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职语文的乡土民俗文化教学--以福建为例
文/许玉珠
摘要:乡土民俗文化是中职语文课程内容的补充,有其自身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其在国内外均有各自的起源于与发展过程。我国采用乡土文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在认知成长、学科学习及爱国爱乡思想等方面均具有促进作用。福建是拥有数量众多的乡土民俗文化内容的省份,应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来充实中职语文教学活动。在乡土民俗文化教学中,要做好相关工作,并根据方案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乡土民俗文化;现状;必要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141-03
乡土民俗文化教育是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也是各地民间文化或技艺传承的最重要教育内容,一直受到各地民间和对其专门研究的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开展乡土民俗文化教育的相关研究、加速乡土民俗文化课程建设工作、建立乡土民俗文化教学的完整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乡土民俗文化教学的起源与现状
1.乡土民俗教育的概念与目标
乡土民俗文化一般是指“人们出生的故乡或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也指长期居住的地方,对该地方已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并受其影响”①的文化。此概念告诉我们乡土民俗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对本地区文化的学习与接受。在人类所受教育中,教育内容应当是多元的,惯常的学校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学习者的认知需求,还需要课堂教学以外的并与其生活环境及生活内容相关的知识内容。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多元的,这种多元的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从认知心理学来讲,幼儿的认知发展及认知结构的形成主要源于认知过程中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说:“若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在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主体将生活、学习中的各种经验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而完成其知识结构的构建,这种构建后的知识体系与乡土民俗文化有着极大的相关性。由此可见,实际社会环境中的乡土民俗文化影响是其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民俗知识在人的知识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新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认为,环境决定人格发展过程能否顺利。自我人格的发展包含着自我对所属文化氛围的认同,任何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某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属性的环境,这是个体情感归属的所在,是获得健康人格的基础。因此,获取健康人格需依赖良好的乡土民俗文化环境。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包含国家、民族、地域、地理环境等多种文化资源。而乡土民俗文化是社会环境下最主流的文化类型。乡土文化不仅可以提供当地人们赖以生活的环境,也支撑着一定领域、范围的知识体系的沿袭,尤其是那些处于基础学习中的学生们,乡土文化是其接受并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的必要准备。因此可以认为,乡土民俗文化是个体接受教育并获得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另外,2011年10月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2015年1月国家《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为大力开发乡土民俗文化建设和教学指明了方向。
2.乡土民俗文化教学的起源与现状
就全球而言,在乡土民俗文化教学上取得良好效果的国家和地区都拥有独特的并明显区别于他国和地区的优秀的本民族的代表性文化形式和内容,这些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民俗文化的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各年龄层的学生牢固掌握本民族、国家相关的乡土民俗文化内容。所学的乡土民俗文化不仅包含语言、文学等方面的文化,更包括涉及本民族、国家的历史、优秀人物、优秀思想和其它人文方面的知识内容。这些学习内容更多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通过其熟悉的文化环境实现对知识体系与社会的认知。西欧各国在一些近代思想启蒙下较早地提倡并开展了乡土教育。一些思想家、教育家认为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不能离开日常所见及所接触的文化,尤其是地理、历史学科的教学。甚至有学者反过来将地理与历史学科合二为一设置为乡土科,可见西方对乡土民俗文化的重视。德国是各国中最先将乡土民俗文化教育纳入课堂教育的国家,之后愈来愈多的国家也相继开始实施。因不同文化生活的背景差异,全世界目前有多种乡土课程的学习形式:俄国将乡土文化知识渗透至各学科的日常教学,美国将乡土教育与日常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日本是通过乡土民俗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社会与政治变迁背景,澳门的乡土教育则是以寻找因被殖民而丢失的本土文化。以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乡土教育尽管形式有较大区别,但因教育的过程和要求符合教育规律而取得不错的效果。
我国的乡土民俗文化教育开展的时间晚于西方约两个世纪。虽然早在周朝就有“方志”出现,但其后并未大规模地运用于教学。清末光绪年间(1904)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为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关于乡土民俗文化教育的国家层面的法规。其中的“乡土之大端故事及本地古先名人事实”为第一、二学年的教学重点,其后的第3—5学年以朝历代的圣主贤君等内容为核心。强调历史教学要采用各地的“乡贤名宦”等名人的事迹,来培养幼小学子们的“希贤慕善”的心境。清末之后的乱世使许多仁人志士认识到乡土教育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性,便纷纷开始提倡乡土文化教育。当时文化界著名人士蔡衡溪发表了《复兴民族精神必先提倡乡土教育》一文引发了极大的关注与议论,蔡衡溪编写的《乡土教育纲要》也由大华书局出版。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指示各省编写乡土教材作为中小学和普通民众学习的补充教材。随后的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推出了以“搜集乡土教材”为核心任务之一的《中等学校各科教学研究组织通则》来鼓励各地开展乡土文化教学。总而言之,以“复兴民族”为目标的民国的乡土教育一直未曾中断,虽然主要出于政治的需要,但对中国的乡土文化教育打下了基础。1949年以后,包含乡土教育的我国的各类教育一直都伴随着各种政治运动而不断变换地进行着,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乡土教育出现过一个短暂的热潮,其标志是1987年的《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纪要》,但《纪要》很快就湮没在了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二、中职语文挖掘乡土民俗资源开展教学的必要性
所谓“乡土文化”,就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②《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主要包含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培养、技能和思维的训练、语文各项能力的养成以及提高相关学科素养等方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有多种方式来实现上述中职语文教学的任务,但乡土民俗文化教学则会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实现上述功能。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各地的乡土民俗文化不仅不会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本乡优秀人物及与其相关思想不断地补充当地的乡土民俗文化内容。这就为中职语文使用乡土民俗文化资源展开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课程资源并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教学平台。“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其根本价值目标,在于发展学生,改善人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③”乡土民俗文化的教学最重要的核心是重视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对每个个体都具有“根”的意义,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叶落归根”的情结即源于此。同时,语文与乡土文化的良好结合可以以最贴近生活的形式将教学内容植入日常的社会生活之中,使教学通俗易懂。
乡土民俗文化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相关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将本地区重要的文化元素与文化符号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思想转化为对故乡和国家的热爱。因由爱国爱乡的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学生习作、绘画、音乐舞蹈等不同表现形式将对人文历史、人生及社会的思考表达出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人生阅历,有针对性地使用乡土民俗文化的学习资源便容易使他们理解历史人文知识,认同本乡本土文化。与普通的教学素材不同,乡土民俗文化的种类众多,内容广泛,是属于既难以掌握又特征明显的教学资源,很多情况下是与学生各自成长背景相关的具有家族化特征的各类文化形式。这与中职生的吃穿住行游乐娱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环节因势利导,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实现教学目标。一般而言,贴近学生的乡土民俗资文化教学资源是学生常见的,例如地方戏曲、手工艺术品、地方建筑、特色饮食、宗教文化等等。在整理这些乡土民俗文化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家乡有进一步认识,较容易生成荣誉感和自豪感。乡土民俗文化的这种潜移默化影响便实现了我们想得到的爱国爱乡的德育教育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一些思想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上世纪80年代西方思潮对以学生为主要社会群体的冲击,90年代西方新自由思想对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冲击,甚至包括近年来的“韩流”、动漫等软文化的冲击,对相关群体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政治理念、个人信仰均造成了重要影响。我们也应该用思想文化的力量抵御部分西方消极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中国各地乡土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壮大的沃土,衍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思想。所以以乡土民俗文化为内容的思想教育应该可以发挥一定的抵御作用。
三、以福建省为例的乡土民俗文化教学内容及建议
1.福建省典型乡土民俗文化内容
1995年中国物资流通学会更名为中国物资流通协会。这个时候正是中国物流传播知识的启蒙期,为中国物流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物流实践开始起步。
依据地理方位的不同,福建省大致可分为闽东、闽南、闽西、闽北、闽中等几个地区,各个地区的语言、民族、饮食、人物、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物产等乡土民俗文化方面有很大的差别。福建省的民俗文化与全国其它省份相比有其独特性,其独特性表现于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特殊文化功能。
福建省闽东、闽西、闽南和闽北的乡土民俗文化差异较大。首先是语言,福建省东西南北各地的语言差别非常大,即使是同一地区内的不同地点其语言差异也很显著。例如使用闽南语的地区厦门、漳州和泉州,三地的语言共性较多,但相互之间仍有很大的差别。有时,即使是一个地市内的语言也由一定程度的差异,如目前福建各地区语言最为复杂的三明地区。三明有三大汉语方言,即客家方言、闽方言和赣方言。客家方言属于闽西客方言的一个分支,闽方言与闽南、闽北、闽东和闽西的连接地区,并与这四个地区有明显差异。赣方言主要属闽西北赣方言区。闽客家方言、闽方言与赣方言还有交叉过渡地带,最终形成三明市的十种方言互相独立、无法相互交流的现象。这样就导致了各个语言独立的地区一定有着与其他地区相独立的文化现象,有着与之相关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福建省是全国拥有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境内分布着除赫哲与基诺两个民族之外的54个民族。福建也是我国回族的发祥地之一,其主要人口来源是古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来的古代波斯和阿拉伯人的后裔。福建省在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地方设置了18个少数民族乡,每个乡都有独立的乡土民俗文化,也是乡土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来源;福建省的饮食闻名全国,并随着人口迁移享誉世界,福建饮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福建小吃。由于福建省在历史上经历了诸如中原人南下及闽粤融合等多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所以境内的饮食内容极其丰富,各地区都有当地的特色饮食,如沙县小吃。尤其是做为我国南方唯一小吃城的漳州市,特色小吃种类繁多。较有名气的漳州小吃有蚝仔煎、手抓面、沙茶面、三角饼、鸭面、双糕润、马蹄酥、豆花、烧仙草、竹笋冻、五香、锅边糊、扁食、猫仔粥、鲁面、蚵仔面线、四果汤等几十种。另外,闽菜也是福建特有的全国重要菜系之一。福建省地方传统艺术形式也多样的,影响较大的有木偶、地方戏曲与曲艺、杂技等形式,各地市也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内容。以福州地区为例:福州的“榕城三绝”和“福州三宝”是当地民间工艺最具代表性内容。福州三宝中的脱胎漆器是与景德镇瓷器及景泰蓝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有着很高的艺术地位。福州的传统艺术的代表是评话、十番和闽剧,有着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内容;福建省物产也极为丰富,全省均盛产且以泉州安溪为代表的茶叶、德化陶瓷、永春老醋、漳州水仙花、武夷岩茶、兴华米粉、龙岩八大干、尤溪广前金桔等上百种非常闻名的各地特产也都带有各地独特的文化印记。
总之,福建省各地区均有种类丰富的文化形式,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上述文字所提及的还远不能列举出所有的乡土民俗文化内容,还需要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认真查找、总结和归纳。
2.关于福建省乡土民俗文化教学的建议
(1)规范编制乡土民俗文化教材和教学大纲
在教学实践中,应由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学单位组织编写乡土民俗文化课程教材和教学大纲。各地应将其独特的乡土民俗的文化形式和代表性内容纳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福建省内的各种乡土民俗文化均有较长时间的历史传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在相关文化的
四、结语
乡土民俗文化教学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过程是与实际生活环境相类似的。采用学生普遍接触并有一定程度了解的教学内容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爱乡爱国的情怀,进一步保护和发扬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同时,良好的乡土民俗文化教学既能帮助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又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师生皆宜。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内容,我们必须肩负起将其发扬光大的责任,并以此为契机来丰富中职语文课程的内容。福建省乡,土民俗文化内容复杂多样,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引导,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系统性整合、深入性发掘等能力。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乡土民俗文化教学的良好效果便会很快地显现出来。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职业中专学校)
注解:
①林瑞荣.国民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台湾师大书苑,1998,p9—11
②陈铁梅.初中乡土美术课程的思考与实践.江苏教育,2013(2)
③黄惠群.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拓展中职语文教学.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