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嘉琪
一、更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也对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就需要做到: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充满活力、效率、开放、利于学校的科学发展的完善机制,做教育改革的排头兵。高等学校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教师引导、小组讨论、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其发挥出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大胆想象,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方法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着重激发和引导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与现实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位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可以增进学习的兴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信仰和自觉行动,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改变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方法。总之,只有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被动地位,才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过程实际上就是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文化的过程
高校应及时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如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加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中突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形势与政策》中阐明提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高校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有关专业课、基础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教育,除此之外,还要创造些积极的学生环境,多开设一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有关中国历史、文化、道德等相关的公共选修课,开办各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要渠道,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到学风建设、教材编纂、学生课堂、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发挥潜移默的导向作用。
三、高校教师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要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是关键,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担任着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领路人。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始终保持较高的学术水平,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始终走在理论发展的前沿。
四、结束语
如果想要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要紧紧抓住提升教师素质这一关键环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建设相结合,使高校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融入自身内心深处,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的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率先垂范者和践行者,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在学风建设、教学方式创新、教材的更新与人才培养上面不断做出伟大贡献,真正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被大学生接受以前必须先让教师先接受并融会贯通,这样才可以更加有效的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才能更加有效。
[1]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建,2014,(2).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生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edu.people.com.cn/n/2014/0505/c1053-24973276.html,2014年 5月5日.
[3]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9月8日.
[4]张未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205.
[5]江泽民文选 (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