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815年到1848年德国文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015-10-27 06:59戈瑜琤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浪漫派海涅简史

戈瑜琤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打开德国文学史,会发现很奇怪的现象:1815年到1848年的德语文学史,有不同的划分和归属。不管是对整个时期的定义,抑或是某些作家的划分。这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与19世纪上半叶风起云涌的欧洲历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哲学家名字也与文学发展连接在一起。

知识分子对社会历史的不同态度,导致了他们在文学上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风云变幻的欧洲史,“一些显然无法融合的因素同时存在。歌德、海涅、艾兴多夫、波尔纳、普拉藤等人同时存在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文坛上,而这些作家,根本无法归到某一时期概念和风格概念中去”。维也纳和会后,知识分子对复辟政策的不同态度,导致了文学上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概念来概括这一时期的文学特色;另外,“德国文学界很长时间对三月前时期的有意识的避而不谈或尽量少谈,致使德国文学界也曾对这个时期的作家和文学作品或贬低,或不重视——海涅被称为写《罗累莱》的海涅,或者是杂志专栏作家”。1991年中国出版的《德国文学史》干脆跳过这个时期,直接从浪漫文学到了现实主义文学。

在德国文学界,同样发生过转变。“直到20世纪60年代,西德的文学史研究才改变了这种态度。而另一方面,左派或者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者,又倾向于只谈青年德意志,对另一些‘保守的’、‘反动的’作家不屑一顾”。所以,文学史上对这个时期的称谓非常混乱,有的称“比德迈耶时期”,有的叫“复辟时期”,有的是“三月前”,有的是“青年德意志”,有的叫“晚期浪漫文学”或“早期现实主义”。中国出版的《德国文学史》对这一时期有过如下称谓:三月前文学(98版《德国文学简史》)、比德迈耶文学和三月前文学 (2008版《德国文学简史》)、从1815年到1848年的文学(2007版《德国文学史》)以及归入晚期浪漫派和早期现实主义文学(1991版《德国文学史》)。这种混论体现了文学史研究的不同出发点和这一时期德国文学的复杂多样性。

一、这一时期德国文学的多样性

“如果我们不想把社会历史上划定某个时期的政治概念,直接套用到文学史上来。那么1815年到1848年的德国文学,是不可能有类似启蒙文学,狂飙突进文学、古典文学等能够涵盖一个时期文学主流方向的时期概念的。因为当时的文学中,几种潮流并存,截然相反,不分主次。”

主啊!给我吧!

不论是快乐还是痛苦,

只要是来自你的手中,

我都心满意足。

——默里克:《祈祷》

起来,兄弟们!高兴地投入战斗吧,

德意志人民地自由火炬在熊熊燃烧。

——哈林:《呐喊》

联想到写作时间,都是19世纪30年代,却发现它们之间毫无相同之处。实际上,它们都是对19世纪上半叶德国政治形式的不同反应。前一首诗是仍然对上帝的信仰中寻找安宁,后一首诗则号召人们起来战斗。同一时期不乏因看到世界的分裂陷入悲世悯己、甚至虚无主义的绝望境地的作家。

二、社会政治、哲学发展的变化

正如海涅用打雷与闪电的比喻揭示思想变革的发生,研究1815年到1848年的德国文学史,不能抛开先期或者同期的哲学发展状况。这个时期的哲学与文学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哲学影响文学来解释。有时,文学为哲学的发展作了先期准备,有时,又是哲学的发展决定了文学的发展方向。这种相互关系,往往是对历史事件做出的彼此不相关的反应。

这期间,产生了黑格尔哲学学派的分裂、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所带动的由封建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1830年革命,1848年革命,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圣西门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兴起,施特劳斯对正统上帝形象的解体,这一切都与文学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是从康德哲学发展起来的。康德在他的认识论中划分了主体和客体,并强调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而作为康德的学生,费希特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我们从自己头脑中投射到外界去的图像。客观世界是人主观想象力的产物。费希特把唯心主义彻底贯彻了。他对自我意识,也就是创造性想像力的推崇,对早期浪漫派产生了影响。

谢林从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谢林认为,费希特宣扬的绝对自我没有解决精神与自然、自我与世界的对立。他认为,无论精神还是自然,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即神性。谢林对自然的重视,同样影响了浪漫文学的创作。

黑格尔是唯心主义哲学的最高代表人物。他把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黑格尔实际上就是探索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揭示二者辩证同一。黑格尔建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1831年,黑格尔逝世。98版《德国文学简史》介绍思想史背景一节中,第一句便提到这一事件。而2008版的《德国文学简史》删除了这一句话。

与此同时,社会现实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周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了步伐。自然科学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发展迅速,这种新形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科学观念的普及,导致人的思维日趋理性化、现实化。此时的德国哲学,开始从玄而又玄的形而上的思考,转向关注形而下的现实生活。

费尔巴哈,最初是神学院的学生,转向自然科学。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把自然和人提到了首位。自然是客观存在,人的思维和精神是客观物质的反映。青年马克思则把历史固定在社会性上。他呼吁人们学会社会化的思考,从而在思维和行为上变得具体。这实际上,意味着把哲学转向社会学。

总之,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动荡,以及哲学自身的发展,促使德国哲学出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三、中国的德国文学史著作

比如98版,2008版 《德国文学简史》中将毕希纳、海涅定义为“三月前”作家,而91版《德国文学史》又将毕希纳笼统地列入19世纪早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91版《德国文学史》并没有对1815年到1848年之间德国文学史单独列出来介绍,相反只是将此间著名的作家插入到第五章浪漫派和第六章现实主义文学之间,比如把海涅列入第五章浪漫主义文学的第四节“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海涅”。而第六章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将青年德意志归为早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91版《德国文学史》的观点是,海涅不同于其他青年德意志,政治化的文学在艺术上显得干巴巴的。并列举了青年德意志的代表是:伯尓纳,古茨科,劳伯。

98版,2008版《德国文学简史》在介绍海涅的时候,虽然也都提到了海涅在继承晚期浪漫主义的传统,创作了享誉世界的诗歌。1831年,海涅到达巴黎,很少写诗,创作了大量政治文章。98版的《德国文学简史》中,思想史背景中,首句提及1831年黑格尔逝世。2008年版的《德国文学简史》中,没有提及。海涅与马克思的相识,并提到海涅对马克思理论两分的态度。1848年,海涅完全瘫痪。1848年三月革命失败。

2008版《德国文学简史》与98版不同的在于,98版只在“三月前”文学这一章的最后一节简短的介绍了比德迈耶的创作风格,并列出了几位著名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并未具体展开。2008版,将比德迈耶文学和“三月前”文学并列作为这一时期的名称。并对该派作家的作品内容作了概括性介绍。

1991版 《德国文学史》把海涅和毕希纳定义为“革命民主主义作家”,并单独介绍了1848年诗人和无产阶级文学。而在2007版《德国文学史》中,将毕希纳、青年德意志派,政治诗人——也就是91版中的1848年诗人,归纳进政治化文学。而海涅却被单独列举出来,成为1815年到1848年德国文学史上,单独全面介绍的一位重要作家,并且不给他列属于任何一个派别。

91版将莱瑙列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07版则将莱瑙归于该时期的矛盾分裂文学。创作特色是悲世悯己。91版介绍海涅时说,海涅经历了欧洲从浪漫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早期受到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后来在诗中批判现实主义成分增多,后期成为民主主义诗人。91版特别解释了海涅放在浪漫主义一章的原因,早期和晚期的海涅都有浪漫派的特色,但无怀古之情。2007版对海涅单独介绍的时候,并没有同91版那样明确一个理由。

91版,海涅从黑格尔哲学中读出了革命性,认为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哲学都解释为民主革命的前驱。2007版的《德国文学史》,对海涅的《论浪漫派》的评价是:尽管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但是创作了新的文学评论的风格,使文学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而91版的评价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艺和思想方面的理论著作,而是一个诗人对文学哲学问题的评述。

同时,91版的《德国文学史》中,就海涅《论浪漫派》,摘录了海涅批评诺瓦利斯和霍夫曼的比喻“诗人也只有在不里客观现实的土地时才坚强有力,一旦深思恍惚地在蓝色太空中东飘西荡,便会变得软弱无力”。2007版,《德国文学史》,则将诺瓦利斯和霍夫曼分出了个不同,前者是和自然合二为一的地道的浪漫派,而诗人霍夫曼“始终牢牢地依附着人间地现实”。

[1]任卫东,刘慧儒,范大灿.德国文学史(第三卷)[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2]余匡复.德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3]Karl-Heinz Wuest.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德国文学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浪漫派海涅简史
《宋朝简史》等
书的简史
新浪漫派文学的浪漫特征
简述阿拉伯浪漫主义诗歌产生及发展
心的简史
未来已来——《未来简史》阅读有感
现代阿拉伯诗歌的传承与创新
海涅寄石头
海涅助人让人心安
海涅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