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
摘要: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迎合经济、政治体制的发展需要,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环境以及高等教育本身的变迁,这一管理模式弊病丛生,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羁绊。为此,一种全新的市场化管理理念呼之欲出,它突出质量观、人本观、开放观、成本观。积极建构并实施市场化管理理念将极大地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市场化
自1999年教育部决定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已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一些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亟需高等教育管理者树立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以策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变迁。所谓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是指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判断和命题构成的观念群,由此支撑并产生相应的管理实践行为。然而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理念长期以来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为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建构并实施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尤为重要。
一、传统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没落
管理理念作为一种指导管理实践的思想意识诞生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之中,它是教育管理制度的思想基础,由此产生对应的管理实践。在过去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诞生过很多高等教育管理理念,人们对此总结不一,但都无一例外地极大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在过去的诸多管理理念中,最重要的教育管理理念之一便是高等教育的行政化管理理念,它诞生于计划经济时期。这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权力向学校渗透的体现,是教育管理领域政治化的体现。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以行政权力为依托,以自上而下的贯彻为特点,使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打下了深刻的政治烙印。
如果说在过去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有助于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在今天高等教育已面临巨大变化的新时期,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已经与当今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不相宜。具体来说,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模糊了高校与行政机构的边界,使得行政权力得以延伸进高校内部,妨碍了学术自由;其次,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缩小了高等教育的主体范围,导致高校闭门办学,为学校人才培养脱离社会实际需要埋下隐患;再次,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使权力过分集中,导致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发育的迟滞。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传统理念显然已经与时宜不符,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近年来学术界曾一度高喊“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口号,也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高等教育管理的这一理念弊端提出来的。
二、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建构背景
传统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尚未完全消除,而新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尚在探索形成之中,在新旧管理理念交替之际,高等教育管理仍然处在一种传统管理理念支配下的惯性发展之中。实际上,高等教育已经面临着全新的局面,这种新背景既是高等教育全新管理理念形成的依托和基础,又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形成压迫之势的源头。
(一)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权力的垄断
在我国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社会再分配制度取代了过去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模式,国家垄断了社会中几乎所有的重要资源。在这一稀缺资源的配置体制中,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日益失去其重要作用,而行政权力几乎成了垄断资源配置的绝对权力。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发展所需的资源也完全为行政权力所把持,高等教育管理中资源配置洋溢着行政化的管理氛围。然而这一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而发生了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在传统的行政化权力之外,市场越来越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且卓有效率。大学发展的资源已经脱离了单纯的行政化供给,形成了多样化的新趋势。高等教育发展资源的多样化来源开始打破行政权力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绝对统治,权力垄断由此被突破。
·教育管理·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的建构与实施
(二)教育信息化打破了知识的垄断
在纸质媒体时代,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高校是知识的集散地。高等教育在社会体系中知识中心的位置使得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十分宽裕的相对自由,这使得高等教育管理理念中“独断专行”的成分较浓,而民主的成分相对匮乏。与这种知识垄断地位相伴随的是,无限优越感充盈着整个高等教育管理实践,这自然地导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于是,在这一理念影响下,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充满了官僚与陈腐的气息,高校应有的活力丧失殆尽。信息化打破了知识的垄断地位,使得教育的载体、内容、传播模式等相继发生变化,继而带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的革新。在这场方兴未艾的变革中,高等教育的地位开始不断受到冲击,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在线教育越来越受到青睐,伴随着其技术的日臻完善,高等教育面临着颠覆性的危机,一如电子商务对实体经营店的冲击一样。
(三)新公共管理运动切断了大学的“经济脐带”
从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大学与政府的“蜜月期”也开始结束,政府开始考虑逐步剪断与大学之间既已存在的“经济脐带”。这场运动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彼时,西方经济开始出现下滑态势,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因而不愿意继续纳重税。面对福利国家不断攀升的财政投入和征税困难的现实,西方国家以英国为代表,率先对政府管理进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削减财政预算,大学的财政预算也被大幅度地削减。新公共管理运动反映了政府在公共服务产品提供上的捉襟见肘,事实上公共需求呈现无限增长趋势,而政府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同样,对于中国而言,从新中国成立到1985年,高等教育一直是“免费的午餐”,此后中国高等教育的学费实行并轨直至收费。从免费教育到收费教育,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已完成了从纯公共物品到准公共物品的转变,这逐渐改变了行政话语权在大学管理中的地位,使得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开始发生改变。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激活了教育的服务特性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比实际预测的要早一些。如果说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听取来自上面的声音,那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普通人的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它兼具投资性和消费性。大学生作为普通消费者,其利益诉求开始越来越受到大学管理层的关注。这种趋势迫使大学管理理念渗入民主的因子,并不断泛起人性化管理的层层涟漪。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变化,也使得作为高等教育消费个体力量的增强,从而改变了高校管理中力量博弈的对比,从而倒逼传统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革新步伐。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显然已经过时,为此需要重新确立新的管理理念。结合国外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的发展情况,本文认为,在目前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应该建立全新的市场化管理理念。高等教育市场化管理理念是指“高校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学,从招生到学生的培养,到学校的管理,到学生的就业,都适应市场的需要,学校与社会保持密切地互动关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学校与社会两张皮,学非所用的状况”[1]。事实上,这一定义也并非具体而明确的,它只是一种概括,因为高等教育市场化管理理念仍在探索之中,对它的认识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愈加明确。
三、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建构框架
高等教育市场化管理理念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新的方向。从本质上来讲,高等教育市场化管理理念是在一种开放的、全新的环境中重新对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人、财、物等进行管理组合,以获取最大效益的管理理念。因此,高等教育市场化管理理念应该由以下四个基本方面建构而成。
(一)质量观
从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政策导向上来分析,市场化的管理理念切合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实际问题,符合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自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就广受诟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包分配工作,双向选择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而所谓的双向择业事实上就是大学生需要到人才市场上去自谋出路。随着大学扩招规模的逐渐加大,大学生“找工作难”成为新的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率就成为社会和政府考察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这种背景下,质量观成为大学管理的重要发端之一。在精英化阶段,由于大学生都经过了极为严格的筛选,因而入口的严格控制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然而大众化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很难保证培养的学生都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预期设想。高等教育市场化管理理念下,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接受检验,如果学生质量不达标,不单损害高校的办学声誉,最终高校也将自毁前程。因此高等教育市场化管理理念要求高校不断提升学生培养的质量,真正使高校成为人才培养的“母机”,唯此,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人本观
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下,高校管理既无市场观念,更无人本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已经开始逐渐脱离行政的怀抱,这客观上要求高校树立人本观,重新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坚持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人本观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管理理念的建构中之所以能够作为基础,是因为:首先,教育活动就是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基础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过程也是个体的生命历程,因此,教育直面人生,是为提高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失去了对个体生命本身的关注,教育将是不完整的;其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授,如果将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指向知识,而不是人,显然是本末倒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2]认识到这一点,“以人为本”在教育中就成为了当然的选择。
(三)开放观
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管理理念要求大学开门办学。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长期的“关门办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为大学毕业生失业负一部分责任。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部分,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高校办学虽然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但高校培养的人才必然需要具有社会适应性,从这一点来讲,高校的管理理念必须具有开放性,将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纳入自己考虑的范围。具体而言,高校市场化管理理念的开放观维度,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首先,高校向社会开放,高校应该与企业之间保持信息沟通,并建立一些相应的合作。高校向社会开放办学,一方面可以提升培养学生的针对性和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学校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率。从根本上来讲,高校开放办学正是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其次,高校内部的开放办学,以打通人才培养的制度性藩篱。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之间的交流沟通比较欠缺,学生的知识深度有余而广度不足,这要求我们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打破学科、专业间的隔阂,对内秉持开放性办学理念。
(四)成本观
办学成本是指高校为培养学生所发生的一切资源耗费,既包括直接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也包括间接的机会成本。[3]当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之后,成本观就是高等教育管理中再也无法绕开的问题。高等教育市场化管理理念客观要求高校坚持成本观,因为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必然要考虑办学成本。这一维度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高校应该计算办学成本,成本意识是市场经济中任何组织和个体都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计划经济时期那种粗放型、不计成本的办学思想已经过时,高校必须关注办学效益。其次,高校应该控制办学成本,这实际上是在计算办学成本的基础上,对高校办学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费用的控制、调节、监督,将办学成本有效地控制在实际范围之内,从而保证投入和产出的比例。
四、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实施策略
建立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管理理念并非是倡导高等教育市场化,而是面向市场进行高校管理体制的重新构建,将高等教育置于社会乃至全球大背景中来考虑如何办学问题,因此,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与本文所倡导的高等教育管理的市场化理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今天全球化和信息化时期,高等教育再也不能在象牙塔中独善其身,只有彻底革新高等教育管理的陈旧理念,高等教育才能真正走上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2012年,一场以教育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教学新模式掀起了世界性的慕课浪潮,传统课堂正在被颠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在这场变革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嗅觉灵敏的高校已经提前感知到教育变革的步伐,在高校管理上奉行市场化管理理念,与境外高校、社会组织共同合作,投入到这场伟大的教育变革洪流之中。相反,另外一些高校则依然墨守成规,继续奉行行政化的管理理念,按兵不动。事实上在这场稍纵即逝的信息化变革浪潮中,不同教育管理理念导致不同的教育实践,而历史最终将会对这些不同的管理理念给出客观评价。
虽然高等教育市场化管理理念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由于这一管理理念切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时弊,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而,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高等教育市场化管理理念的实施。
(一)高等教育管理导向上突出市场性
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管理理念指导下,要求大学的办学主体尊重市场规律,并利用市场规律为办学服务。高校办学主体应该以市场作为办学的导向,不断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从市场的需求出发,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开设课程,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适应社会需求。由于教育服务不同于普通的服务,它的对象是人,对人的培养有一个漫长的周期,因此高校在突出市场性的过程中,要注意人才培养的超前规划与预测,不能被动适应市场的变化,而应该主动出击,将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办学特色结合起来。
(二)高等教育管理思路上突出经营性
教育虽然是公益性的事业,但是高等教育某种程度上能够带来社会正外部性的同时,将会给个体带来更高的回报,因此高等教育兼具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属性。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制度下出生人口的锐减,以及出国留学人口的激增,我国高等教育终将面临生源危机。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将无情地淘汰掉一批办学质量不高的高校。因此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管理理念下,高校应该用心经营高校,树立品牌效益,提高社会声望,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适当追求高校的经济效益,以使高校在将来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得以发展。
(三)高等教育管理取向上突出服务性
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管理理念要求高校在管理中真正摈弃行政化管理倾向,突出管理的服务性。从社会职能上来看,高等教育是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高等教育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使得高等教育的职能发生了严重偏移,高等教育的行政化倾向长期以来成为人们批评的对象。因此,实施市场化管理理念,要求高校切实改变过去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将办学自主权落实到基层部门。与此同时,学校的一切管理工作都必须围绕着为学生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主题来开展。
(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上突出竞争性
在行政化色彩逐渐淡化的过程中,高等教育也将被逐渐推向市场,进行优胜劣汰的角逐,因此高等教育应该充分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首先,在高校内部应该建立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形成良好的内部激励机制;其次,高校应该广揽贤才,把人才作为强校之本,舍得花费巨资引进高级人才,不断增强高校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度;再次,高校在管理中应该处理好各种外部关系,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并尽最大限度争取到政府、社会、校友等各个方面的资源支持,以争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五、结语
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改革是中国高校走向世界的必经的一环,也是中国高校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经过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才能够推动体制的变革,进而形成范式的革命。改变中国高等教育行政化的管理理念,树立市场化的管理理念,高校管理将走出传统的窠臼,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步入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李小元.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刍议[J].改革论坛,2005(2):181.
[2]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60.
[3]李晓波,霍平丽.高校办学成本及其构成项目新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9(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