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雪荣
(甘肃省歌舞剧院,甘肃 兰州 730030)
甘肃少数民族民歌特点简述
魏雪荣
(甘肃省歌舞剧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因此,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歌;少数民族;演唱
甘肃有44个少数民族,其中裕固、保安、东乡是甘肃的独有民族。裕固、保安、东乡等少数民族人民能歌善舞,每个民族,不论人口多少,都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民歌文化。源远流长的少数民族民歌,记录着先辈们的劳动业绩,表现出人民在音乐上的创造才能,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这几个少数民族民歌的了解,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少数民族意义重大。
裕固族民歌从节拍节奏上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类。长调包括牧歌、风俗歌和叙事歌等;短调包括奶幼畜歌、垛草歌和催眠歌等。
牧歌是长调的代表,是在放牧中演唱的歌曲,按的所放牧的牲畜不同,又分为“牧羊歌”、“牧牛歌”、“牧驼歌”等几种,都是即兴编词演唱的。牧歌悠扬、开阔,热情奔放,曲调高亢,朴素动人,节奏较为自由,但大体规整,用真嗓演唱,类似汉族山歌中的平腔山歌。如:“裕固小伙就是我,裕固小伙子歌儿多,金边帽子我戴过,氆氇袍子我穿过。”
这是一首小伙子们爱唱的牧驼歌。
短调往往配合一定的有律动性的身体动作,曲调流畅,节奏规整,律动鲜明,结构均衡,而“奶幼畜歌”和“催眠歌”最具代表性。奶幼畜歌是唱给母畜听的歌,唱词多为虚词,同时还插入一些规劝或责骂母畜的话。奶幼畜歌深情甜美,凄切委婉,母畜听了即由躁动转为安静,温顺地哺乳幼畜。如:“(推拉尕安托托托,托托),我的母羊啊,(托托托,推拉托托托),你快认羊羔(托托托)。”
催眠歌是拍哄幼儿入睡时唱的歌,节奏明显,但不强烈,与拍哄孩子的动作相一致,通常专用衬词是“呗哩”。如:“(呗呗呗呗哩尕呀呗哩告)我的孩子快睡觉,呗呗呗(呗哩尕呀呗哩告)我的孩子快睡觉。”
除本民族固有的歌种外,裕固族人民在文化交流中还吸收了汉族小调,回族和东乡族的“花儿”、藏族的山歌、酒曲等。
保安民歌多用汉语演唱,又分为“野曲”(主要指“花儿”)和“家曲”(主要指“宴席曲”)两大类。
“花儿”的特有曲调叫“保安令”,它既具有回族、汉族“花儿”的某些特征,又受到蒙古族、藏族民歌的影响,曲调高亢,热情奔放。如:“(哎哟),什样锦把子的尕刀(了)子(呀),(哎唏)尕刀(了)子呀银子,(啦呀)镶下的(哎)鞘(哟)子(耶哎)。”
“宴席曲”包括叙事歌、打调、酒曲等题材,表演形式有独唱、齐唱和对唱等,曲调优美,欢快明朗,有时,还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边歌边舞。宴席曲一般是在男女新婚之夜,村里的青年们聚集到男方家里,围着火堆,挑选两名能歌善舞的歌手,以两人唱众人和的形式唱出。如:“我们的党呀,就比一个高山上的一盏灯者(呀),灯着者(呀哎哟)灯亮者(是)四下里亮清(哎)者(哟)。”
保安族的宴席曲大多和当地回族、东乡族和撒拉族相同,有《方四姐》、《恭喜曲》、《十二个月》、《高大人领兵上口外》等。保安族独有的曲调有《八宝山》、《高山上一盏灯》等。
东乡族民歌包括叙事歌、号子、花儿、宴席曲、小调等类别。
叙事歌大都用东乡语演唱,其中有,神话故事《米拉尕黑和玛芝露姑娘》:米拉(呀)尕黑就出(呀)征者,一十八年呀,玛芝露姑娘,天天(呀吗)盼(呀)天天盼(噢嗬哟)。
有赞美妇女勤劳美德的《赫哲阿姑》:赫哲尼该治羊该治开列外亚,麻它尼入核尼开列外亚,赫哲尼阿妹该治因该治开列外亚。
有表现天仙们作战的《占黑纳木》等。
东乡族号子包括“打夯号子”、“碾场号子”和“略略”等。号子有用汉语演唱的,也有用东乡语演唱的,其中以“略略”最有代表性。“略略”即东乡语“毛驴”,这首歌是在夜里赶毛驴驮麦捆到场上时唱的,故名:毛驴呀略略略,毛驴呀嗬嗬咳,嗬噢咳,毛驴略了嗬,嗬噢呀嘿噢,毛驴呀噢嗬呀嘿。
东乡族人民喜欢唱花儿,用汉语演唱,其词式和由此决定的曲式和其他民歌的花儿相同,但在调式和旋法上有自己的特点:
(哎哟嗬噢)唐汪川有一个扯船哩,(呀是呀哟)扯船哩(呀),牛心山(们就)有一个洞哩(哟);(哎哟我的尕姑舅听呀)牛心山(们就)有一个洞哩(哟);
(哎哟嗬噢)东乡里有我的扯心哩,(呀是呀哟)扯心哩(呀),兰州城(们就)有我的啥哩(哟)?(哎哟我的尕姑舅听呀)兰州城(们就)有我的啥哩(哟)?
宴席曲是东乡族在婚礼中演唱的民歌,用汉语演唱的宴席曲其演唱形式、曲目都和回族、撒拉族大同小异,歌词也基本相同。用东乡语演唱的宴席曲目前只搜集到一首,即《跳舞宴席曲》,只有四小节,旋律也只有四个音,是一领众和的形式:苹果(哟拉亚嗬咳)
除上述一些类别以外,东乡族人民还演唱小调和酒曲。
民歌在千百年的人世沧桑变化中,在不停地变化、发展,至今已形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之林,本文只能采撷其中的几朵小花,加以简述,奉献给大家。
J607
A
1005-5312(2015)08-0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