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830011)由丽娜 热依汗古丽·乌修尔 赵静 宋国宏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为消化道常见病,发病原因和不良饮食及幽门螺杆菌关系密切,按是否为第一次发病分为初治型和复发型。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胃脘部隐痛、痞胀不适、返酸、嗳气等。我们采用温针灸法联合西医常规胃炎治疗方案治疗复发型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49例均为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中医科2011年07月~2014年08月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1~67岁;对照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32~6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内科学[1],中医脾胃虚寒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①有反复或持续性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进食后加重(以上为主症);伴嗳气、泛酸、恶心、纳差(以上为次症)等上消化道症状;②上腹压痛不明显;③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检提示慢性炎症征象;④既往有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病史,治疗时间至少为一疗程,本次确诊为复发。
1.3.2 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或>70岁、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②合并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増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③合并有脑、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④治疗不合作者。⑤至少2周未服用其他抑酸制剂和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
1.4 治疗方法
1.4.1 常规西医治疗: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山东罗欣药业,批号:111173)20mg,口服,2次/日;克拉霉素片(江苏扬子江药业,批号:11091511)250mg,口服,2次/日;阿莫西林胶囊(联邦制药中山分公司,批号:20100201)0.5g,口服,2次/日,疗程2周。
1.4.2 治疗组: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取穴:主穴取中脘、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取天枢、气海,以上穴位同时选择,并均为双侧。以上穴位均选用0.30mm×40mm的一次性毫针,直刺进针后中强度刺激,得气后将高约1.8cm的艾条段置于针柄上,每次灸2壮,约20min。温针灸时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预先用中心有一小缺口的圆形硬纸片置于针下穴位区。温针灸时,叮嘱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若感觉温灸区域不适或灼伤感明显,立即将艾条段取下,待温度下降后继续施灸。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评价治疗效果。如果第一疗程评价为无效,再进行第二疗程,再观察疗效。
1.5 疗效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收集临床资料,一个疗程结束后评价效果,将两个疗程的痊愈、好转病例数进行求和计算总的痊愈率、好转率以及无效率,总有效率为痊愈率加好转率。
疗效标准参照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中相关标准制定。临床痊愈:证候基本消失,减少95%~100%。好转:证候减少55%~95%。无效:证候减少55%以下。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小样本比较采用Fisher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附表1可见,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治疗组为92%,对照组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临床痊愈疗程比较 由附表2可见,第一疗程痊愈率治疗组94.1%,对照组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胃内分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关于HP的研究越来越多。现代研究认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从而致使胃粘膜受到损害,而且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的活动性密切相关[3]。我们在使用西药对患者实施治疗的时候,尽管认为短期疗效特别明显,但是胃炎的复发率极高,这可能和抗生素耐药有关。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HP学组的调查显示[4]:克拉霉素耐药率0%~40%(平均27.16%),而1999年报道,耐药率仅10%~20%;甲硝唑耐药率50%~100%,阿莫西林耐药率0%~21.7%。部分患者在根治性西医治疗后,数月间即已复发,对于复发型慢性胃炎,西医治疗方案的疗效会降低[5]。对于此类患者,选择何种治疗方案,目前尚无定论,是治疗的一大难点。
附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附表2 两组临床痊愈疗程比较例(%)
传统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认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为感受外邪、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基本病机是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习惯及结构改变,如喜好冷饮、冰冻食品等,很容易导致脾胃虚寒,治疗上应以温阳散寒、温经止痛为主。中医源远流长,治疗方案颇多,林亚平[6]报道,艾灸可能通过抑制胃黏膜局部组织 TNF-α、IL-1β、IL-12 释放,促进 IL-10释放,从而减轻胃黏膜炎症反应,从而降低 HP 胃炎大鼠胃黏膜炎性损伤。由丽娜报道,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西医疗法对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中医治疗以中药及物理治疗为主,主要的优点为毒副作用小,可重复性高,适合长期服药,不存在抗生素相关性耐药问题。
温针灸法是艾灸与针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认为艾灸是一种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传统防治方法之一,艾灸预处理可以减轻幽门螺旋杆菌胃炎大鼠胃组织损伤。黄振等认为,足三里、关元是保健强壮和“治未病”要穴。足三里、关元、中脘、胃俞和脾俞等穴位有调气导滞、补益脾胃、振奋人体正气之功效,是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重要腧穴。我们所选取的主穴取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又名太仓,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由于是四经之交会,故能通达四经之经气。胃的经气汇聚于此,胃中蕴润之阳气是消腐水谷的根源,胃气不足则水谷不化;太过则消谷善饥。李东恒曾说:“气在肠胃者,取足太阴阳明,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足以说明中脘又能补中益气,调和五脏,通理中焦,是治疗腹中一阙疾病的要穴。胃气本以下降为顺,辅以足三里引胃气下行,降浊导滞,以利胃气之运行、水谷之运化。再加上三阴交,滋阴健脾,阴阳相配。全方补中有行,补而不滞,阴阳协调,蕴而不燥。我们所选取的配穴有天枢、气海,天枢穴为大肠的墓穴、具有转运中下焦气机功能,能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气海具有升阳补气,调理冲任功能。
本研究结果表明,温针灸法辅助治疗复发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能更好的缓解临床症状,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且在治疗组痊愈中第一个疗程的痊愈率就较高,因此温针灸法对于此型胃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本研究样本量偏小,对于第一疗程的痊愈率计算时,有两个单元格期望值小于5,尽管统计方法采用适用于小样本计算的Fisher检验,但是对于实验结果可能存在一些干扰,我们目前正在继续收集病例,有望做更深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