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工业技术政策研究

2015-10-26 09:21课题组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5年1期
关键词:机械工业政策

课题组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北京 100044)

中国机械工业技术政策研究

课题组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北京100044)

论文运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运行模式分析了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现状,采用调研归纳法,对我国21世纪前十年国家有关机械工业技术政策进行了梳理分析,提出了机械工业技术政策建议。

技术政策;运行模式

0 引言

机械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中国机械工业取得的飞跃发展,产值已经跃居世界首位。机械工业的发展与长期以来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制定、采取的多种发展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起着极为重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目前面临着持续发展的重要的阶段,更好的根据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现状与模式,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制定我国自己的发展政策,促进我国机械工业的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1 运用产业运行模式分析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现状

当研究机械工业技术政策时,必须了解机械工业经济与技术的发展现状,不仅要了解其经济、技术的各个层面的具体表现,还要从宏观经济高度把握其发展路径。现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不仅涉及总体技术进步,还涉及到了技术变迁方向。而技术变迁与产业运行模式相关连。产业运行模式由不变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各种变化分析得出,该生产函数的生产要素替代弹性(σ)是个关键性参数,σ不同取值演化出不同生产函数,也即不同的产业运行模式。不同运行模式的技术变迁产生不同的政府干预诉求。政府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也就应运而生。根据产业运行的不同模式,实行不同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

1.1产业运行模式

基于技术变迁内生方向的分类:在没有政府干预情况下,某一产业内部的企业通过利润激励,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会不断将本期经济剩余作为下一期的投资,采取并发展适合生产要素替代弹性取值区间所决定的技术,从而使这一产业投资收益的值不断提高,产业技术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这一产业发展变化趋势,不断自我强化,形成路径依赖,从而称为产业运行模式。在产业技术结构变化过程中,产业内部特定技术会不断发展,使整个产业的技术变迁表现出一定的方向性特征,这称为产业的技术变迁内生方向。

根据技术变迁内生方向的不同,产业运行模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①产业运行模式一:σ∈[0,1],生产要素总体互补且技术变迁向低技能劳动者使用的技术偏离;②产业运行模式二:σ=1,技术变迁无偏向;③产业运行模式三:σ∈[1,2],生产要素总体替代且技术变迁向高技能劳动者使用的技术偏离;④产业运行模式四:σ≥2,生产要素替代且技术变迁加速向高技能劳动者使用的技术偏离。

1.2中国机械工业产业运行模式判断实证分析

(1)生产要素之间替代弹性估值方法。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关于替代弹性估值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资本和劳动力替代弹性定义法进行计算;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生产函数法直接进行估计。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进行计算。

对式右边第三项中ln[δK-ρ+(1-δ)L-ρ]在ρ=0处按泰勒级数展开,取到二阶项进行近似,得:

这是一个线性方程式,只要将国内生产总值Y、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K、劳动者L和年份t与基期年之差带入此式,通过SPSS软件可以得到这一线性方程式的系数,即得到lnA0、ln(1+r)、δν、(1-δ)ν和-(1/2)·ρνδ·(1-δ)的值。

后面这四个值分别是年份、全社会国定资产投资对数、劳动力对数以及资本与劳动力比值对数平方的系数。这样,可以利用后三个值建立三元一次方程组,求出资本与劳动力之间替代参数ρ。根据要素之间替代弹性σ与替代参数ρ之间关系σ≡1/(1+ρ),就可以求出特定时期生产要素之间替代弹性。

(2)21世纪初期中国机械工业的生产要素替代弹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械工业在公司所有制结构、治理结构以及市场结构方面几经变迁,统计核算口径也随之不断调整,进入21世纪基本达到稳定状态。本文对中国机械工业生产要素替代弹性的研究就聚焦在这21世纪前十年的稳定状态中。数据来源基本来自1999年到2011年历年统计年鉴。

回归分析结果:利用SPSS软件对1999年到2011年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得:

这一时期不变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由此可表示为:

根据σ≡1/(1+ρ)得,σ=0.33<1。

由于σ=0.33<1,说明我国资本和劳动力之间替代弹性小于1。这意味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同时资本中所包含的技术更强烈地向低技能劳动者倾斜,资本所表现的物化设备更容易由低技能劳动者使用,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依赖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迁徙并转为工业人口的趋势是一致的。

2 中国机械工业技术政策分析

2.1中国机械行业技术政策要点

进入21世纪的十余年来,我国机械工业技术政策制定与实施得到全面开展。在我国的全局性的发展规划等技术政策中都有着对机械工业的发展方向与重点的规划与指引。而同时各政府部门对机械工业还制定了系列的相关政策。

2002年国家经贸委发布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2009年工信部发布了新的“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这两个文件是机械工业技术政策的基础。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政府部门先后发布众多政策文件,其中许多政策与机械工业密切相关。

(1)重大产品开发。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示范项目管理办法”,发改工业(2008)224号;工信部、科技部等四部委2009年12月印发“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目录列出18个领域240项产品,可优先列入产品开发计划,优先给予融资支撑,优先纳入政府采购产品目录。

(2)产业结构调整。国务院印发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国发(2011)47号;国家发改委九号令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指导目录做为政府引导投资方向,制定的实施财税、金融、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其中产品分为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机械工业鼓励类60项,限制类57项,淘汰类26项。

(3)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国务院下发“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该“意见”要求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基本满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及国防建设的需要,明确了需要重点突破的十六项重大装备并提出振兴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年),规划提出依托十大领域重点工程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抓住九大产业重点项目实施装备自主化;提升四大产品制造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4)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2010年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现阶段重点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领域。涉及机械工业行业有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产业。

(5)加强机械工业节能减排。国务院2011年下发关于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机械行业也编制了“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

机械行业目标,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0.31吨标煤(国家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0.869吨标煤);钢材利用率达到80%以上。

机械行业从基础工艺、典型产品、能力建设三个方面进行统筹和部署,以实施六大节能工程和节能技术推广应用为抓手,加强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机械工业节能的新机制。

(6)加快机械基础件振兴。机械基础部件是装备制造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的性能、水平、质量和可靠性,是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为实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装备制造业的配套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和“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7)积极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国务院2007年发布了关于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文),该文明确了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提出了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优化服务业结构,调整发展布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等。

(8)积极发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工信部2011年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工信部科(2011)320号),用于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装备制造业部分包括:基础机械、智能制造装备、复合材料制备、高档印刷设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设备、卫星及应用共六十五项。

2.2中国机械工业技术政策回顾与评价

21世纪的前十余年,是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国家加强机械工业产业技术政策制定与发布的时期。回顾十年来,伴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壮大,技术政策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初步形成了中国机械工业技术政策体系,技术政策的制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也需要继续加强技术政策的发展。

(1)基本形成机械技术政策体系。21世纪前10年是中国机械工业技术政策体系构建逐渐紧密、逐渐完善的时期。截至2010年末,中国机械工业相对完成的技术政策体系基本构建完成。

(2)政策体系具有良好的配套性。形成的机械工业的政策体系具有良好的配套性。总体来说,机械工业技术政策包含有发展机械工业所需求的各个方面,包括:方向上指引、导向的技术政策;从项目上给以支持的政策;从经费、财政支持方面的政策;从国家发展层面上需要发展的技术政策等。

(3)政策出台具有很强的实时性。除了技术政策的系统性、配套性,我国机械工业技术政策具有强烈的实时性。随着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主管部门及时提出了应对政策。应对科技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体现了技术政策的与时俱进。例如,2010年国家及时的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决定”;2007年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11年发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并在机械工业各个行业、部门、地方落实。

(4)促进了机械工业的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年,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黄金期”。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技术全面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技术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实施重大产品开发和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促使装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实施产业调整政策,使得产业结构优化改善;通过鼓励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外贸顺差不断扩大;在鼓励科技创新政策指导下,取得丰硕科技成果;在国家产业政策总体指导下,机械工业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5)还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①缺乏顶层设计,政出多门,多龙治水,分散了指导管理的力度;②与机械工业运行模式错配;③机械工业产业技术政策目标实施机制尚属缺失。

3 世界主要工业国家机械工业技术政策借鉴

针对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对机械行业采取的技术政策、演进历史,并借鉴其好的做法,特别是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各国所采取的产业技术政策,也为我国机械工业技术政策制定提供启发性建议。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制造业发展具有优势,但是在全球化演变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去工业化”现象,欧盟统计局数据表明,从1996-2007年工业占欧盟生产总值(GDP)比重从21%下降到18%,工业部门吸收的就业人数从20.9%下降至17.9%,“去工业化”主要是源于第三产业崛起,其中房地产和金融业代表的虚拟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更为显著。同时政府缺乏政策重视及新兴市场国家带来的低成本冲击加速了“去工业化”进程。这给欧债危机时期的欧洲经济带来很大困难,消弱了其抗衰退的能力。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无论欧洲还是美国都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这一经验教训值得我国借鉴和警惕。

2010年8月美国政府提出了制造业促进法案,旨在帮助制造业降低成本,恢复竞争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2011年实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为协调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制造业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设立了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美国政府这一举措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在制造业方面制订政策与投资安排,政出多门,包括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都有相关的业务,应建立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

4 我国机械工业技术政策建议框架

根据对机械工业及其技术政策现状的分析、国外工业发达国家技术政策的借鉴、我国机械工业面临的形势以及确定的机械工业科技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对今后一段时期的技术政策的制定、实施提出如下建议。

4.1加强技术政策的统一协调,成立国务院机械工业领导小组

为协调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制造业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美国设立了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许多政策都是由办公室来制订,美国政府这一举措值得我国借鉴。为了克服当前还存在的政出多门,多龙治水现象,加强技术政策的顶层设计,并加强指导管理的力度,应建立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建议成立国务院机械工业领导小组,其主要的职责是:

牵头总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机械工业技术政策路线图;规划机械工业技术政策的总体目标,总框架,政策的主要组成;科技部及各部委、地方部门在这个小组的统计领导下制定机械工业技术政策。

协调各部门相关的机械工业的技术政策制定和执行。主要是政策的目标,实施的途径,政策配套。这样可以形成合力,共同发展我国机械工业。

4.2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定机械工业技术政策体系

建立中央、部委、地方一体,自上而下的制定机械工业技术政策体系,形成长期、中期、短期、宏观、中观、微观政策架构体系。

4.3根据产业运行模式来制定我国机械工业技术政策

根据产业运行模式的不同,客观要求政府采取相机抉择的思路,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在规划我国机械工业技术政策体系、确定政策政策目标定位和政策目标的实现机制、制定技术政策以及配套各种措施时,要充分重视根据产业运行模式特征,确定同一产业不同运行模式下的技术政策定位。

4.4完善科技部门对我国机械工业技术进步的激励机制

建立科技部门、机械工业联合会、技术应用企业、技术研究机构之间封闭的资金拨付程序,整合科技部门现有的资金资源,集中力量突破阻碍制约我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中的瓶颈环节。以技术应用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合同方式建立技术应用企业与技术研究机构的责权利关系;以机械工业联合会为资金申报主体,按照机械工业发展中确需政府支持的技术发展目标完成技术应用企业技术创新需求重要程度排序;以科技部门为预算编制部门,整合分散在发改委、工信部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财政资金,利用市场机制配置技术选择、技术研发、技术应用和技术扩散的相关资源,通过环环相扣的责任连带机制,确保机械工业技术发展中政府目标的实现(执笔人:周超英,郝福安,王瑞涵)。

[1]中国机械工业年鉴[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工信部产业政策司.2008中国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报告[A].2009.

[3]林毅夫.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尼科尔森著;朱幼为,等(译).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1999年-2011年.

F4

A

10.3969/j.issn.1002-6673.2015.01.007

1002-6673(2015)01-019-04

2014-11-18

猜你喜欢
机械工业政策
政策
政策
调试机械臂
助企政策
政策
工业人
简单机械
按摩机械臂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