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姿臻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包法利夫人与潘金莲的悲剧性比较
宋姿臻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潘金莲和包法利夫人即爱玛两个如花似玉的美好少女,穿越时空和国界,上演了一出相似却又不同的命运悲剧,本文通过比较两者对婚姻的背叛和悲惨结局,以期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命运悲剧。
包法利夫人;潘金莲;反叛;悲剧;异同
(一)潘金莲因西门庆背叛婚姻
综合身世和婚姻,我觉得潘金莲也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可怜人,如果换一个出身,或者嫁的是一个憨厚知冷知热心疼她的男子,也许命运的转盘会不一样。但是悲剧只要开始,就不会轻易化为喜剧。不幸的人一旦陷入悲剧中,便无法操控。这样一个失去了人格,尊严的女子,就只差一个走入深渊的入口。这时,西门庆出现了,那根掉落的杆子为潘金莲敲开了一扇充满欲望的大门。西门庆何许人也?《水浒传》中记载:“原来只是阳谷县一个破落户财主,就县前开这个生药铺。从小也是一个奸诈的人,使得些好拳棒;近来爆发迹,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放刁把滥,说事过钱,排陷官吏。因此,满县人都饶让他些个。那人复姓西门,单讳一个庆字,排行第一,人都唤他做西门大朗。近来发迹有钱,人都成他做西门大官人。”可以说西门庆是一个有权有势,纵情风花雪月场,甚知女人心的男人。这比起武大郎强了太多,正能满足潘金莲的追求和欲望。潘金莲和西门庆的苟合,最关键的是王婆的撮合,王婆是男权社会之下诞生的怪胎,心理变态加倚老卖老,也是她为潘西两人提供了契机,让他们走向了不伦之恋,潘的红杏出墙很大成分在于外因的诱导,西门庆为了一窥美色,动起了歪脑筋,潘金莲也受到自身欲望的引导,最终走向了媾和。但是在封建道德体系的罗网里,离婚不可能,要被视为大逆不道。她只好走许多不幸婚姻迫害下的妇女走过的道路:偷情。
(二)爱玛因情人两次背叛婚姻
而爱玛和丈夫前去侯爵府上参加舞会以后开始向往巴黎,向往高贵繁华的生活,她厌倦了落寞沉闷的田野,愚蠢无聊和平庸乏味的生活。她希望丈夫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然而现实是在令她失望透顶。爱玛到了永镇之后认识了莱昂,两人谈论旅行音乐和阅读,如遇知音,有那么多的共同话题,如此枯燥无味的生活里,爱玛仿佛看到了希望,莱昂也是如痴如醉地被这位美丽的少妇所吸引。她不只一次想要跟莱昂私奔,到远方去尝试新生活,可是很快地,莱昂“厌倦没有结果的爱”,丢下爱玛独自前往巴黎。在失意之中,爱玛又结识了阅人无数征逐情场多年的地主罗多尔夫,两人在永镇的展评会上互表心迹。有了情人的爱玛欣喜异常,每天清晨穿过草地奔向情人的庄园去幽会,仿佛回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岁。她沉浸在爱的喜悦和报复的快感之中,偶尔地她也会有些自责和伤感,对钟爱自己的可怜的夏尔也会生出些许柔情,可是她对他的反感却是怎样也无法消弭的。于是爱玛也如潘金莲一样走向了背叛婚姻的不归路,沉浸于令人不齿的偷情游戏中。
潘金莲和爱玛都背叛了婚姻,选择了偷情。不同的是潘金莲不知悔改,联合情夫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她只想逃出武大郎这个丑陋的牢笼,没有半点自责,这时候她也不是为了追求爱情,就是为了自保,自私的用别人的性命为自己未来铺路,她已经泯灭了人性,成为一个穷凶极恶,为人不齿的妇人;虽然爱玛也背叛了婚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她有过挣扎,她试着做一个贤妻良母,同时也对钟爱自己的丈夫充满愧疚和柔情,她从没想过伤害自己的丈夫,内心对爱情的渴望使她充满矛盾,她深受着道德与欲望的折磨,最终还是选择了顺从自己的内心。
(一)潘金莲的悲惨结局
潘金莲本以为自己的人生会因为西门庆的出现而有所好转,然而,这样的苟且之事是无法掩盖的,潘金莲与西门庆之间的不正当关系很快就满城皆知。于是,潘金莲被社会伦理道德推到了风口浪尖,进退都无路可走。她的人生悲剧发展到了高潮,她内心的愤懑积攒了那么久,已经渐渐变成了怨毒,只想破罐破摔,以致武大找上门来时,她竟脱口而出,暗示西门庆对武大下毒手。最后,潘金莲终于堕落成了预谋的杀人凶手!最后她也惨死在武松手中。
(二)爱玛的悲惨结局
而爱玛也没有逃脱命运的惩罚,当爱玛和罗道夫两人约定好要私奔的前一天,他嘴里答应着,一回家却写了一封信说明他不可以让她后悔,事实上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爱玛受到了严重打击,几近崩溃。后来她又重逢莱昂,旧情复燃,爱玛还是忍不住和他发生苟且之事。她的理智早已被患得患失的偷情欢愉所侵蚀了。当夏尔沉浸在丧父之痛的时候她正在跟情人“度蜜月”。为了维持奢华的生活,她甚至去借了高利贷,最后债务逼门,丈夫无能,情人们或回避或无情,爱玛只好服用砒霜以结束自己的性命。
潘金莲和爱玛都遇人不淑,遭到了情人的背叛,最终导致了悲剧结局。不同的是潘金莲害了别人,直到最后都毫无悔意,终被武松杀死;而爱玛一直追求爱情,却又多次被爱情伤害,直到最后伤心欲绝,对这个世界不抱任何希望,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充满悔恨,最终选择自杀来终结自己痛苦无奈的一生。
[1]李雪《.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形象评析[J].文学教育(上),2007(06).
[2]郑洁玲.理想转嫁与现实超越—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J].唐都学刊, 2006(03).
[3]刘绍智.潘金莲与包法利夫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1).
I0-03;I106.4
A
1005-5312(2015)26-00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