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实证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2015-10-28 08:39:48汪晓梦
关键词:肥东县庐江县肥西县

汪晓梦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安徽合肥 230031)

一、关于县域经济研究的文献回顾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重要性的凸显,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及其评价。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的文献很多。孙德忠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黑龙江省65个县(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判[1]。陈曦根据江苏年鉴数据,采用AHP分析的方法,对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差异进行综合评价[2]。张广胜、张雪构建了一个综合评价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两个指标对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进行了分析[3]。董永康、李巍、石培基采用人均GDP泰尔指数和集中指数,测度甘南州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和集中程度,从综合经济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要素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选取15个单项指标构建甘南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01年和2010年的数据为研究界面,对甘南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4]。刘增凡通过选取东北三省县域投入产出数据,运用DEAP2.1软件对其县域产业体系发展效率进行实证分析[5]。李进涛、李贻学以2011年东营市经济发展状况基础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特尔斐法、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赋予指标不同的权重,对东营市各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6]。

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水平评价逐渐成为热点。理论界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开始从定性描述方法过渡到定量分析,大多是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经济数学手段,借助计算机分析软件,对指标原始数据加以分析[7]。

合肥市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安徽省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推动了合肥经济圈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合肥市县域包括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和巢湖市。根据合肥市情构建了合肥市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针对合肥市统计年鉴和社会发展公报及调研形成的原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二、合肥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合肥市为皖之中,是安徽省区域中心城市,也是省会城市。近几年来,合肥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均居于安徽省经济发展前列。合肥市的县域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合肥城市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合肥市2013年生产总值为4672.9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总值分别为247.21、2583.75、2053.75 亿元。与2012年相比,GDP 指数为111.5,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总值指数分别是 103.2、122.9、141.1。2013年合肥市人均生产总值为61555元,比2012年增长了11.5%。2013年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是 1.39、62.87、35.74。2013年三次产业拉动率分别是 0.16、7.24、4.12。2013年合肥市的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巢湖市生产总值分别为 3036769、4056360、4626843、1802119 和2135374 亿元,生产总值指数分别是 112.9、110.3、110.0、110.3 和 111.0。2013年合肥市财政收入为7682775万元,比2012年增长了10.6%。合肥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3年为4707.99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17.7%。2013年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为7526.58亿元,比2012年增加了12.4%。2013年合肥市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5006元,比2012年增加了4284元。2013年合肥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0352元和28082元,比2012年分别增加了1271元和2648元。

表1 2013年合肥市县域经济情况对比表

从表1可以看出合肥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很大,很不平衡。

三、合肥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1.主成分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即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转化成少数不相关的几个主要变量的方法,其实质就是降维的思想。

2.数据来源

为了确保统计指标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分析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2014年《合肥市统计年鉴》(由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合肥市情手册(2014)和各县(市)2013年社会经济发展公报(由各县市政府网站公布)。

3.综合评价分析的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文献参考资料,结合合肥市及其县(市)实际情况,构建如表2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

表2 合肥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数据处理结果

通过SPSS17.0软件对合肥市县域经济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如表3、表4和表5所示。

表3 解释的总方差

表4 成分矩阵

(续上表)

由表3可以看出,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方差贡献率分别是65.777%、19.410%、10.902%,三者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6.089%,因此这前三个因子已经能充分反映合肥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对成分矩阵中的数据,分别除以对应的特征根的算术平方根,得出的数值再分别乘以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值,得到F1、F2、F3值。按照第一因子贡献率65.777%,第二因子贡献率19.410%,第三因子贡献率10.902%,得到综合因子得分公式F=0.658×F1+0.194 ×F2+0.109 ×F3。通过计算 F1、F2、F3 和F值如表5所示。

表5 因子与综合得分表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表5可以看到,合肥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状况是不均衡的。在F1的排序中,肥西县得分2.76,排名第一。肥东县和肥西县得分基本一致,位居第二。巢湖市得分最少,排在第五位。在F2的排序中,长丰县得分最高,排名第一,而庐江县得分最小,排名最后。在F3的排序中,肥东县得分最高,排名第一,肥西县得分最小,排在末位。

考察综合得分,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三位,庐江县和巢湖市排在后面位置。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合肥市近郊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远离合肥市主城区的庐江县和巢湖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的综合得分为正,表明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合肥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庐江县和巢湖市的综合得分为负,低于平均水平。综合得分中得分最高与最低相差高达4.50。

为了提高合肥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统筹县域经济,逐步缩小县域差距,建议:第一,各县(市)应该立足本地优势,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特色产业发展道路,发展特色农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业务。第二,肥西县和肥东县紧邻合肥市区,应该抓住同城一体化、卫星城市建设契机,加快现代新兴产业建设步伐,融入合肥市区经济发展。而长丰县和庐江县是传统农业县,可以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第三,合肥市政府加强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支持,对不同县市给予不同的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扶持。特别对经济较为落后的县(市)要加大指导力度,做好经济发展规划,给予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巢湖市可以加大环巢湖观光旅游业发展,庐江县可以发展特色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发展本地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培植工业产业,推动新兴工业落地生根,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第四,加快县域工业化发展速度,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要从农业转向工业。推进各县市工业园建设力度,招商选商,引资引智。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创新驱动带动各县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 孙德忠.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14).

[2] 陈 曦.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静态综合评价[J].时代金融,2011(26).

[3] 张广胜,张 雪.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综合评价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1).

[4] 董永康,李 巍,石培基.甘南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1).

[5] 刘增凡.东北三省县域经济产业体系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商业经济,2014(16).

[6] 李进涛,李贻学.基于不同赋权法的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以东营市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

[7] 邓 青,王玉燕.西部省份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3).

猜你喜欢
肥东县庐江县肥西县
小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寒假读好书 书香伴成长
下一代英才(2023年2期)2023-04-20 11:17:58
开办“包公家宴职工食堂”安徽肥东县擦亮廉政品牌
中国食品(2021年12期)2021-07-21 07:10:33
关于肥东县“党建+ 电商扶贫”的思考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1:34
肥西县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8:48
把住点线面,执法显威严——安徽省肥西县创新环境监察执法守护碧水蓝天
安徽省肥西县凌士彬名师工作室
语文知识(2015年7期)2015-02-28 22:01:40
金牛山上“春笋”绿:记庐江县金牛小学关工委副主任吴文生
中国火炬(2014年5期)2014-07-24 14:15:41
浅谈肥西县新农村建设
河南科技(2014年14期)2014-02-27 14:12:10
『孩子的事无小事』:记庐江县泥河社区关工委主任邢晓红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