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4)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医药污水中氯霉素的含量
杨光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4)
建立了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医药污水中氯霉素(CAP)含量的方法。供试品经离子化处理后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并用毛细管电泳仪直接对续滤液进行测定;方法采用磷酸盐缓冲液(10 mmol/L,用0.2 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缓冲溶液pH值至6.0)作为分离缓冲液,未涂层毛细管柱(65 cm×75 μm,有效长度56 cm)作为分离柱,柱温25℃,分离电压25 KV,50 mbar压力下进样10s,检测波长为268 nm。结果表明:氯霉素平均回收率为98.1%(n=9),在5μg/mL~200μ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检出限≤0.2 μg/mL(S/N=3)。应用此方法对6份供试品进行检测,有1份检出氯霉素,其他各供试品均未检出。此方法简便、准确且可靠,用于医药污水中氯霉素的测定,结果满意。
毛细管区带电泳医药污水氯霉素
氯霉素属于广谱抑菌抗生素,是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治疗厌氧菌感染的特效药物之一。但氯霉素可造成骨髓造血机能紊乱,导致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状白细胞缺乏症等疾病,甚至引起可“灰婴综合征”。因此,监测环境中残留的氯霉素尤为重要。
目前,氯霉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微生物法、酶联免疫法、薄层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法等。但这些方法均操作繁琐,涉及耗材价格昂贵,需消耗大量有毒有害试剂。毛细管电泳法是近年发展非常迅速的检测手段,具有排放低、环境污染小、检测成本低廉、样品处理简单快速、分析周期短等诸多优势。研究建立的方法兼具以上优势,准确且可靠,为医药污水中氯霉素的检测提供了经济高效的方法,同时为我国其他抗生素废水的综合治理,提供可借鉴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仪器与试药。7100高效毛细管电泳仪(美国Agilent公司,配备DAD检测器),超纯水仪(美国Millipore公司),pH计(瑞士Mettler-Toledo公司),针筒滤头(0.22 μm,日本岛津公司),玻璃微孔滤膜过滤器(北京鸿苑鑫仪科技有限公司),未涂层的弹性石英毛细管柱(65 cm×50 μm,有效长度56 cm,美国Agilent公司)。
氯霉素对照品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甲醇(色谱纯)购自Fisher公司,氢氧化钠(分析纯)、磷酸(分析纯)、磷酸二氢钠(分析纯)购自西安化学试剂厂,醋酸钠(分析纯)、硼砂(优级纯)购自北联精细化学品开发有限公司。
2.方法。(1)仪器参数。配制10 m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用0.2 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缓冲溶液pH值至6.0作为分离缓冲溶液;分离电压为25 KV,柱温为25℃,采集波长268 nm,压力进样(50 mbar,10 s)。
(2)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氯霉素对照品25 mg,置25 mL容量瓶中,加5 mL甲醇使溶解,用分离缓冲液稀释至刻度作为对照品储备溶液。取储备溶液1 mL加分离缓冲液稀释至50 mL作为对照品溶液。
称取适量磷酸二氢钠,加污水制成10 mol/L的磷酸盐溶液,并用0.2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各溶液pH值至6.0,经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后作为供试品溶液。
1.电泳条件的确定。
(1)缓冲体系pH值的选择。氯霉素的等电点(pI)为7.5,分离缓冲体系的最佳pH值应为6.5~8.5。配制20 mmol/L的磷酸二氢钠溶液,用0.2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调节pH值至6.0,6.5,7.0,7.5,8.0,8.5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随着缓冲液pH值的增加,氯霉素迁移时间缩短,柱效升高,但碱性环境下氯霉素会迅速降解,因此,研究选择pH值为6.0的缓冲体系进行测定。缓冲体系pH值与各组分迁移时间的关系详见图1。
图1 pH值对迁移时间的影响
(2)缓冲体系及浓度的选择。配制硼砂溶液(40 mmol/L)、醋酸钠溶液(20 mmol/L)、磷酸二氢钠(20 mmol/L)溶液,并用0.2 mol/L磷酸溶液、0.2 mol/L氢氧化钠溶液分别调节各溶液pH值至6.0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磷酸盐体系和硼酸盐体系均呈现良好的测定效果。考虑到硼酸盐对人体危害较大,因此实验采用磷酸盐体系进行测定。
分别配制5 mmol/L、10 mmol/L、20 mmol/L、40 mmol/L的磷酸盐溶液,用0.2 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磷酸盐溶液pH值至6.0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磷酸盐浓度增加,电渗流减小,迁移时间延长;当磷酸盐浓度过小时,供试品液中氯霉素基质干扰严重,而浓度较大时,焦耳热明显增加。缓冲体系浓度与氯霉素迁移时间的关系详见图2。综合考虑,研究选取10 mmol/L磷酸盐溶液进行测定。
图2 缓冲体系浓度对测定的影响
(3)进样时间的选择。研究考查了进样时间对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待测组分峰高、峰面积和峰宽均随进样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柱效降低;进样时间过长分离柱表现出过载现象,进样时间过短则会影响方法的灵敏度,因此研究选用的进样时间为10S。
(4)分离电压的选择。将分离电压分别设置为15 kV、20 kV、25 kV、30 kV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分离电压的升高,电流亦随之升高,待测组分迁移时间缩短,但焦耳热明显增加。综合考虑,研究选取25 kV作为分离电压。
在上述最佳分离条件下测定对照品溶液,得到电泳图见图3。
图3 对照品溶液毛细管电泳图
2.方法验证。
(1)线性范围。向1号供试品中添加适量对照品溶液,制成待测组分质量浓度分别为5 μg/ml,20 μg/ml,40 μg/ml,80 μg/ml,150 μg/m、200 μg/ml的梯度溶液进行测定,图4为1号供试品及其加标后的电泳图。
图4 4号样品(a)及加标后(b)的电泳图
以待测组分的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结果表明:氯霉素在5 μg/ml~200 μg/ml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且未见明显的干扰峰。回归方程见表1。
表1 氯霉素的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回收率及检出限
(2)检出限和回收率。向1号供试品中添加适量对照品溶液,制成待测组分质量浓度分别为10 μg/ml、80 μg/ml、150 μg/ml的溶液,每个加标浓度各3份,在最佳条件下进行测定,计算CAP的平均回收率(n=9);同法测定方法检出限,调节溶液中各组分浓度使信噪比为3,计算CAP的检出限(S/N=3),结果见表1。
3.供试品的测定。供试品来源不同,基质影响也不同。为此,方法采用DAD检测器对供试品中各组分峰进行紫外光谱扫描(190 nm~400 nm),再与对照品峰的紫外光谱图进行比对,并根据光谱纯度阈值判定是否存在基质干扰,有效避免了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随机选取乌市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1家、医院配液中心2家、医院制剂室1家,制药厂2家,在其工作场所的污水排放口量取适量污水,按1.2.2处理后进行测定,结果见表2。图5为4号阳性检出供试品的毛细管电泳图。
表2 供试品中抗生素的测定结果(μg/mL)
图5 4号供试品溶液毛细管电泳图
研究建立的方法丰富了医药污水中氯霉素的检测手段,考察了分离缓冲液组成、pH值、分离电压等因素对CAP测定的影响。该方法回收率及检出限均能满足一般分析要求;采用DAD检测器作为辅助定性手段能有效避免假阳性结果出现,并能用于分析基质的干扰。该方法具有成本低廉,样品处理简单,污染物排放低等优点,用于废水中氯霉素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同时方法也可用于其他类型样品中氯霉素的测定。
[1]李荣誉,刘永录.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及其对人体的危害[J].中国兽医杂志,2010,46(12):74-76.
[2]朱蓓蕾.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0-71.
[3]宋杰,宋燕青,王勇鑫,赵宝华.微生物法在检测牛奶中氯霉素残留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1):85-87.
[4]王铁军,狄永平.氯霉素制剂标准中含量测定应采用微生物检定法[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166-168.
[5]陈霞,杨晓霞,骆朋辉,骆鹏杰.高灵敏度酶联免疫法快速检测动物源性产品中氯霉素残留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3,6:233-236.
[6]贾涛.酶联免疫法检测饲料中氯霉素的方法条件研究[J].饲料与畜牧(新饲料)2013,8:43-47.
[7]莫金娜,温玉莹.薄层色谱法检测化妆品中的氯霉素[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9):1767-1769.
[8]胡娟妮,聂平,邓永琪,李晓燕,李文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氯锌油中氯霉素含量[J].中国药业,2014,23(4):44-45.
[9]夏晓梅,豁银强,汤尚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牛奶中氯霉素残留[J].现代农业科技,2015,1:294-298.
[10]姚佳,王昕,张建新,李贤良,郗存显,王国民,王雄,里南,果旗.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奶中氯霉素和玉米赤霉醇及其类似物[J].食品科学,2014,35(18):124-127.
[11]王硕,张晶,邵兵.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污泥中氯霉素、磺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J].分析测试学报,2013,32(2):179-185.
[12]张晓燕,张睿,许蔚,黄娟,刘艳,吴斌,陈磊,丁涛,沈崇钰,陈惠兰.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蜂胶中的氯霉素[J].色谱,2012,30(3):314-317.
[13]白林,陆志华.不同贮存条件下氯霉素滴眼液的稳定性试验[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16(2):52-53.
[14]黄丽,刘成梅,罗舜菁,郭凌,刘林勇,万文.硼砂的危害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江西食品工业,2011,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