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亮
(深圳市龙华新区大浪办事处文化体育中心,广东 深圳 518109)
发挥传统文化在社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李亮亮
(深圳市龙华新区大浪办事处文化体育中心,广东 深圳 518109)
在我国优秀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的积极因素,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来促进社区和谐文化的建设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社区及其含义,找出了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探讨如何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以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传统文化;社区建设;作用;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作为我国基层政权组织的表现形式,社区和谐文化的建设成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中,如何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如以人为本等思想,来给予社区朝着和谐方向发展的动力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下面就这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社区意指某一地域里群体和个体的组合,其成员在文化、心理、生活上有一定的共同认识和相互关联。社区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整个社会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区所组成的,任何一个社区就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具体的小社会。社区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整个社会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区所组成的,任何一个社区就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具体的小社会。
在政治学的意义上,社区是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我国现有的城市社区一般都是经过改革调整后的原居民委员会辖区),在社会学意义上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成员增进感情、共同生活的场所。既然有共同的生活、密切的感情联系,就必然存在着共同的文化。社区之所以能够成为社区,而不是一群陌生人的集合或者一大片住宅区,关键在于社区成员秉持一种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也就是社区文化。先进、和谐的社区文化能够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社区,落后、颓废的社区文化则会引起不安定,最终导致社区的解体。因此,文化传统对于创建和谐社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城乡社区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我国的城市化作出了贡献。但实践过程中,社区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
(一)社区缺乏内在的凝聚力
社区内在的凝聚力是指社区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以及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内在的凝聚力会增强社区居民的自豪感,自觉地维护社区利益。但是,由于当前的社区建设主要采取的是政府的行政化强制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不强,普遍缺乏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另外,社区居民的个人利益意识相对较强也弱化了对社区公共利益的维护,特别是在社区拆迁和建设中,如果遇到涉及自身利益时,部分群众心理及实际承受能力相对较差,缺乏一种大局观,片面强调局部的、个人利益。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瓦解了社区的凝聚力。
(二)社区人际关系疏远,人情淡薄
当前的社区居民是由不同的单位、不同年龄、不同的个人兴趣爱好以及不同文化程度的异质化群体所组成,这无形之中就增加了社区民众之间的距离感。不但如此,在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上的不信任情绪同样渗透到社区层面。这种社区居民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同样不利于社区居民之间人际关系的维护,缺乏一种守望相助、互帮互助的社会心理。另外,由于社区内部各种类型社会组织的缺乏,无法提供一种平台让社区民众互相之间进行充分的社会互动,这必然会进一步疏远社区民众之间的关系。再者,由于社区居民单元式的居住结构,关上门就是个人家庭小世界,这更加疏远了人与人的距离。一旦遇到突发事情,大家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对门而居,相互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十分突出。与此同时,社区居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也影响着社区居民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不同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文化素质、生活阅历、社会经验,必然导致他们在人生价值追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的巨大差异,这些进一步带来他们在观念和行为习惯上的明显不相容,从而引发矛盾冲突。
(三)社区居民参与度较低
社区是人们从事社会生活的首要场所,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无疑首先从社区开始。但是,由于我国的社区建设主要采取的是自上而下行政强制推动的外生型建设模式,缺乏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这就导致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相对比较低。这种低度参与不仅表现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也表现在日常的社区管理中;不仅表现在关涉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环境建设等公共事务都缺少社区民众的参与,还表现在即使关涉维护个人利益的活动也少人参与或被动参与。当然,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的缺乏,有其客观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社区居民利益的多元化,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则源于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更多强调的是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忽视社区居民主体性功能的发挥。不但如此,由于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的培养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需要一个长时间段才能够显现效果,因此政府在推进社区建设时,主要侧重于加强对社区建设的管理,以及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而忽视了社区民众参与意识的培养。
当前我国社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凝聚力缺失、社区社会关系淡漠、社区参与程度相对较低等问题影响了社区居民主体性功能的发挥,不利于社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样也不利于社区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和谐社区建设。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学习和借鉴中国传统思想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改善社区人际关系,强化社区居民的参与,促进社会和谐。
(一)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中庸思想,促进社区人际关系的不断改善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社区良性发展,增强社区活力,减少社区居民之间矛盾的重要保障。首先,从人与自身和谐的角度来说,要强调个人修身养性,强调个体身心之间的和谐。身心之间的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础。其次,从人与人之间和谐的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良好社会关系的构建是规避当前异质性社区和陌生人社会环境,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倡导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同构”理念,增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
要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就需要社区内部有着一定的机制和纽带能够把社区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紧密的联合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国同构”,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此的最好反映。在“家国同构”下,“爱国”、“爱家”就是正当的行为和理念,“爱国”就是“爱家”,“爱家”就是“爱国”。“爱国”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于《战国策·西周》中的“周君岂能无爱国哉”;荀悦《汉纪》中也有“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道德要求。对于“家”、“国”的责任,集中体现在“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社区作为社区居民共同生活的场所,既是缩小的国,也是扩大的家,社区建设、发展的好坏和每一位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既然有利益相关性,就要求社区每一位居民都要关心社区事务,维护社区形象,参与社区发展。这样,我们在社区建设中就应该大力提倡“社区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理念,“找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切入点”,广泛宣传真、善、美和责任意识,强调礼仪规范。
(三)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正确“义”“利”观念,提升居民的社区参与度
当前社区居民在社区发展中的参与度不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社区民众公共意识的缺失,相对强调个人利益的得失而忽视公共利益的维护。因此,要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就要弘扬传统文化中正确的“义”“利”观。在传统文化中,“义”,就是道义、正义,或群体、国家的整体利益;所谓利,就是个人的名誉、地位、权利、金钱等个人私利。如何处理“义”与“利”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先贤孔子主张以义节利,要求“见利思义”,主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进一步提出了“舍生取义”的重要原则。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同时,传统文化并没有否定“利”的意义,如墨子以利释义,认为“义,利也”,并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义利合一观,认为义与利是相近的。他把“兴天下之利”作为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主张“利天下而为之”,以“亏人而有利”为不义,“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后代宋儒则明确提出“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提倡立公去私。不但如此,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还要求人们忠于自己的忠实本性,安于本位,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反对见利忘义,认为“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提倡不可富贵违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违背诚信的原则,更不能违仁丢义,为利出卖灵魂,丧失人格,更是为人所不齿。因此,在社区建设中,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正确“义”“利”观念,注重义利教育,树立先义后利、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提倡先人后己、互帮互助、乐于奉献的利他精神,解决部分居民在义利问题上出现的道德偏差、道德无序,自觉抵制极端利己主义,建设和谐社区。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营养,其中包含的许多精华对我们在现代社会立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个人素质和修养,还可以创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我们要进一步发现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并发扬光大,使其能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吕松影.纵观大背景下的群众文化[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3
[2]孙浩坚.关于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策略分析[J].大众文艺,2014 (01).
D669.3
A
1005-5312(2015)02-01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