百分点,说明女性的“过山车现象”更为明显。
在出版著作方面,男样本的下降率为51.5%,女样本的下降率为62.1%,女样本的下降幅度大于男性10.6个百分点,说明女性的“过山车现象”更为明显。
再看科研获奖情况,男样本下降率为7.0%,女样本下降率为10.0%,女样本的下降幅度大于男性3个百分点,说明女样本的“过山车现象”较男样本明显。
以上三个维度的分析均表明,女性的“过山车现象”明显大于男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可能的解释依据是传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假设。根据这一假设,男性的工作投入程度可能高于女性,Rabinowitz和Hall(1977)[1]对加拿大公职人员进行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结论。此外,传统文化对男女两性有不同的认知,女性的性别社会化角色通常造成其工作投入比男性低,另外女性角色的工作、家庭双重负荷也会影响其工作投入。如Jenkins和Maslach(1994)以及Lefkowitz(1994)的研究均表明,男性以工作来体现其成就,而女性则以家庭为依靠,因此男性的工作投入程度比女性高。[2]
还有一种可能,本研究中的女样本年龄相对偏大,而年龄越大职称评定后的学术动力越小,这在下一小节有专门的证明。
2.不同年龄分析
根据表1和表2,可计算得出不同年龄学术产出的变化情况,如表5所示。
表5不同年龄学术产出变化情况
从表5看出,在发表论文方面,人均下降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由30岁以下的38.9%增加到50岁以上的59.7%,增加了20.8个百分点;在出版著作方面,下降率随年龄的增加也增加,由30岁以下的33.3%增加到50岁以上的52.8%,增加了19.5个百分点;在科研获奖方面,下降率变化似乎没有规律,但前两个维度的分析均呈现出年龄与“过山车现象”之间的正向关系。
对于年龄方面的变化规律,人们可能更易接受。合理的解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50岁之后,健康和精力开始下降,上进心也开始减退,这时更多地关注于“健康”和“休闲”,投入到学术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因而学术产出出现下降趋势。而年轻人精力充沛、创造力旺盛,再加上竞争的压力,这会使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术中去,所以学术产出相对平稳。
3.不同学历分析
根据表1和表2,可计算得出不同学历学术产出的变化情况,如表6所示。
表6不同学历学术产出变化情况
表6数据表明,学术产出下降率随学历层次降低而增大。在发表论文方面,博士下降率为51.0%,硕士下降率为55.5%,本科及以下下降率为55.9%,下降率依次递增;在出版著作方面,博士下降率为41.4%,硕士下降率为56.7%,本科及以下下降率为64.9%,下降率也依次递增;在科研获奖方面,博士下降率为7.1%,硕士下降率为9.1%,本科及以下下降率为15.4%,下降率同样依次递增。
上述三个维度的分析均表明,“过山车”现象随学历层次的降低而增强。
对这种现象的一种直观解释是,学历低的大部分年龄较大,属于“老本科”,评上教授后许多人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学术投入降低。而博士普遍较为年轻,学术生涯还很漫长,除了“教授”这个目标外还有更多的头衔(如特聘教授、院士等)在等待着,所以学术投入不会有太多的减少。
对于工作投入的实证研究支持了以上的解释。Abboushi(1990)针对巴基斯坦的阿拉伯人所做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与工作投入成正相关,这印证了之前大部分的研究结论(Manheim,1975;Gurin,Veroff和Field,1980)。[3]
4.不同专业(学科)分析
最后,根据表1和表2可计算得出不同专业(学科)学术产出的变化情况,如表7所示。
表7不同专业(学科)学术产出变化情况
四、问题讨论与建议
(一)关于研究的维度
本研究的研究维度——发表论文、出版著作和科研奖励,均是按数量进行统计的,没有等级和等次的细分。事实上不同等级和等次的学术价值有较大的差别,如国家级奖和省部级奖的份量显然不同。同理,国家级刊物和省部级刊物、核心刊物和一般刊物的份量也不相同,所以仅仅从数量上进行学术产出统计似乎有点欠妥。更为接近真实的研究,应该是各个等级、等次产出的权重之合的比较,这只好留给后续的研究来完成。
(二)关于统计的时间
本研究选取职称评定前5年(2005-2010年)和后5年(2010-2015年)作为比较的时间段,实际上两个时间段都不满5年:前5年中,职称评审年(2010年)的资料只统计到当年的8月底,差4个月不到1年;后5年中,2015年的资料只统计到本研究的终结时间——6月底,差6个月不到1年。虽然都不到5年,但两个时间段长短相差不大,不会影响研究的结果。
(三)关于政策建议
大学教师职称评定前后学术产出的“过山车现象”是个消极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应努力加以克服。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职称评聘中的“能上不能下”的体制问题,所以必须在改革体制上做文章。控制教授岗位数量,实行“评聘分离”原则,制定最低岗位考核标准,保持教授岗位张力,等等,可能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同时,也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育,提高其认识,升华其灵魂,从内部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克服“过山车现象”,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Rabinowitz,S.and Hall,D T.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7,84(2):265-288.
[2][3]骆静,廖建桥.企业员工工作投入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5):43.
(责任编辑钟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