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探究
文/娄珩1周蕾2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生活环境具有复杂性,加之大学生党员正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作为党组织中未来的接班人,党性意识的教育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的现状,并对现状归因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
作者简介:娄珩(1990.11-),男,椒江,硕士,党建,助教,台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D2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167-01
党员党性意识是新时期我党队伍中思想政治方面着重重视的问题。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党组织不断壮大的后备力量,同时与我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所以,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成为了我党重点关注的课题,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教育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现状透视
大学生党员在高校党组织的教育与熏陶下,对我党宗旨有了一定的认知,但认知程度并不高,具体表现在:新时期,坚持走群众路线成为了我党执政的基本路线,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党员应时刻牢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自身具有的责任。大学生党员在群众路线认知度上表现并不清晰,对于群众路线的内涵、本质等并不清晰。当代大学生党员往往表现为享乐主义的苗头,无法将群众路线贯彻到自身的学习与生活中。另一方面,我党始终注重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即每一位党员需要具备有较强的公仆意识,而当代我国大学生基本为90后,其中有我国当代的大学生年轻党员,他们身上总会折射出90后年轻人的特点,以自我为中心,公仆意识差,对我党宗旨的执行力度不够,仅仅流于表面。
总之,大学生党员在党性意识方面表现为党性意识不强,仍需要不断的教育与熏陶,成为高校党组织中的合格的一员。
二、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现状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普遍偏低,形成如此现状存在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以下从大学生生活的外部环境与自身两个方面加以探究。
(一)外部原因。当前,我国国内经济正处于快速度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之间存在的矛盾已不断突显出来,负面化的舆论不断形成,导致我国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负面化因素。这种因素是滋生负面思想的温床,我国社会中接踵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不断涌现。另外,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封建社会中存在的观念仍对人民群众形成负面影响,如社会中存在的“官本位”的思想等。导致我国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党内腐败问题,以及社会中屡屡出现的各种不正之风。现阶段大学生党员处于思想、观念等逐步成熟阶段,社会中存在的不良之风对大学生党员形成了不良影响,使得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出现了普遍较低的现状。
(二)内部原因。高校中的大学生党员即是一名普通大学生,同时也是我高校党组织中的一名普通党员。大学生党员自身具有的双重角色往往使得大学生党员无意识中倾向于学生角色,对于党员角色的重要性有所忽视。在学习中更加注重学校专业知识学习,而忽视了自身作为党组织中一员应有的责任与使命。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得不到提高,长期以往,这种“不进则退”的趋势致使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改普遍偏低。
总之,由于内外部双重原因使得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普遍偏低,因此,提高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被提到日程中来。
三、强化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途径
(一)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可利用理论教育式的方式。党的理论知识学习是一名党员提高党性意识的最基础性、本质性的途径,大学生党员首先应牢记我党的理论知识,在思想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由此才能形成抵制不良风气的定力和心理。理论教育的方式包括有:定期组织大学生党员进行理论知识学习、高校党组织也可以不定期地召开会议或培训,根据我党提出的新政策、精神等传授于大学生党员。
(二)实践锻炼。实践锻炼方式是大学生党员将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效加以应用的途径和,大学生党员在实践锻炼中具有一定的能动性、自主性。实践锻炼方式表现在:一是高校为大学生党员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与机会,尤其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接近的机会,帮助大学生党员深刻理解党与人民群众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激发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其中的热情。二是高校党组织要提高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活动的热情,为大学生党员的活动提供固定的场所,制定一系列的活动流程。为大学生党员自发组织实践活动提供平台。
(三)典型示范。典型示范是一种在党组织中将优秀的人物或者先进性的事件等树立为榜样、典范,由此激发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与修养的方法。典型示范与理论学习相比具有一定的形象性与感染性,与大学生党员的生活相贴近,是提高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最实用的方法之一。典型示范方式可以引起大学生党员的共鸣,对大学生党员形成感染性与影响力。如: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邀请优秀党员为大学生党员做报告或者其他形式的党课培训等具有影响力与吸引力的典型案例,由此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在无形之中提升了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党性觉悟。
(四)疏导教育。疏导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疏导教育法通过启发诱导方式,主动地、积极性地提高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疏导教育方式包括有:第一,高校党组织为大学生党员参与党组织会议、活动等提供民主化的环境与氛围,通过大学生党员的发言了解他们自身党性意识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思想,解决困惑。第二,高校党组织要多调查党员的党性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党员在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升华和提高,运用讲事实、摆道理等方式用真实的情感感染大学生党员,进而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
总之,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是高校党组织关注的重要主题,也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热点。提高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党性意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教育工程。
(作者单位:1.台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台州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陈成文.思想政治教育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
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5.
王梦珠.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几点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朱丽娟,邵毅平,张红英.高校教师党员增强党性意识的对策研究.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