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名校”之争

2015-10-26 16:26邓海建
杂文选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南昌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

邓海建

6月底,南昌大学发布由江西省教育厅核准发布的章程,将“南大”定为自己的学校简称。7月2日,南京大学有关方面在校园BBS“校长信箱”版回应:“学校已向教育部、江西省教育厅表示了严重关切。”媒体从教育部了解到的态度是,希望南昌大学、南京大学能规避引发校名争议的情况出现,协商妥善解决此事。

大学的简称,就像江湖花名,说起来既要朗朗上口,又兼能美化形象,因此,但凡段位比较高的名号,谁也不愿任其沦为“分享模式”,更何况国人讲究“名不正则言不顺”。从这个意义上看,你就能理解南京大学的“严重关切”,当然,也更容易理解原泸州医学院与四川大学的爱恨情仇。

此前,因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而成为新“川医”,招致老“川医”(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校友反对。四川大学深感受伤,向教育部正式提出行政复议。而新“川医”部分学生听闻校名有难,据说“同学们本来都在上自习,在得知‘更名危机之后,没吃饭没喝水在图书馆门口坚守几个小时,大家坚持合权合法合理的更名”。

不是明眼人也能看得出来:为了名号,大家都是蛮拼的。

如果从名声等同于节操的逻辑来看,捍卫简称也是非常要紧的事情。但问题是,这种论争究竟有何意图?比如“南大”之争:一方面,对于南昌大学来说,早在前一任校长时期,南昌大学曾通过有关部门对省内媒体发文照会,称南昌大学简称一律使用“昌大”。再说,百度为证,其校歌云:“巍巍昌大宏规启,弦歌既倡薪火继”。如今成了“南大”,这要怎么解释?另一方面,对于南京大学来说,似乎气度也可以更宽厚一些。简称大多具有地域性特征。譬如提起“华师”,就有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武汉市民首先会想到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市民会想到华东师范大学,广州市民则会想到华南师范大学。各叫各的,也不见得就天下大乱。

名,在口口相传之间、岁月流转之下,不过是个音节罢了。它背后承载的价值与担当、情怀与操守,才是最值得敝帚自珍、薪火相传的“瑰宝”。有媒体统计称,近六年来,我国共有四百七十二所大学更名,占高校总数的23%。将近四分之一的高校在名字上玩“美图秀秀”,弄得考生及家长傻傻分不清。眼下的高校简称,不过也就是一场场“舌尖上的名校”之争——争的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声闻荫庇,争的是“名声大了好伸手”的资源话语,与中国高校的人文梦想有何关系?

【选自网易新闻中心】

插图/“南大”校名之争/佚 名

猜你喜欢
南昌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许钰灵作品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More Than Providing Nutrition: Food and Eating in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Fighting for freedom and democracy: After reading the 1830 and 1848 Revolution in France
民族图鉴入馆藏
The Way to an Economic Giant
简析语言习得机制
Book review of Climate change as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hazard
无臂考生高考考出603分被四川大学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