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紫砂壶艺术的发展

2015-10-29 08:31何钟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宜兴陶艺紫砂壶

何钟

(江苏宜兴214200)

浅谈现代紫砂壶艺术的发展

何钟

(江苏宜兴214200)

现代紫砂造型艺术的发展,并不是别具一格的新型造型类别,每一种紫砂艺术的造型形式都是经过无数紫砂艺人共同努力累积所得,我们可以期待今天对于紫砂造型艺术多一些不同思维的造型思考,经过很多人共同努力后一定能够更加丰富现代紫砂造型的艺术内涵。

现代;紫砂壶;发展

当紫砂从日用陶中逐渐分离出来,经过数百年来艺人的不断积累,形成了自身风格和语言,产生了光货、方货、筋瓤货,花货几个门类。几经盛衰出现了一大批如供春、石瓢、掇球、仿古、曼生诸式等非常感人的经典作品。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等代表人物为造就紫砂风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至此,紫砂发展大的框架其本确定,以后的创作大体在此定势下完善、丰富。基本形成虽不乏变化,但大的语言规范不出其右。也是此原因,紫砂保留了深深的传统意味。这个期限持续了相当长时间。

现代紫砂壶艺术以朱可心、顾景舟和蒋蓉为代表。著名老艺人还有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概、任淦庭等。他们的技艺是多方面的,但又各有所长。顾景舟技艺全面,喜作素式茗壶;王寅春、吴云根则以筋纹器壶为主;朱可心、蒋蓉又善制雕塑装饰的壶;裴石民除专长制壶外,还以制作形色逼真花果小件著名;而任淦庭则以书画陶刻称著于时。他们除了精心创作外,还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青年艺徒,使紫砂这一传统工艺后继有人。新一代的陶艺师不但在传统上有所继承,而且创造不少新颖的作品,在历届中外陶艺展中可窥其面目。

现代紫砂壶艺术的发展、演进,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建国初的恢复期;六十年代的孕育期;八十年代的飞跃期。

一、建国初的恢复期

1950年,人民政府拨专款恢复生产,对紫砂工艺采取了保留、提高、发展的方针,贯彻了经济、适用、美观的设计原则,进行了一系列挖掘、恢复、发展的工作。

1955年10月成立宜兴蜀山紫砂陶业生产合作社,原被迫改行的老艺人都归了队。

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孕育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期间,紫砂壶也列入封资修。“文革壶”壶底款仅钤“中国宜兴”印章,偶见作者名款。但却为人珍视,原因是泥质优良、色泽纯正,制技水准亦高,且有名人名作。七十年代,宜兴紫砂工艺厂扩大紫砂研究室,由朱可心、顾景舟、蒋蓉、徐秀棠、高海庚、吕尧臣、汪寅仙等组成,专门从事紫砂壶造型设计。此时,传统名作得以肯定。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飞跃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掀起紫砂热的浪潮,首先是香港罗桂祥先生筹划在亚洲第六届艺术节举办“宜兴陶器展”,要求展品壶底、盖钤制作者名款。紫砂厂挑选技术尖子建立“特艺班”,按其提供的历史名作图样进行复制。1981年紫砂茗壶在此展览中大展雄风,并开展学术讲座,为罗桂祥先生百余伯紫砂藏品作鉴定,捐赠给香港市政局建立香港茶具文物馆。此时,紫砂茗壶价值上升到应有的地位,更令人欣慰的是一代新秀脱颖而出,成为现代紫砂壶艺的中坚力量。紫砂茗壶经历代艺人的创造和文士的推崇,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工艺特殊、装饰多变、风格高雅、技艺精湛的集工艺和实用于一体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一枝奇葩。当今的紫砂茗壶,造型千姿百态,品种丰富多彩,真可谓一个洋洋大观的壶艺世界。

现代紫砂陶艺也是从传统中走来的,一是用紫砂五色土为原料,二是运用打泥片、镶接成型的手工技艺,既有它的质地美,又有它的装饰美,只不过是在造型中融进了新的理念,巧妙地联系器物的里外空间,将重功能的传统紫砂壶,蜕化出一种具有鲜活生命且能表现个人情感世界的纯粹陶艺,显示出浑沌而清明、抽象又具象的形体。此时,壶的使用特性不再是第一位了。

如今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世界。陶艺创作特别是在多元文化框架下的宜兴紫砂,也应该百花竞艳。所以,紫砂传统是文化形态的延续、发展,在这基础上可以做多种多样的尝试,人们完全可以用传统题材和手法表达现代理念和情感。

现今,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例如,紫砂双层保温杯,就是深受欢迎的新产品。由于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所以烧成的双层保温杯,用以泡茶,具有色香味皆蕴,夏天不易变馊的特性。因是双层结构,开水入杯不烫手,传热慢,保温时间长。造型多种多样,有瓜轮型的、蝶纹型的,还有梅花型、鹅蛋型、流线型等。艺人们采用传统的篆刻手法,把绘画和正、草、隶、笼、篆各种装饰手法施用在紫砂陶器上,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

四、结语

紫砂壶的创新设计应该提倡个性,因为现在紫砂作品的重复太多了,仿制和抄袭司空见惯,虽然这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和供求状态,但是随着知识产权的完善和文化艺术品位的提升,将会逐步改变。正如吴鸣所希望的,紫砂艺术的创作能够超越家传模式,扩展紫砂的传承路径,使之更具社会性,更具艺术活力。

[1]杨永善.陶瓷造型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李治元.中国茶壶大观[M].台湾长春树书,1985.

[3]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词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

[4]陈志伟.收藏辞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5]刘汝醴,吴山.宜兴紫砂文化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J527

A

1005-5312(2015)29-0033-01

猜你喜欢
宜兴陶艺紫砂壶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