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的抉择
企业创新必的出路在于,必须要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开放式精神
创新一词已经广为人知,科技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驱动也被确立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国家新战略。但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这些年尽管在创新意识、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却在突破旧的创新模式方面进展甚微,至少是乏善可陈。
总体上说,目前企业的主流创新模式仍是企业内部研发为主的模式,即“封闭式创新模式”。说得好听叫作内部创新,说得不好听就是“单打单干”甚至被戏称为“闭门造车”。
从特点上看,这一传统的创新模式呈现出极强的封闭性、排他性、高成本性和低效性。封闭性,主要指创新研发活动自说自话、自我运作、自我服务;排他性,主要指创新技术与成果的独占独享,高度保密;高成本性,主要指创新组织、人员与经费全部由企业自建、自我承担而造成;低效性,主要指创新成果难以回报高额的研发成本,或者有时不能即时为本企业所用而造成的效率低下与成本积淀。
在当下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势下,一方面,行业内部研究的效率较低,行业领先者的创新能力存在不断下降的规律;另一方面,局限于内部自我循环的创新,长期来看,无法应付市场的快速变化而与市场需求脱离,从而造成极大浪费。这就决定,随着技术员工流动性的日益增强、产品生命周期的日趋缩短以及外部创新资源可用性的日渐提高等,闭门造车的创新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和变革创新的压力及迫切。
出路在于,在创新之路上,同样必须要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浙企所一贯引以为豪的开放式精神。
从企业创新史来看,企业创新模式总体上经历了最为主要的三个发展阶段,从线性模式阶段发展到互动模式阶段,再发展到如今的开放模式阶段。即从单一的、单向的内部研发,到结合考虑市场应用绩效等反馈因素的内部研发,再到既立足内部研发又高度重视外部创新资源利用与共享的开放式创新。应该说,从全球范围来看,企业创新活动的突飞猛进及其模式创新的日新月异,都是远远走在理论探索的前面的。
一般地,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说,实践也往往是会先于理论的,这也就是为何“理论总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这句名言总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原因了。企业创新模式的发展也确是如此,当开放式创新已经萌芽并在先进的企业中实施取得成效时,理论研究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并加以抽象概括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当然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取得进一步的成效与突破,这也正是理论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从国际经验来看,当年施乐公司在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的研发中心的诞生成为封闭式创新走向开放式创新的肇始。该研发中心研究开发了许多重大技术成果,例如首先发明了图形式用户操作界面、以太网联网方案、制图程序等,但这些技术成果的绝大部分没能为施乐公司主业所用,反而是被诸如微软、苹果等信息科技企业所用并推动其蓬勃发展。以此发轫,IBM和英特尔等为代表的公司在开放式创新实践进程中大尝甜头并获得长足进步,这些公司或广泛利用外部创新知识来开发自己产品、或以风险投资形式参与其他新建企业,日后共享研发成果。这些都构成为开放式创新实践为企业激活潜能、注入新动力的生动事例。
从理论来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的教授亨利·切斯布鲁尔(HenryChesbrough)是“开放式创新”这一概念的提出者和理论的奠基人。在其所著《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一书中,系统地研究了开放式创新的典型案例、相关利益方构成和风险管理方法等。就开放式创新的相关利益方来说,主要有全体员工、领先客户和消费者、供应商、技术合作者、科技研究专家,这就意味着企业创新不仅要内部开放,而且在外部也要对全社会开放。
从浙江企业的创新模式现状来看,也许因为很多都是民营企业之故,习惯于凡事自力更生,它们不很开放,这将会限制它们的革新潜力。可以相信的是,浙江企业的开放式创新虽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一旦上路,浙企中诞生苹果那样的创新企业也是可能的。
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