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信仰的力量
——观话剧《窝头会馆》后感
张磊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窝头会馆》是北京人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推出的献礼之作,带着鲜明的北京人艺的风格。抽离剧情层面的喧闹与语言层面的繁复后,本剧还有一个有关“信仰”的隐层结构。《窝头会馆》的创作者们清楚信仰的力量,以一种语焉不详的方式来暗示剧中人物信仰的缺失,并表达了对信仰的向往。
信仰;《窝头会馆》
《窝头会馆》是北京人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推出的献礼之作,童道明先生评价该剧,“我们现在终于可以说,北京人艺在《茶馆》问世半个世纪之后终于有了一出可以与《茶馆》相提并论的新戏了”。①观众感受到的不是一种精英式的冷静的俯视,而是一种平民化的亲近的凝望。它的艺术成就和它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能否比肩《茶馆》,仍需时间的证明;但舞台上的一片鲜活的生活,一群生动的人物,幽默生动、适度粗鄙的语言,却毋庸置疑地带着鲜明的北京人艺的风格烙印。
剧中三位主要人物,各自有挂在嘴边的“信仰”,金穆蓉的玛丽亚,田翠兰的菩萨,苑国忠的关老爷。用田翠兰的话来说就是,“她信玛丽亚,我信观世音,我能矮她一头不成?……谁怕谁呀!”这种信仰,更像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为了生存而挣扎在艰难时世的信念。三尊神像——愁苦的耶稣、开怀的弥勒、栉风沐雨的关老爷,在这个逼仄的小院中,以一种三足鼎立之势对峙着,怎么看都透着一种荒诞与反讽。而剧中另外三位人物:已去世的韩先生,躲在小楼里的苑江淼和偶尔登场的周子萍,在幕后的行动和其他角色的转述中,践行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抽离故事层面的喧闹与语言层面的繁复,可以得出本剧有关“信仰”的隐层结构。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信仰”作如下解释: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信仰可以是宗教崇拜,也可以是哲学上的思想膜拜。所有的信仰都是一种个体行为,一种个体情感体验。信仰是超验的、无条件的,不讲究回报。以这个标准去衡量,窝头会馆中的金穆蓉、田翠兰和苑国忠很难算作真正意义上的信仰。
金穆蓉是满清贝勒府的格格,家道中落,沦落到住在窝头会馆这样的小院里。她对己对人有无限不满,虽然本性善良,却处处凉薄。她选择皈依天主教。虽然早已不再是当年大宅门里的格格,但每每当她鄙夷地看着旁人,重重地撂下一句“哈利路亚”时,洋文、洋教平白地给她添了几分力量,让她能在沉重晦暗的日子里,保持一点精神上的优越感。相比之下,田翠兰的言行就更不像信徒了。第二幕中,田翠兰和金穆蓉又大吵了起来,金穆蓉把十字架抱出来,落着泪往门框上钉,田翠兰马上一阵风似的回到屋里,端出来一尊弥勒佛和一个木托子,在门框上找地方钉“我把墙上的神仙薅下来了,你找个大钉子给我楔到门框上去,让他坐高儿高儿地往下看,看看谁还敢欺负咱们!……”甚至剧中的保长“肖阎王”,当他在小院中发现各家门框上的摆设,也“朝耶稣划了个十字,朝弥勒佛双手合十,给关老爷作了个揖”。处理得自然而然,敬鬼神而远之其实恰恰反映了他实用精神的经验,以及对信仰的轻视。
在本剧的宣传册上,编剧刘恒写道,“朋友老问我,这个戏的主题是什么?我被问窘了,就说主题是一个字——钱!这是直白的说法,文绉绉的说法应该是——困境”。剧中绝大多数的人物,面对他们各自的困境,艰难地挣扎着,“活着”是他们的生活哲学。为了活着,苑国忠挪用了韩先生的三百二十块现大洋;为了活着,金穆蓉想给女儿留意一个可心的婆家;为了活着,古月宗惦记着别人的钱……他们为着生计而算计着,活下去最要紧,宏大的历史叙述与他们无关。这也许是一种本能,一种强调权宜、变通的生存哲学。
有人问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亚里士多德回答:“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信仰的力量是惊人的,小至个人、团体,大至民族、家国,都需要有一种践行信仰的意识。它不一定是宗教,但至少会让人保有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坚持,否则就会不断触碰并进而降低道德价值的底线。没有信仰,缺失理性的拔擢与思考,个体生命无非是面对或长或短的人生,然后代代繁衍,而历史不过就是每个个体的生命简单叠加的混沌书写。诚然,“活着”也不失为一种生活哲学,但如果仅限于此,不免标准过低。《窝头会馆》的创作者们清楚信仰的力量,他们不回避、不伪饰,以一种语焉不详的方式暗示信仰的缺失。
《窝头会馆》中,刘恒把小人物在艰难时世中的挣扎写得入木三分,老北京人特有的自我调侃的插科打诨,温情与冷眼,善良与狡黠,自然地融为一体。而那些有着更高精神追求的角色,相比之下虽然没那么生动,但不妨碍我们于对他们精神境界的钦佩。全剧尾声时苑江淼吹起的悠悠口琴声,清澈而孤寂,带着忧伤的味道,父亲的生活哲学与儿子精神追求也达成了某种融合。即将落幕时,西厢房突然爆发出新生儿的哭声,口琴声中断了片刻,随即琴声再起。这琴声也是对一种信仰、一种暂不能至的精神境界的向往!
注释:
①童道明.《窝头会馆》——《茶馆》的回声[J].中国戏剧,2009(12).
[1]刘章春.《窝头会馆》的舞台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J824
A
1005-5312(2015)02-00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