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媛
摘 要:“不变”与“变”这一辩证关系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能“不变”又能“变”,实为外语教学之真谛。
关键词:英语教学;变;不变
一、“不变”与“变”的范畴
在本文的话语体系中,“不变”是指英语中固定的、不变的、统一的、客观的基本规则和基础知识;“变”则代表可变性、不确定性,以及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则的灵活运用。
“不变”与“变”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从宏观上来说,自然科学是不变的,人文学科是变的,这是因为自然科学揭示的是人类出现以前早已存在的自然规律和宇宙法则——即我们所说的“客观世界”,人文科学涉及的是古今贤哲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所进行的独到、深邃的思索与冥想,一般不能简单地对其进行“对”与“错”的肤浅判断——至于应试的、僵化的“文科”则另当别论。
具体到英语教学,“不变”与“变”范围大致可以如此划分:单词的拼读和本义,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是不变的,用这些不变的语言知识来准确地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就是变的,发音是不变的,语调是变的;句型模式是不变的,语篇结构是变的;记忆词是不变的,理解课文是变的……类似的“不变”与“变”例子不胜枚举。
二、“不变”与“变”的关系
英语教学中的“不变”与“变”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二者不能分离。如果不积累足够的词汇,不掌握基本的语法,就匆匆忙忙地进行语言交流的训练,那就只能练就一身破绽百出的花拳绣腿,不能真正派上用场。反之,一味强调基础训练,老是停留在一个阶段而不敢越雷池一步,那要折腾到猴年马月才能用英语自如地表达思想交流信息?一开口,一下笔,就是“I have do my homework.”(引自学生书面作业)纵然把“现在完成时=have+动词过去分词”之类的公式背得滚瓜烂熟又有什么用处呢?
因此,处理好“不变”与“变”的关系,乃是搞好英语教学的上策。
三、“不变”与“变”的原则
如何处理好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变”与“变”的关系?注意下面两条原则足矣。
1.先“不变”后“变”
我们要建一栋房子就必须先打好基脚备好料,同样道理,在英语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熟悉词的音形义和掌握有关的句子类型,并通过反复的机械练习,从而达到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此谓先“不变”。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交际性的自由对话(既传递一定的反映学生实际情况的信息或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此乃后“变”。
其实“先不变后变”原则并非本文的空穴来风,Little Wood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语言教学应该从“controlled practice”逐渐过渡到“free use”。
2.“变”与“不变”的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变”重于“变”。自始至终摆弄“不变”的东西,这样的课堂可以一节又一节地维持下去(实际情形有时是这样)。无论怎样的语言训练,都含有“不变”的东西,如词汇句法。纯粹的“变”,全然没有基础知识含量,这样的英语课堂是不可想象的。
“变”离不开“不变”,已是不争的道理。需要重点讨论的是,如何在“不变”的教学中注入“变”的因子,这是“不变”与“变”结合原则的核心。
四、怎样才能“变”得好
如何才能加强基础训练,这是老生常谈,无须多费笔墨。怎么个“变”法,倒是有必要讨论一番。
首先,必须备好课,这个道理,教书的都知道,不再赘述。
其次,灵活处理教材教案,根据教学进展状况作适当调整,如果点点滴滴都不能超越教材、教案、教科书,无论课堂出现什么新情况,都要坚持既定方针,变从何来?盯着讲义干巴巴地讲,学生呆坐着听得昏昏然,把课堂弄得没有一点生气,怎一个“死”字了得!
最后,方法多样化。多样化体现在一个字——“变”。变是精髓,是灵魂,它使得变法多种多样,无穷尽也。
提问也要灵活多变。当学生回答不上某个特殊疑问句——这种情况很常见——时,不妨变化一下提问方式,比如换上一般疑问句来引导一下,没准能打开学生的思路。
提问的变还可以往纵深发展,我们应该时常提这样的问题,其答案不是课文中明摆着的,学生必须到字里行间去寻思,去领悟。这样一来,不仅语言学变了,学生的思维也会跟着跳跃起来,通过英语思维来探索文章的未尽之意——这是何等智慧、何等境界的提升!
人一思考,上帝就要发笑,名言如是说。应该补充一句,人不思考,上帝就要悲哀。无论任何科目——英语亦不例外——培养学生习惯思考,都是“变”的教育肩负的使命,舍弃这一使命,就别指望什么素质教育。
方法多样化体现在每一个微不足道的教学细节上,比如课堂用语,一句普普通通的“Come here,please”,要求教师能用至少十五个不同的语调说出来。功夫不过硬,就做不到这一点。
由于技巧上的灵活多变,英语教学是一项富于挑战的创造性的事业。在不断地丰富教学手段的同时,教师能不知不觉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相反,刻板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发展出教师的个性特色。套用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不变的课堂总是相似的,变的课堂各个不同。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顺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