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李嵱
俗话说,不到喀什就不算去过新疆,不去高台民居就不算来过喀什。
位于新疆喀什市东北的高台民居,是建造于喀什噶尔老城内一处长达数百米高崖之上的民居群落,相传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高台民居,维语意为“高崖土陶人家”。历史上,在喀什噶尔土陶器发展的鼎盛期,高台上曾经拥有一百余家土陶作坊。土陶与维吾尔族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吃饭、喝水、洗手、洗衣,均与土陶器具相伴,至今仍有家庭沿用着土陶器。这也是维吾尔族人为什么将高台称作“土陶崖”的缘由。
据相关史料记载,公元九世纪中叶的喀什拉汗王朝,将王宫就建造在高崖的北端,那时的南北崖曾连为一体。后因来自帕米尔高原的一场洪峰,将高崖拦腰冲断,自此分为了南北两崖。
如今的高台民居泛指南崖,其崖高距地面三十余米,崖上崖下密密匝匝盘踞着约600余户原住民(2000余人),所住居民均为维吾尔族。
近年来,当地政府出台鼓励政策,本着自愿自由的原则,愿意搬迁者给予极好的补偿待遇。然而故土难离,百年老宅虽已风烛残年,但满目危房的民居之中,仍有不少居民不愿离去。
高台民居的基调为土黄色,土木结构的古老民居多数已破败不堪,给人一种沧桑的美感。在阳光充足的日子里,光线酷似一位抽象画大师,在狭巷窄道上投下曼妙的线条,朴拙的建筑风格彰显出迷人的异域风情。
走在古老的小巷中,巷道幽深,阡陌纵横。别看墙体苍茫,门脸简陋,但叩门而入,竟别有洞天。家家户户艳丽的羊毛地毯争奇斗艳,花虫鱼鸟恬然自得。
维吾尔族是一个喜欢鲜花的民族,在他们的院里窗外,到处都种养着鲜艳的花草,正所谓高台无处不落花。在维吾尔族人的观念中,鲜花就是女人,女人就是鲜花;无论女人走到哪里,便把鲜花带到哪里,她们头上的纱巾,身上的花裙,无一不以斑斓的鲜花做主调。
初入民居深巷,有如置身迷宫,在原地转圈而找寻不到出口是常有的事儿。智慧的维吾尔族人为了方便出入,便在地上做起了文章。地面上铺就的六角形地砖即为主路,偏离而去便是死胡同。
老城内的房屋大多是以夯土垒砌成的二、三层建筑,层层叠叠,户户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户里户外四通八达,巷左巷右纵横交错,50余条巷道盘虬蜿蜒。随处可见的“过街楼”和“半街楼”,成为这方民居的独特性标志。
作为一名过客,当你从“过街楼”下穿过时,会不会有种穿越时光隧道的感觉?当你驻足仰望“半街楼”,会不会感叹岁月的悭吝与无情?
今天的高台民居,备受海内外游客的推崇,它不仅是“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更是喀什噶尔这座千年老城的内涵所在。截至目前,这里仍聚集着相当一部分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者,成为深具民族特色的绘画、雕刻、制陶原创地,仅坚持原始手工制陶的作坊就有十余家。
更难能可贵的是,高台民居作为开放式的景点,本地居民的生活并没有遭到任何影响,好客的维吾尔族人会邀请你到家里做客,顺便向你推介几款民族工艺品。
站在高台老城的制高点,隔河眺望日新月异的喀什噶尔新城,一种新旧交替的莫名感伤油然而生。沧桑的岁月,簇新的时空,去留都将成为一种牵挂!
“热哈买提”(谢谢)喀什噶尔!“霍兮”(再见)高台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