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
摘 要:近两年来,教育界越发重视对语文这门高度体现“人文性”的课程教育,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这门课程不仅仅是掌握课文中心思想、背诵诗词句子,还应让学生在每篇文章、每个段落中领悟人文内涵,使学生从思想、情感上得到启迪,便是当前教育的理想化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格教育;教学法
语文教学是育德的一部分,注重对学生人格和内在的培养,这便是教学的意义和重心所在。当代的学生个性独特,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得到提升,面对多么复杂挑战的环境,都不会被困难和压力所压迫,因此,用语文渗透人格,是对当代学生人格发展最好的引导方式。
一、树立坚强的人格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每年都有百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而现实的竞争是残酷的,可以看出,有些学生在面对困难很难为自己找寻出口,有些意志薄弱的人甚至因此选择结束生命。所以,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教师不能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人格、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便可以采用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坚强的人格和品质。
例如,在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其中有一句话很值得当代学生学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成功者需经历“先苦后甜”的日子,不能因为学习或者生活中的一点小事便垂头丧气、心灰意冷,要知道,古今中外的成功者,都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而如今,物质条件优越,但是人们所经历的困难依旧很多,因此,学生不能沉迷于安乐的生活,而应时刻怀有忧患意识,方能走向成功。
二、心怀正直高尚的人格
对于人格的教育,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典型人物进行分析,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某些小说类文章最大的特点便是人物性格鲜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理解文章,理清文章的背景,发生事情的经过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弄清楚了之后,让学生分析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学习《项链》这一课时,对于主人公玛蒂尔德性格的分析,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总结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有些学生对玛蒂尔德表示同情,那么教师让学生找出从文章中可以证明玛蒂尔德值得人同情的地方,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这点是否能真正证明主人公值得大家同情。还有的学生不喜欢玛蒂尔德,认为他自私,虚荣心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自私和虚荣心含义进行深入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所谓人格的深层含义,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对人格有一定的理解,将来,在他们的言行举止方式上还会得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三、提升情感道德的品格
当代初中生大多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过苦日子,不仅缺乏坚强的品质,对于情感的感知能力也很薄弱,有时只顾自己,不懂分享,只知道享乐。教师可以通过语文这门饱含情感的课程对学生加强情感道德的教育。
比如,在进行一些抒情课文的讲解时,用多媒体搜索和课文相关的图片,配上课文中的文字,在某些段落讲解之前,可以选择某些舒缓的音乐,比如,《卡农》这种抒情的纯音乐的钢琴曲,这样,在学生的脑海中还会浮现他们所幻想的和文章有关的情节。
教师可以留一篇“和家人一起幸福的一天”的题目,在写这篇作文前,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与家长的每天生活的叙述,饭后和父母一起刷碗,和父母一起打扫房间、买菜、做饭,又或者和爷爷奶奶一起务农,在做这些事时,要让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细节与快乐,叙述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组织语言,让学生可以适当地抒情,将自己感悟写出来,让学生了解到语文学习是可以将生活谱写出来的,进而使学生理解分享的含义,共同努力做有意义的事情的心态。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身为教育工作的我们还是学生,共同的目标不仅是成绩的提高,教师还要用心引导,用心去教,学生自身不断地积累语文知识,积累阅读、写作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格和人性的培养和提升,从古至今,学问都是高尚的代名词,做学问便要怀揣崇德尚学的品质,这一点在语文这门学科中展现的最为明显,通过语文的学习,人格慢慢得到提升,这便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收益,而语文教学的精髓和价值便能逐渐树立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李志宏.语文渗透德育育人润物无声[J].学周刊C版,2014(07).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