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雪刚
摘 要 让信息技术课堂呈现精彩,教师除了常规的课前准备、方法引导外,更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情况,精心挖掘有针对性的、独到的、有效的教学素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让学生灵活学会知识,从而使课堂不再是学生被动、机械式接受知识的场所,而是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学会学习的阵地。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素材;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9-0098-02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经常发现:由于教师选择的教学素材不同,同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也大相径庭。可见,教学素材的挖掘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如何去挖掘课堂教学素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在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作用呢?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注重挖掘教学素材的有效性。
1 挖掘有效教学素材的内涵
回顾课堂教学,不少教师对素材的挖掘并不重视,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最终造成教学效果与课堂预设的背道而驰。那么有效的教学素材究竟如何来选择呢?笔者拟通过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修改文字”一课来具体阐述。
2 教师甲的教学素材挖掘:针对知识点的独立型素材资源
教师甲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和具体的操作技能,对每个知识点、每个操作技能的讲解分别使用一个素材,且教学素材之间毫无联系,学生在教师的授意下,通过一个个独立的练习完成学习。
下面这个案例就是以“针对知识点的独立资源”来挖掘素材的。
学习删除、添加文字 请学生观察古诗《春晓》(图1),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分组修改每一句诗句中的错误。学生遇到不会的自学书本,然后小组介绍修改的方法:多字—删除;少字—添加。让学生加深对多字、少字时的处理方法。
学习文字的移动 考一考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请学生背诵《静夜思》(图2)。
师:观察老师提供的这首《静夜思》,出了什么问题?
生:诗句的次序颠倒了。
师:对,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它们的次序呢?
请学生边自学边完成操作。师生小结:选定需要调整次序的文字,拖动到合适的位置松开鼠标。
学习复制与粘贴文字
师:下面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无限故事,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想!
教:(出示故事,如图3所示)同学们想一想,接下去老和尚还会对小和尚说什么?
生: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师:那我们怎么来快速地把这个内容补充完整?
生:可以使用复制、粘贴的方法。
教师提示“复制与粘贴”操作的注意点,并请学生尝试着做一做,把这个无限故事接下去;学生进行复制、粘贴操作。师生小结:复制粘贴前必须先选定文字,然后选择复制,再定位光标,最后选择粘贴。
分析 上述案例很明显是以“选择独立的教学素材”来创设学习任务的,教师把本课的知识点分解在四个独立的教学素材中。
第一个教学素材中,教师设计了分组尝试修改环节:每组修改一个句子。但因为有的知识点都是相同的,所以在分组汇报环节,当第一、第二小组汇报完毕后,其他两个小组成员就没有兴趣与内容再进行汇报了,这是这节课教师设计失误的一个地方。
第二个教学素材中,教师打乱了《静夜思》中四句诗句顺序,让学生发现错误,通过自学完成文字移动方法的学习。但由于素材内容非常的简单,学生基本在不假思索间就能完成练习,对于培养学生细致的学习习惯作用不大。
第三个教学素材“无限任务”,教师宣布这一主题时学生个个都兴趣十足,都想马上一显身手。教师适时抓住这个最佳时机引出教学内容,当学生发现这些内容都是用“复制与粘贴”的方法来完成时,教师则提示“复制与粘贴”的操作方法,而没有选择三年级画图中的“复制与粘贴”的方法来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尝试操作,丧失了学生主动去探究文字“复制与粘贴”的大好机会,学生只是顺着教师的引导,简单地完成了一到两次的“复制与粘贴”练习,表现不是特别积极。
3 教师乙的教学素材挖掘:创造性使用教材,有效挖掘整合型的素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只强调钻研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是可以被创造性运用、发展和开发利用的。如果说深刻理解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有效使用教材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的一个提升和发展。而有效挖掘的整合型素材则要求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素材要能够自然、贴切地把各个操作整合在一起,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做到内容的整合、知识的整合。这样,学生就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把学习技术作为终极目标。
如下案例就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有效挖掘”的整合型素材。
教学修改文字 教师先由歌曲《春天在哪里》的片段欣赏导入,学生跟着旋律、看着歌词一起唱一唱,再出示歌曲中的一段歌词,让学生发现歌词中存在问题的地方,引导学生如何对文档中“少字”“多字”“文字次序颠倒”等内容进行处理,最后总结修改文字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春天在哪里”这一首歌词为线索,以下为添加文字的课堂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的《春天在哪里》这个文档(图4),请大家仔细阅读其中的歌词,并告诉老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歌词中有的地方少字了。
生2:我发现歌词中有的地方多字了。
生3:我发现有的歌词的顺序有错误。
……
师: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这些都可以利用Word软件中的“修改文字”的方法来实现,你们能找到这些修改的方法吗?
学生通过自学书本很快找到了方法,并尝试先对歌词中出现“少字”问题的地方进行修改,很快对歌词中少字的地方修改得已经差不多了。
学生演示“少字”问题的修改方法:定位光标→添加文字。
师:老师发现还有一个“少字”的地方,同学们没有能完成修改,哪位同学起立说说看?
生:两句“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师:为什么你们还没有输入完成呢?
生:因为文字比较多。
师:嘀哩哩这句还有其他方法来快速地输入吗?
生:内容有的都是相同的,我们可以使用“复制与粘贴”的方法来快速地完成。
分析 教师乙的教学素材的挖掘与教师甲相比,有三个方面的不同。
第一,教师并没有完全脱离教材,而是依托教材,把课后的实践内容作为学生的探究素材,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度。
第二,此课例中,只是通过《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歌词,一个看似简单的教学素材,却匠心独具。教师通过合理地选择,不露痕迹地把三个具体操作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技能有一个完整的掌握。
第三,学生对这首歌的词、曲不仅耳熟能详,而且喜爱有加。在学生听、唱后,他们很容易发现歌词中的问题并产生修改的欲望,寥寥数句歌词,把这节课所有知识点完美地体现在对教学素材的操作中。
4 结束语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每课的教学素材都做到如此的高效,有针对性、有整体性。但在挖掘教学素材时,教师必须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或调整,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和环境,继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增强课堂时效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