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

2015-10-27 01:39:16唐帅
亚太教育 2015年27期
关键词:研究生对策

研究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

文/唐帅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增速放缓,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研究生由于多年扩招、专业可塑性小、期望值高等因素,就业难的现象尤为突出,因此亟待对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因素进行剖析,分析合理对策,找到解决之道,以帮助研究生自觉、充分发掘自身优势,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249-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人数年年攀升,2015年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749万。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却出现了GDP放缓,就业岗位减少的局面,更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在大学生(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群体中,研究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尤为突出。笔者在一所“985”、“211”工程农林大学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两年,再结合之前三年的数据,近五年来,笔者所接触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而研究生初次就业率却很难突破85%。作为接受过进一步深造的高学历人才,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地位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不能不引起关注与思考。笔者试图在本文中以农林院校研究生为例,探究其就业困难的原因,并对解决这一难题提出初步的对策。

一、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

总体来看,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包括国家经济形势与产业结构、当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与培养质量、研究生个人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以笔者工作单位为例,结合实际工作中所做的调查与了解来看,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专业学习任务大,实验繁重、论文发表及毕业压力较大,不能保证充足的找工作时间。在就业年度的10月份前后及次年4月份前后是找工作的两个黄金时段,而前一时段多数研究生忙于毕业条件所要求的专业论文发表,后一时段则忙于毕业论文的撰写与修改。以笔者所在学院刚毕业的2015届研究生为例,截止2015年4月20日,尚有15%的硕士研究生没有开始找工作。博士研究生群体中更为明显,在此时间节点,学院预毕业32名博士生,只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一名博士生确定了工作单位。往年存在大量找到工作却最终没有毕业的情况,导致相当多的博士生倾向于获得学位后再找工作。

(二)学生期望值较高,对薪资待遇等有较高要求,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脱节,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一些学生有几个备选的工作机会,公司也发出Offer,但因不满意薪资、工作环境等因素而不愿意签约,尚在考虑或者寻找更好的机会。在植物营养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现阶段有意向而暂时不愿签约的学生比例分别达到38.1%和21.88%。客观来讲,无论从国家人才培养的层次、社会期望,还是学生十多年读书所投入的经济成本等角度来说,研究生对薪资待遇有较高的要求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与严酷的就业竞争来看,过高的薪资要求确实不利于研究生就业。

(三)部分学生求职选择单一,寄希望于考公务员、选调生,其他方面未进行相应准备。即便是极低的录取率,体制内岗位对学生仍有较强烈的吸引力。各地公务员考试时间不一,多集中在4月底及5月份,个别还在7月份。还有一部分硕士生正在准备博士生复试,大多在4月份进行,尤其是土壤学专业,有21.43%的学生还在准备当中。这些学生实现就业的时间要稍晚一些。

(四)一些学生缺乏主动性,不积极进行求职,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学术型硕士中比较明显,这可能与学硕的科研压力以及自身定位有一定关系。随着研究生的多年扩招,学生读研的动机也日趋多样化,除了学术追求之外,相当多的学生把读研当作逃避就业的途径。这部分学生在研究生毕业时,仍然缺乏主动性,不积极进行求职。

(五)研究生在就业中受专业限制较大,就业竞争力不强。我国目前正处于农业转型的初期,需要的专业化、高层次农业人才数量相对来说还不是太多,传统农业领域对研究生学历的人才需要量又不大,这种情况导致农学类研究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满意工作。从另一方面来说,研究生受专业背景影响,可塑性不大,相对本科生来说,难以脱离本专业找工作。研究生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在专业方向上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如果在就业时放弃本专业,不但对国家教育资源是一种浪费,而且研究生个人心理上也难以接受。同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招聘专业不对口的研究生,不仅要为高学历支付更高的薪酬,还要增加相应的培训费等投入。

二、研究生就业的优势

(一)研究生专业基础扎实,理论功底深厚。研究生一般都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这一方面是由于研究生招生考试在专业知识上的选拔功能所决定,另一方面也是研究生在读阶段对专业领域进行系统学习、科学训练的结果。虽然本科也有专业划分,但是目前国内高校本科培养倡导“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相比而言,研究生通过系统扎实的专业学习、与导师深入的学术交流以及完整的课题研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二)自主学习能力强,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学习主要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导师在研究方向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具体的工作由研究生承担完成。这种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和促进。在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这种能力可以迅速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去,帮助研究生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

(三)基本技能较为全面,发展潜力大。研究生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英语、计算机以及文献检索等多种方法和技能。特别是在发表文章和撰写毕业论文时,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很大的锻炼。这些技能上的优势为研究生工作之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持久的动力。

(四)思想成熟度高,有较强的责任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本科相比更加开放和宽松,很多创新的灵感来源于讨论和思想的碰撞。对于研究生来说,在专业领域上的深入研究不仅体现在学术上,也表现在思想的成熟和思维的慎密上。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与生理不断成熟,增加了研究生的稳重特质。

三、解决研究生的就业困境的对策

当前,对于研究生群体来说,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积极把握社会形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准确定位、扬长避短,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根据以上对研究生就业优秀与劣势的分析,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克服劣势,

(二)增强求职主动性,积极参加实践实习,锻炼综合素质。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其实是个体职业素质的外在体现,不仅包括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等显性要素,还包括团队协作意识和适应能力等隐性要素。研究生虽然理论知识功底比较扎实,但是相比本科生有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言,研究生一般只在学校的实验室或者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对实际职场的情况不了解,社会实践经验欠缺,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研究生要在就读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企业运营过程、积累岗位经验,促进自身科研能力与实践经验协调发展,提升专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

(三)全面联动,共同推进研究生就业工作。在当前的形势下,就业已不再是学生个人的事情,需由社会、学校、家庭等力量全面联运,共同促进毕业生实现就业。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班会、走访学生宿舍、提供车辆服务等措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出击,鼓励以及为学生提供便利参加校外地区及外地招聘会,扩大选择范围。在就业工作中后期,就业工作辅导员与部分存在求职认识偏差的学生逐个深入谈话,端正思想认识,树立合理的求职观,尽快找到或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工作岗位。学校及学院联系行业内相关企业、单位,为毕业生求职搭建桥梁。争取研究生导师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及其他方面的帮助,推动导师参与到学生就业工作中来。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陈非.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特征模型初探.中国人才,2009,(5)

马陆亭.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与评价.高等教育研究,2002,(1)

钟凤丽.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大学生择业观.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0,(5)

李会勤.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09,(4)

秦建云,郭学军.基于学生差异的分类指导策略探索.上海教育科研,2013,(6)

王丹平.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高教探索,2005,(2)

猜你喜欢
研究生对策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大众文艺(2023年1期)2023-02-08 02:56:36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28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