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江汉大学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翻转课堂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界面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王楠
(江汉大学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随着科技与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媒体的应用领域正在逐渐扩大,因此,数字媒体的视觉交互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各大高校也都设立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但针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国内的教学方法还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教学方法并不成熟。数字媒体的交互设计研究是研究媒体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数字媒体的视觉交互性研究的目的是功能与形式美感的结合。在未来的日子里数字媒体将会有更多更新的表现形式产生,而视觉交互就对高校的培养人才的方向有了跟高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师致力于研究课程的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课程研究的意义所在。
界面设计;反转课堂;数字媒体
随着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媒体的应用领域正在逐渐扩大,各大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各高校教师也在不断针对于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教学方向和教育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教育方法上由于互联网络的发展,很多高校开始尝试应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翻转课堂不仅仅产生网络课程,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因为具有海量资源的互联网的存在,才使得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能够及时地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下面本人就翻转课堂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界面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界面设计》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学方向和重点一直是教师们讨论的课题,有教师认为教学重点应该在界面设计的实现手段上,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软件的教学,也有教师认为教学重点应该在界面的图形表达和设计上。本人则认为界面设计图形表达和软件教学同样重要,但是在这个授课过程中又存在着诸多困难,比如授课课时有限,学生软件水平参差不齐等。因此在授课时,本人抽出其中4学时在没有讲授软件的情况下,让学生临摹学习优秀界面。由此有以下几个好处,首先,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会想尽各种办法来实现界面的临摹练习;其次,在课下学生会去找各种网络学习软件视频,在课上不会制作的部分相互问。我发现即使学生会的软件各不同,有的用PS,有的用AI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去寻找最方便的软件,同样也了解到不方便的软件短板在哪里,用什么方法制作什么效果最合适等。经过4学时的尝试本人惊奇的发现,学生并没有教师想象的那么不好。虽然层次不同,但是通过测试本人发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都能够完成基本测试。看到这样的结果本人认为翻转课堂可以在此门课程中来尝试实施。
在实施之前本人收集了翻转课堂教学的相关弊病。第一,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学习监管问题。学生是否在线上认真学习视频,学习程度如何把控;第二,教师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问题。教师是否能够录制高质量的视频教学;第三,教师对课上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性学习问题。班级学生众多如何组织学生利用好课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针对于这些弊病本人也采用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第一,对于学生课前和线上学习监管问题。在本次课程前教师需要把课程作业与学生在线学习联系起来。也就是课下学习软件视频,课上布置的作业要与学生学习的软件视频知识点一致。在课上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如果有不会的软件操作,不但可以与同学交流,还能与教师进行探讨解决。值得注意的是,课上的软件教学并不是重点,教师把软件教学放在课下,课上是给同学们解决个别软件问题的。课上主要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图形表达与界面设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上。因为软件知识是可以依靠视频教学或者求教于他人解决的,但是理论实践知识是需要在设计的实践中不停的解决的。这样在实践中与学生一同总结理论的方法,比单纯的讲解理论知识效果显著。
第二,对于教师是否具备较高信息技术和教育素养的问题。在本次课程本人是采用教师录制与网络资料搜寻共用的方式。在课前教师就针对网络上比较好的教学视频进行收集,制作成视频软件包。有些针对课程网络上没有的教师在自己录制,课前教师需要将软件视频包发给学生,有学生课下进行学习,这样提高了质量和制作的效率。
第三,对于教师对课上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性学习问题。学生在课外学习的软件知识,在课上要实现自己设计想法。教师在课上不会针对每一个人来进行点评,因为这样计费时又费力效果不明显。50名学生分成5组,每组10人,学生自己总结设计问题,教师当堂讲解分析。教师在上课前总结学生设计的共同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学生在这样的实践学习中与教师一起深层次的研究设计问题,共同学习。
《界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不足,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逐步的总结与完善,重要的是教师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不断尝试和总结。着力于学生学习本身,更好的在教学中进步。
[1]伍尔福克(美).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金琳,颜隽.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G434;G40-057
A
1005-5312(2015)26-02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