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林
摘 要:生物学科是在初中教育中才开设的,也是初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初中生物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问题式教学是提高初中生物教学实际效果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主要分析了问题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问题式教学;实际应用
一、注意提问的技巧,巧妙引入课程内容
新课改下,我国初中生物教材的课程内容也有一定的变化,删除了部分老旧知识,目前初中生物教材中的课程内容和现代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吻合。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创新内容,使学生能够关注这些创新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生物学科的进步和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生物学科的魅力。例如,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相关内容时,新教材中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适当减少了生物、环境独立体的相关内容,由此可见,新生物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科学思维方式。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问题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并且学习教材的新课程内容。比如,在课程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认为什么是生物呢?”“什么是环境呢?”“生物和环境是否存在联系呢?”通过提问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和环境的概念,使学生自主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这种经过独立思考获取的知识相信比单纯地在课本上获取记忆得更深刻。
二、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的人因为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面对相同的问题时,因为学生的思维结构差异,答案也会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主动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也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不同的看法下,学生的思维会出现碰撞,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生物思维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比如,在讲解“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的内容,然后再慢慢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问题,觉得自己很难理解或者理解得非常充分的内容,可以拿出来和全班学生分享。有的学生提出,“动物一般有哪些运动方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找到一些线索,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是否还有课本上没有提及的运动方式,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相互讨论。这种引导学生提问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三、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开发学生的思维
生物教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极具探究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设计探究式问题的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并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层次性的问题。设计的探究性问题的难度一定要符合初中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如果问题难度太大的话,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生物的信心,但是如果问题难度太小的话,学生可能不屑,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设计问题,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比如,教师在讲解“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这一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人类进化的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然后再询问学生看了之后有没有想到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相互讨论,等到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再讲解和人类进化的一些故事,并且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例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的特点有什么不同?”“从起源一直到现在,人类的发展过程是什么?”这些问题属于开发性的问题,探究性很强,而且这些问题和学生自身的起源与发展紧密联系,因此很多学生都有很大的探究兴趣。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探究这些问题的话,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好的问题不仅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而言之,问题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其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于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吴昌毅.巧用问题式教学模式,促进初中生物教学[J].生物:教学经纬,2014.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