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玲 韩秀延
(沈阳市和平区文化馆,辽宁沈阳 110001)
从当今群众戏曲活动现状透视群众戏曲发展
刘艳玲 韩秀延
(沈阳市和平区文化馆,辽宁沈阳 110001)
五环京剧团,近年来的发展规律透视群众戏曲的内在发展规律寻找其不足。和平区群众戏曲在区委,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植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和平区五环京剧团”,“沈阳市北市场演艺协会”的表现尤为突出。其影响已经达到全省范围,而和平区五环京剧团也已经跨出国门,所有这些现实证明了群众戏曲活动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在外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会得到迅猛的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的专业剧团的发展现状,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和分析。
群众戏曲;五环京剧团
中国的戏曲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等朝代的长期发展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据考证我国的戏曲艺术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综合发展而形成。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精华,通常是长期汲取民族民间各个方面的艺术营养而逐步形成的,并且蕴含着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等相关艺术门类,因此,作为综合艺术的典范和精华,戏曲艺术的发展有着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它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展动力来源于广大群众对它的喜爱和支持。
近年来,和平区群众戏曲在区委,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植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和平区五环京剧团”,“沈阳市北市场演艺协会”表现的尤为突出。其影响已经达到全省范围,而和平区五环京剧团也已经跨出国门,所有这些现实证明了群众戏曲活动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在外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她会得到迅猛的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的专业剧团的发展现状,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和分析。
为了有效地分析群众戏曲活动现状以及其发展脉络,就让我们从有代表性的沈阳市和平区“五环京剧团”入手从而探索群众戏曲发展特点。五环京剧团成立于1957年,1990年改为“辽宁省职工京剧工作者协会京剧团”代表人物崔维章,1998年又改为“辽宁华侨化妆品有限公司职工京剧团”代表人物曲福松,2003年由区文化馆协助正式组建成现在的“五环京剧团”代表人物张绍洪。2003年和平区文化馆领导与业务干部为解决群众戏曲团队的排练场地,积极与街道社区联系,在考虑戏曲排练应具备的场地面积,交通,环境(避免噪声扰民)等综合因素,最后选定在和平区太原街道五环社区活动,因此称为“五环京剧团”。现如今该团常年参加活动的人员有75人,其中年龄最大的有72岁,主要的中坚力量为50至60岁,35至45岁的参与者较少,为解决今后的发展问题,该团有意培养了一批年龄在20至35岁的后备力量。排演的剧目大致分为四个部分:(1)传统骨子原戏,如《文昭官》《四郎探母》《大探二》等70余出。(2)新编历史剧,如《将相和》《罢宴》《白蛇传》等20余出。(3)现代京剧,如《红灯记》《沙家浜》《江姐》等20余出。(4)自编京剧,如《五爷赐福》等。纵观上述四个部分从题材上划分历史与现代比例大致为9: 1。大量的表演活动是五环京剧团良性发展的一大特征。中山公园位于沈阳市的中心繁华地段,五环京剧团常年在中山公园的露天剧场定期的开展公益性表演活动。只要气候条件适合就有他们的表演,单此一项每年的公益演出就达一百多场。另外还有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动和文艺巡演。这也促就了其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
1.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平区太原街道及五环社区能够高瞻远瞩,站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以优秀传统国粹京剧艺术作为带动群众文化工作全面发展的契机,对五环京剧团的良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具备一批优秀的群众京剧艺术骨干队伍。五环京剧团在建团之初,其骨干力量主要来自于专业剧团退休的“梨园弟子”和前“辽宁省职工京剧工作者协会”培养出的一大批群众京剧骨干,这就为五环京剧团的发展带来了一个相对较高的起点。
3.具备一个有热情、肯吃苦、懂业务、有理想的领导团队。以五环京剧团团长张绍洪为代表的领导团队,在团队建设,内外协调,发展思路等许多方面多年来从始至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可以说五环京剧团的成就与他们的忘我付出是密不可分的。
4.尊重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植根于普通群众的审美习惯。五环京剧团在中山公园的露天剧场几乎是沈阳京剧爱好者的精神乐园,只要气候条件适合你就会在这里欣赏到精彩的京剧表演,与之相应的是他们在这样的演出中随时得到观众的反馈,进而也可以及时调整剧目以及表演当中的不足。
5.重视京剧艺术的推广,积极培养新生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五环京剧团的一批骨干是自己培养起来的,在今天的五环京剧团你可以看到“老”“中”“青”“少”“幼”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尤其是在20至35岁年龄段的参与者中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年轻骨干正在茁壮成长,这与他们长年坚持到各个大学公益巡演不无关系。另外,他们还组建了“少儿京剧队”。
6.得益于常年不间断地公益性演出活动。五环京剧团不但在沈阳中山公园露天剧场坚持常年性的公益演出,还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文化活动,比如区文化馆的各种文化活动,深入全省广大乡村以及大学进行巡回演出,参加各种形式的票友赛事。通过这些演出活动既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同时也使更多的人们了解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让更多的群众喜爱和参与到京剧艺术的文化活动之中。培养人们对优秀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
当然,从五环京剧团的长期发展角度审视其运作现状也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例如:常年参与活动的骨干力量趋于年龄逐渐老化的问题,虽然五环京剧团在这方面已经取得相当好的成绩,但由于京剧艺术本身作为国粹艺术,培养出一名成熟的骨干必定需要一段较为漫长的过程。如果不能有一批较为成熟的骨干力量及时充实起来,就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断条”。五环京剧团在35至45岁这一年龄段就已经显现出“断条”现象。这样就会打破以“老”带“中”,以“中”带“青”代代相传的传承模式。
由于存在大量的演出活动,以及群众业余文化团体性质的局限,活动经费不足现象日益突出,虽然在群众文化团体活动中没有演员演出劳务费这一开销,但剧团的服装,道具,伴奏乐器等必备品的购置,维修,保管以及参与活动时的运输等等问题无不需要经费作为保障。据笔者了解,五环京剧团把以上各项花销平均到每场演出中应大于130元,而全年可达8万元之多。这样一笔开销对于一个群众自发的群众文化业余团体可谓是压力沉重,因为他们的演出几乎全部是公益性质,所以经费来源只能靠政府有限的投入和社会各界的友情赞助,寅吃卯粮对于他们都算是一种奢望。
剧目的形式与内容也是现存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五环京剧团活动剧目中,传统与现代剧目比例基本上为9:1,传统剧目占有比例过重,表现在常年观看表演的观众年龄段基本在60岁以上,但就这一点就可感受到传统戏剧的发展危机,由于剧目的老旧,使得这些民间戏剧活动越来越显得“曲高和寡”,随着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普遍的艺术审美趋势已经很难与传统戏剧产生共振,对于那些非戏迷票友而言,在传统戏剧的剧情,人物以及相应历史背景完全不知的情况下很难看懂这些传统戏剧。因此,现代剧的创作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综上所述,从沈阳市和平区五环京剧团的发展可以对传统京剧的现状窥见一斑,既有可喜的一面,同时也有令人担忧的运作问题,关键是我们将如何面对传统戏剧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困难,积极探索,拓展思路,勇于实践,将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京剧艺术继续传承下去,为建设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
J809.2
A
1005-5312(2015)02-0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