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精神的培塑中发展学校

2015-10-28 22:11陆云峰
中小学校长 2015年5期
关键词:精神学校发展

陆云峰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49(2015)05-0060-04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精神的培塑无疑是确保学校科学、健康发展的关键。何谓学校精神,众多专家对此给出了界定,一致认为,学校精神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包括学校历史传统、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常常渗透在学校传统、学校价值观、学校目标追求、学校道德规范、学校领导工作作风、学生的学风与班风、学校风格以及人际氛围等各方面。由此可见,学校精神是建立在各项有形管理措施之上而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并时时反映在学校全体人员一言一行中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认同,具有无限张力与发展动力,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精神”的存在,都能感觉这所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存在的视觉符号,更是一个具有无限张力和深远影响力的精神场。

一、正视办学现实,在传统文化的汲取中发现学校精神

学校管理,首先应该是基于问题的管理。没有问题,就没有管理。一所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一定会在问题的发现与剖析中生成明晰的管理目标与管理路径,以此打破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实现学校的再发展。作为通州东南部定点发展的农村初中,袁灶初中在严蓉担任校长前拥有过辉煌的办学历史。其教育教学质量在原老余西片一直独占鳌头,前任校长也因此受到提拔重用。但是,随着公办民助类学校的兴起,加之通州主城区向东向南的快速发展,其优质生源和优质师资开始流失:因为地处乡村,教育的投入也无法满足学校办学的现代化需求。值得庆幸的是,学校在通州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获得定点发展的机会。如何把握发展机遇,迎接崭新挑战?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袁灶初中在以校长严蓉为首的管理团队的带领下,对制约学校再发展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在寻找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逐渐聚焦学校精神的培育,以此形成学校管理新的突破口。

在梳理的过程中,袁灶初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影响学校再发展的因素不在于硬件条件,而在于教师团队“精、气、神”的缺失。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个学校发展的传承期,部分教职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风气因校长的交接而变得更为浮躁。因为心气乱了,所以就有了随波逐流、敷衍应付的工作态度,持“今天不知明天,过一天是一天”观点的人也为数不少,而且负能量的辐射与传播,对学校发展局面造成的影响绝对不容低估。少数教师工作未尽全力,没有优质的教育教学成绩,不可避免地会绞尽脑汁做假应付:部分教师工作目的性也直接指向于功利,名利思想比较严重。在最初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过程中,班子成员之间、班子与普通老师之间、教职工之间能达成共识、互相包容的不多,人心不齐、迷茫涣散……

在摸排问题的同时,学校内部一些积极健康、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也渐渐走进全校师生的视野。初三年级组长陈火兵老师率先组建“爱生助学团队”,无私关爱帮扶“双外”学生和“三困”学生,带动了英语、数学、语文等教研组的其他青年骨干教师们紧跟其后,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和校内同事的暗暗敬佩。德育副校长王葛军是体育专业骨干教师,却能够主动承担初三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优异,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英语和物理教研组的老师们集体备课研讨扎实而富有成效、优质教学资源库同建共享,组内正气抬头、组员埋头奋进,整体教学质量突飞猛进。这些教师,没有因为生源的问题而疏于教学,而是严格执行“六认真”规范。课堂教学实实在在。没有不备课进课堂的个例,更没有违反教学常规的……老师们的自觉成长和可以被感召,均证明了校园里还是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学校的主体价值还是具有可塑性的。这些都为学校健康长效发展的可能提供了巨大支撑和前行动力。

找到了问题,也就明确了寻求突破的方向:发现了优点,也就觅得了学校精神的源头。学校领导班子达成共识,将“凝聚人心、磨炼队伍、提升质量、谋求发展、打造品牌”作为学校管理的重心,从“人心凝聚、文化建设、特色打造”处着手,以学校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为抓手,“三统三改”,即统一思想、统一目标、统一行动;把握发展契机。改善硬件、改变理念、改良教学。从2008年9月起,袁灶初中先后经历了学校发展比较低迷的传承期、学校发展充满干劲的转型期和学校发展不断铸梦、追梦的上升期。通过六年多的持续努力,袁灶初中在精神的缺失、重建、回归与坚守中,不断培塑学校精神,成长了师生,发展了学校。

二、聚力管理实践,在精神家园的共建中丰满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一个学校“自己的声音”,其培塑的过程是一个“慢”的过程,需要学校管理者坚守信念,凝神聚力,执著前行。袁灶初中的教师团队执著坚韧,在学校精神的培塑上走出了一条充满辛劳与智慧的办学之路。

“做负责任的公民”,这是袁灶初中在多年的办学中形成的校训。还未进校园,透过校门,白墙上这七个红字赫然醒目。这是学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传承下来的,这就是学校精神培塑的“源”。袁灶初中从校训文化中得到启示,将学校一以贯之的师生誓词与之紧密关联,不断丰富其内涵,以感化、同化、激励师生,把“图生存、求发展,共生俱荣”铸成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梦”,以求在清晰可及的发展愿景下赋予教师、学生个人奋斗的积极意义。

于是,袁灶初中的师生誓词又有了新的内涵和呈现——

教师誓词:我以培养知书达理、富有责任心、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为己任,努力在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乐于本职,善于合作,诲人不倦,以袁灶初中之荣为荣,与他人共同进步,与学校共同发展。

学生誓词:对学业孜孜以求,对社会尽以责任,积极修身,善真善美,志向高远而不忘乡土,持学以恒而日有所进;我宣誓,我的一举一动当体现袁灶初中学子形象,一言一语当珍惜袁灶初中学子名誉。

每到新学期的升旗仪式,刚刚迈入校门的新生和其他年级的学生一起,在老师的领誓下,举起拳头,面向国旗,庄严宣誓,这是学校为孩子们的青春献上的精神礼物,让他们心存敬畏,心中有梦。到了教师节,全体教师的铿锵誓言,不仅仅让教师们自己感到神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让学生和家长们体验到教师们的精神风貌。

2009年,袁灶初中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第一次危机。由于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尚未明朗,加上个别教师内心自信和责任的缺失,关于“学校发展延续”的多种谣传弥漫在校园中,教师的悲伤、落寞和消极情绪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学校先后召开校长室、行政组、全体教职工会议,从区教育局和当地党委政府搬来“救兵”,向全体教师说明真实情况。因为处理得当,教师们的情绪逐渐回暖。大家明白了,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质量是学校发展生命线”的重要意义,袁灶初中的“梦之队”开始了追“梦”的新征程——图生存、求发展,共生俱荣。

由此,全体教职员工达成共识:时代发展进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如果不学会奔跑,就会被超越,就会落后;落后就会被淘汰,就会“挨打”。这些关于“危机”意识的反复再认,对于全体教师来说意义非凡。争先创优意识下的丰硕成绩更是证明了全校教师在自我发展意识觉醒后的专业自信。近三年,教师论文发表和获奖数量年均都在四十篇左右,超过了前十年的总和;参加教学类专业竞赛获奖的质量显著提高,顾贤俊老师获得江苏省行知杯论文竞赛二等奖,赵华华老师的《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获得南通市中学理科实验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一等奖,郭红燕老师获得区中小学信息化微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季春鸿老师获得南通市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

在袁灶的地方史中,有位“首富”熊兆元,为清朝同治年间举人,其熊氏住宅完好地现存于袁灶街上,“团结互助协同发展”的熊氏家训和至今镌刻在红木雕梁上的“二十四孝”是袁灶街上的独特风景。学校将“二十四孝双语阅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项目。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需要一种认真、严谨的研究态度,还必须要有一种同心协力、凝心聚神的团队精神。2013年,该课程获评“南通市优秀校本课程”,成为袁灶初中学校精神培塑过程中鼓舞士气的一件大事。

近几年来,袁灶初中将最能够反映学校文化气质的精神元素逐步挖掘、凝聚、彰显,赋予其外显的形式,并逐渐内化为共同的精神追求。

三、整合价值观念,在创优争先的进程中鲜明学校精神

作为农村初中,在同样面对“生源总数逐年锐减,优质生源不断流失”的问题时,袁灶初中在开拓进取中创优争先,逐步实现了生均总分和优生率两个指标的双提升和双突破。

一切的失败都有理由,同样,所有的成功都是有原因的。学校的整体发展与进步正是在学校精神培塑过程中的自然彰显。袁灶初中一边传承着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一边不断地整合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元素,在传统与现代中实现了学校文化的对接与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具有袁灶初中镜像意义的学校精神——

精神之一:责·职

“责·职”的核心指向就是“角色的定位”,即准确定位,权责分明,服务学校发展。“责”,就是责任、使命,其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坚持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对“责任”的具体落实。“职”,就是职业、职务,即“分内应该做的事情”。“职”,从“耳”、从“只”,意为“只带耳朵,听指令按照要求做”,理解为服从。服从是一种伟大的工作品质,在学校里意味着工作执行力。只有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才能尽善尽关。学校的大草坪,春夏时节,绿草茵茵,那是后勤线的领导组织职工们像皮肤移植一样慢慢培育养护而成的,没有请过一个校外专业人员培植养护;学期初的教学工作分解,即使有学科不对口的任务,也没有一位老师有抵触情绪,分解不掉的领导班子成员主动承揽。

精神之二:和·合

“和·合”的核心指向就是“人品的修炼”,即人格如金,纯度越高,品位越高。“和”是和谐和谦和。“和谐”是一种校园文化。更是一种教育生产力。只有和谐了,才能带来工作的愉悦感,教师才愿意努力工作。愿意见贤思齐,见不贤而改之。“谦和”需要虚怀若谷、大肚能容,拥有这种气度才能包容彼此的缺点,欣赏彼此的长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求大同存小异。“合”是合作和合力。“合作”是当下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学校倡导“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善的团队”。2009年以来,学校改变考核思路,不断完善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在尊重全体教职工的意愿上,多次征求意见,由“我要考核”变成“要我考核”,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商中探寻了一种最适合校情的考核办法,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和·合”文化中的大局观念和默契共识。

精神之三:善·上

“善·上”的核心指向就是“教育的服务精神与永恒追求”。“善”即“善良”,是每个人心间绽放的莲花,是慈爱之花。与人为善,心中自然会生爱怜。爱校、爱生、爱己、爱家;爱岗、爱教育、爱祖国、爱社会,缺一不可。“善”即“良好”。用力做最多是合格,用心做才会优秀。在教学岗位上,就要追求更好。今天上班了,明天还要上,这是职业;今天上班了,明天还想上,这是事业。“上”即“向上”。良师者,除了拥有扎实学识外,还必须拥有积极的工作心态,要有仰望高山的追求和夸父逐日般的虔诚和坚韧。2014年,学校初三班主任爱心助学团队被推荐申报“感动南通教育人物(群体)”。这是一个已经坚持了六年的助学团队,是勇敢地托举一个个农村家庭梦想的农村青年教师团队,他们一起用“大爱”聚力成城,“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们用“友善”搭建成舟,摆渡学生到理想的彼岸。

精神之四:畏·位

“畏·位”的核心指向就是“职业素养与职业规范”。“畏”即敬畏之心。普通教师,也许理想信念达不到钻石品质。但道德情操必须坚守底线。敬畏之心,一是对教育对象学生要有一颗敬畏之心。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教育服务的对象,是他们成就了我们的事业。敬畏学生,就是要爱学生,要爱所有的学生:二是对教育规律、教学常规、岗位纪律、师德标准、社会道德、教学声誉要心存敬畏。这样,才能遵循教育规范,才会在内心深处生发出发展自我、服务学生的内需。“位”即“地位”、“岗位”意识。立足岗位,有所作为,才有地位。作为领导,就是以身作则、示范引领、分工合作、守土有责,就是要帮助教师、服务教师、成全教师;作为教师,就要孜孜以求,诲人不倦,为人师表,就是要关爱学生,成长学生;作为工人,就是要做好后勤服务,服务一线,服务师生,服务学校发展。

精神之五:竞·进

“竞·进”的核心指向就是“教育的发展力和行动力”。“竞”即竞争。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这样才能永葆生机。争先创优、自主成长才能证明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竞争过,努力过,成败难测;不竞争,不努力,必败无疑。今天不努力奔跑,明天就会奋力追赶;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提升质量、提升品质的老师也不是好老师。学校通过绩效考核、岗位流动、技能考核等制度,推动良性竞争,赋予教师更多的竞争力,助推教师成长。教师成长了,学校才有可能具备提升发展的软实力。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核动力。“进”即进步。进步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不进则退,人必须要有进步的勇气,在进步的过程中才会长出更加有力的翅膀。教师可以拒绝名利的诱惑,但却不能停下成长的脚步。

精神之六:心·新

“心·新”的核心指向就是“教育的工作态度和创新发展”。“心”即“用心”,要用心倾听,用心去爱,用心做事,用心服务。在工作中要用心思考:我们有什么?没有什么?我们想要什么?要做什么?能做好什么?用心做事,要把每一件应该做好的事做好,把每一件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做好。要相信“没有分数,就没有今天;只有分数,没有明天”,不能因小有成绩而居高自傲,更不能为了分数而急功近利。“新”即“创新”,要有创新的勇气,更要在创新的行动中谋求新发展。要有“用三年为三十年”的教育理念,常思“教育要创新吗?教育创什么新?教育怎样创新?”的问题,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成员每天都拥有一个努力前行的心态——领导班子成员要常寻找管理中的新问题和新策略,以寻求学校发展的新突破;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寻找新的兴奋点,教学中还有哪些可以做得更好的。

作为一所农村初中,袁灶初中以学校精神的培塑为重点,不断振奋师生员工的精神,走出了一条农村初中优质发展的道路。敬业精业、乐教善教的职业观;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能力观;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工作观;团结协作、关爱互助的人际观;关注当下、放眼长远的绩效观。这是袁灶初中带给我们的启示,更是值得所有学校借鉴的。

[责任编辑:刘红]

猜你喜欢
精神学校发展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学校推介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