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波
(大庆歌舞剧院,黑龙江大庆163000)
感受大提琴的语言艺术
刘旭波
(大庆歌舞剧院,黑龙江大庆163000)
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保尔·托特里教授来我国讲学已有两次了,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托特里教授对于欧洲大提琴音乐语言的理解与掌握极为准确娴熟;二是和这种音乐语言相适应的运弓技巧极为精湛高超。
大提琴;演奏;语言
音乐语言问题当然是个复杂的问题,仅从演奏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欧洲的大提琴音乐语言有两个特性,即动力性和雕塑性。
所谓动力性就是欧洲的大提琴音乐语言往往带有较为明显的激动情绪,在多数情况下,不同于我们民族的某些古典音乐中的那种幽静、安闲的艺术构思。就拿托特里教授给学生上的课题之一——哈恰图朗的大提琴协奏曲来说,乐曲的旋律进行充满了生气,使人感到一种运动着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它既可以象征蓬勃生长的生物,也可以象征社会飞跃发展的快速生活节奏。
这和反映文人雅士在园林中欣赏良辰美景,心情绝对悠闲的音乐是不相同的。当然,在欧洲的大提琴音乐中,也有表现沉思的音乐语言,但它有时是在具有动力性的结构之中作为对比而存在的。
多数情况下,在短暂的平静之后,接着就有包含某种动力性的音乐出现,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就是这方面的例子。难怪当有同志用大提琴给托特里教授演奏我们民族的传统乐曲,他感到不大习惯,总觉得平板了些,这说明习惯了欧洲音乐语言的托特里教授,对我们民族音乐的语言特点还没有来得及了解,因而也就感到和他自己所熟悉的音乐语言有些格格不入。
所以我们学习欧洲的音乐也像欧洲人学习我们民族音乐一样,都有一个了解和掌握的过程。
欧洲大提琴音乐的第二个特点是它在音乐表现上的雕塑性。这一点托特里教授在讲学时已经明确指出,具体地说,就是在演奏的音色和力度方面要有强烈的明暗和强弱的对比。
应该指出:动力性是欧洲大提琴音乐最本质的方面,而雕塑性则是表现这种音乐的手段。雕塑性又可称为立体感,立体感是为了使这种动力性更具有真实性,因而也就更具有感人的力量。
比如用音乐表现海浪,一个浪头从远方掀起,声音由远而近,音色由模糊朦胧而逐渐清晰逼人,接着这个浪头消失,下一个浪头又从远处滚滚而来。哈恰图朗协奏曲的开始部分,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实际上欧洲音乐语言在总体结构上都表现这种现象。
欧洲大提琴音乐语言的特点,主要决定于音色的选用。托特里教授在演奏时较多地选用了重快弓和轻快弓所形成的两类音色的对比。
重快弓(略靠琴马的接触点)所奏出的音色是明亮而坚实的,轻快弓(略靠近指板的接触点)所奏出的音色是暗淡而轻柔的。两种音色的对比显示出音乐的雕塑性,而两种快弓所具有的热情激动的效果则显示出音乐的动力性。托特里教授在演奏福雷的《悲歌》的开头两个乐句时,就采用了这两种弓法。
我们的演奏,相比之下使有两个弱点:一是失之“平板”,二是“呆滞”。所谓平板,就是没有突出音乐的雕塑性,演奏时不注意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进行音色的对比,一味追求“扎实”、“响亮”,反而造成既不扎实也不响亮的效果。
所谓呆滞,就是没有突出音乐的动力性,在演奏时,不善于奏快弓。或者说,弓子走得不够通畅,因而所奏出的音乐也显得缺乏朝气。
大家都已看到,托特里教授在运弓方面的通畅、开放,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
那么我们的运弓为什么总感到有些沉重呢?我想,可能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研究:首先是在奏快一点的长弓时,只有重快弓,而无轻快弓。因为快和慢、轻和重都是相对而言,有时弓子压力略轻一点,走得快一点照样可以奏出较为响亮的特点,不过它不像重快弓那样坚实。然而,根据音乐语言雕塑性的特点,根本不需要每一个音都奏得那样坚实。所以适当选用一些轻快弓,对于克服平板、呆滞的弱点,无疑会有很大帮助。
其次是怎样用好弓根,弓根部分由于过重,是造成运弓呆滞的根本原因,如果习惯于在奏弓根时,应该经常注意在弓根部分把弓子提起,以便用适当的压力接触琴弦。为了在弓根部分经常把弓子提起,弓子就需要掌握在手里,不能让手和弓子一起“躺”在弦上。而在奏某些跳弓时,更要加强手对弓子的控制。所以我认为弓子握在手里比只是扶住它,比让它放在弦上可能要好得多。大家都会记得,托特里教授握弓的方法,五个手指对弓子的控制始终是很放松的。
托特里教授的讲学和演奏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也可能会有人认为他还有某些不足之处。他的不足属于流派问题,因为任何流派都各有特色,不可能有无所不包的全能流派,红花以其娇艳绚丽而动人,白花以其高洁雅静而出众,如果是在一朵花里红白兼有,则只能见其杂。然而我们的不足,就目前说还属于水平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向托特里教授学习,进一步掌握欧洲大提琴音乐语言的特点,提高我们的演奏质量。
J622.1
A
1005-5312(2015)35-01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