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粉房

2015-10-27 13:49:24徐久富
参花(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漏勺大锅粉条

◎徐久富

老粉房

◎徐久富

老粉房是我记忆中的一幅水墨画,不用着色,任何时候只要一打开,便会有一缕缕诱人的芳香从那斑斑驳驳的墨迹中扑面而来……

老粉房建在屯西头儿生产队院子东南角儿,四五间正屋,土墙,屋内由于长期烟熏火燎,墙皮和屋顶黑漆漆的,里间并排摆着十几口大缸,门左手边,有一很大的灶台,灶台上架着一口半径足有一米多的大锅,窗很大,门朝东开,正对着一口大井,图取水方便。

粉房就是加工粉条的作坊,乡亲们不太注意字面的含义,总把粉坊写成粉房,把加工粉条叫成漏粉。

加工粉条的原材料很多,比如绿豆、地瓜(红薯)、土豆(马铃薯)。东北粉条单指用土豆加工而成的粉条。

漏粉最佳时间为冬春两季,这时农闲且土豆质地好,出粉多。

漏粉是个技术活儿。把土豆倒入石槽中搅拌、去土、去皮后,捞起倒入石磨磨碎,再经过过滤和沉淀两道工序就可制成淀粉了(俗称粉面子),然后再将淀粉掰碎、晾干、勾芡、和成面团,最后将面团装入架在开水大锅上面的漏勺内,用手啪啪一拍,粉面条就像变戏法儿似的从漏勺眼儿均匀地流入大锅,稍煮,用大笊篱捞起,用尺把长的木棍一挑,约摸好长度用大剪子一铰,放入凉水池中一浸,顺手挑到屋外,往事先为晾粉准备好的椽拉杆子上一挂,这就做得了。椽拉杆子就支在粉房前通风向阳的院子里,几十排,挂满了粉条以后,白刷刷,齐整整,煞是好看。一拍、一挑、一铰、一浸、一挂,一气呵成,也颇有生活,颇艺术。

父亲不是专业粉匠,却是全屯人中最懂漏粉技术的人。父亲在粉房里是最受尊重的人,又非常疼我,去粉房漏粉的时候,总把我领在身边,我自然得到了许多优待。粉面条从漏勺中流入沸水锅里有时会断,形成碎粉或用剪子铰时铰出来碎粉,这就是通常说的水粉头儿,用笊篱从锅中捞出,装入大碗,拌上葱花大酱,趁热一吃,满口流香,回味无穷,至今想起,口舌生津。在漏粉过程中,有时还会形成粉疙瘩,头尖肚大尾细,状如小老鼠,被戏称为粉耗子,当时我最喜欢这粉耗子,格外劲道。有时,也会拿在手上招摇过街显摆,勾引得小伙伴们馋馋的目光一送送出老远……

隆冬时节,漏粉流出的废水在粉房前结冻积成了冰山,我和小伙伴们坐在冰车子上,一个个像小燕儿似的排成排在冰面上飞,一滑就是一小天儿,小脸儿小手儿冻得通红,鼻涕淌了老长也不回家。农村孩子就是皮实,禁冻。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农民都下地干农活了,早已停止了漏粉。我们这些没到入学年龄的小伙伴们有时还会到粉房前的小水沟边儿,捉草虫,逮小鸟,藏猫猫儿(捉迷藏),玩累了,找一背风的高处躺下来,眯着眼晒阳阳儿(晒太阳),听春水哗哗地流淌,听小鸟婉转地歌唱,沟边儿那树绿得鲜亮儿,头顶儿那天蓝得瓦亮儿,那是我儿时的童话世界,那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责任编辑刘月娇)

作者简介:徐久富,笔名邵华、群石,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现有300余篇(首)散文、诗歌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曾多次入选集并获奖。近年来,专注乡土题材文学作品创作,前后50余篇反映上个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的散文,发表于《参花》《内蒙古日报》《黑龙江农村报》《草原文苑》《兴安文学》等报刊。系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兴安盟作家协会会员、扎赉特旗作家协会顾问、名誉主席。

猜你喜欢
漏勺大锅粉条
猪肉炖粉条
外星人!快到大锅里来
天阳6FT自动蒸熟粉条机
看、闻、折挑出好粉条
看闻折挑出好粉条
益寿宝典(2017年4期)2017-02-26 14:21:11
借 锅
菜、汤方便分离勺
漏勺画
大锅皂化的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