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莹
(黑龙江讷河市艺术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300)
振兴二人转,塑唱手光辉
李万莹
(黑龙江讷河市艺术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300)
二人转这一独特的表演艺术,已经有了近三百年的历史。今时今日,二人转不仅从恬静的乡村,走到了繁华的都市;从街面的小剧场,走到了央视春晚的演播大厅里;更是迈出了国门,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丰富了世界的舞台艺术。这个全国的骄子、大众的宠儿,正出自我国的东北。黑龙唱手,也正用丰富的才艺、独特的演绎方式,继续发扬和创造着二人转的光彩和新的辉煌。
二人转;艺术特色;特点
二人转,就是东北二人转,没有其他的说法,不分三省,也没有流派区别,只是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倾向性。例如:吉林讲究舞蹈,黑龙江出唱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黑龙唱手。
二人转有“唱、说、舞、艳、扮”五功,它的特点是五功唱为首的艺术,这一特点在黑龙江体现的最好,黑龙江最讲究的就是唱。由于气候的原因,黑龙江的二人转主要以唱为主。冬天寒冷的气候,不允许演员在室外又跳又唱,在室内又没有很大的空间让演员翩翩起舞,所以,“唱”就成了东北二人转的主项。不论是兵营、还是林区工棚、还是金矿等地,哪儿都是二人转的舞台,哪儿都有二人转的歌声。因为唱,还形成了一句俗话“好听不好听,专听头一声”。
黑龙唱手声音高亢、细腻,表演多彩、灵活,情、字、味三点俱佳。过去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黑龙唱手有:苏凤林、李泰、郑晓霞、胡景岐、李明贞等。
时间步入21世纪以来,二人转比起以前,发展和变化都很大。被誉为二人转界的泰斗和常青树的那炳辰教授认为,可以用“四个不全是”来表达二人转现在的演唱形式特征:“不全是曲艺的曲艺,不全是戏曲的戏曲,不全是歌舞的歌舞,不全是小品的小品。”由此可以看出,现代的二人转,绝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唱的好就行,必须要转变表演方式达到“能文能舞、能今能古、能洋能土、能龙能虎”,要“唱的动听、说的风趣、扮的真实、舞的优美、绝活精湛”才能在新世纪时代立足。有专家评价说,黑龙二人转表演艺术已经达到了“能文能舞、能今能古、能洋能土、能龙能虎”的能力,所以,黑龙江二人转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
(一)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结合现在流行的、大众能够接受的艺术形式
例如:现在大众最能够接受的就是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旋律也极易上口,传唱率很高。同时,还有一部分靠的是明星效应,大众愿意去追捧自己喜爱的明星,学唱他们的歌曲,模仿他们的声音,甚至舞蹈等等。而二人转的旋律虽然很丰富,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模仿学唱的,它需要讲究唱腔之类的技巧,而流行音乐在这方面就比二人转要方便的多。所以,大家在看二人转演出的时候,演员经常会唱一些流行歌曲,和观众产生共鸣,我认为这样做很正确。只有让观众喜欢你了,观众才能接受你的作品。
(二)“俗”是根本,但不能俗不可耐
二人转就是因为俗,才可以发展到今天。二人转的歌词通俗易懂,语言就好像是唠家常似的,这也是大众能够接受它的原因之一。但是,现在有些剧场,为了取悦于观众,专门演一些低俗的节目,说一些低俗的语言,这样就不好了。眼前可能是得到了自己渴望的利益,但是往长远想,这样做不但会影像二人转的健康发展,也会让观众对二人转产生厌恶。
(三)坚持二人转是“五功”唱为首的艺术
这一点,就要从“唱”上解决问题。二人转的演唱要有大小声,要大一阵小下来、高一阵矮下来、紧一阵松下来、快一阵慢下来(黑龙唱手讲究的原则)。这样,老乡(观众)才能跟着你走。要不的,开头声那么大、调那么平、板那么紧,末尾声还那么大、调那么平、板那么紧,老乡(观众)就不愿意听了。
(一)坚持通俗才能通众,以俗为根
黑格尔说过:存在就是合理的。二人转这门艺术能够走到今天,就是因为它能够合理的存在。二人转本是乞讨文化、冰雪文化、年节文化。但是,它坚持以通俗为原则,不搞大雅;以大众为原则,不求上层。所以,才能够转变成今天的黑土地文化。
什么叫文化?人类生活的样式方法就是文化。二人转这门艺术,就体现出了在黑龙江这片土地上,百姓如何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这也就是二人转的“根”。
(二)坚持二人转是农民文化、农民艺术,唱的调是农民的调
二人转本来就是在农村产生并兴起的,农村也就是二人转的家。所以,农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是听二人转学来的。大家应该见过这样的场景:在大街小巷里,有很多在开业或者店庆的店铺门前,会有二人转演员上台表演。但是看表演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来成里打工或者做活的农民。这也就是说,二人转的主要阵地,就是农民。因为有农业、农村和农民,所以二人转就不会衰亡。同时,二人转也要积极地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把更多、更好、更全的好的信息传递给农民。
总之,二人转是最能与时具进的,也是最能修正自身错误的。做为黑龙唱手,在当今检验文艺作品的标准就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和喜欢。我希望,黑龙唱手们能够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也只有这样做,才真正能够振兴黑龙江二人转,黑龙唱手也才能再塑辉煌。
J825
A
1005-5312(2015)29-01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