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红河学院 云南 蒙自 661100)
浅谈彝族、拉祜族葫芦笙的制作与演奏
王 磊
(红河学院 云南 蒙自 661100)
葫芦笙吹奏时口含葫芦吹嘴,双手捧笙斗,左手食指按1管上方按音孔,拇指按2管上方按音孔,中指分别按3苗、4管的上方按音孔,无名指与小指握住笙斗;右手中指按5管上方按音孔,大拇指按1、2、5管下方按音孔,其余食指、无名、小指握住笙斗。站、坐、走均可吹奏。
葫芦笙;制作;演奏
葫芦笙是流行于彝族(香堂人)和拉祜族(苦聪人)中的一种民间笙簧乐器,彝族称为“背墨扑”,拉祜族称为“阿甫芦”。
葫芦笙的制作材料是以长颈单台葫芦为笙斗(气箱),葫芦越老越好,但大小要适中,不宜太大;笙管(笙苗)选用小薄竹,薄竹要求要老,竹节要长、直、圆、薄;笙簧用金竹刻制。葫芦笙制作时先将葫芦的瓜蒂一端凿通或者用火柱烙通,把葫芦籽取出来,然后掏干净内瓤,之后在选定的位置上锥出十个插音管的圆孔(上下各五个,互相对穿),待制好笙管后按不同长短的顺序插入笙斗内。制作笙管时,在管的上端开一个狭窄的长方形调音孔,中间偏下开一个圆形按音孔,下端开一个长2厘米、宽0.5厘米的长方形音窗,以备镶嵌簧片时用。簧笙的制作是最难、最关键的,要选用最老的金竹,砍伐后一般要搁置多年,制作时用锋利的刀尖,在竹皮一面开启一条宽4厘米、长短不一的长方形簧舌,然后在背面依照簧舌的长度和宽度刻出簧槽,按照音高的要求精心修薄簧舌。如果音偏高了,削簧舌根部;音偏低了,稍微刮削簧舌尖端。簧片的制作成功与否决定着音质的好坏。簧舌做成功后按音窗大小切割为长方形簧片,再把簧片用蜂蜡粘在笙苗下端音窗上,最后才将笙管按照顺序插入笙斗内,用蜂蜡将所有管苗与葫芦外壳接触处密封好,使之不漏气。乐器制作即成。绿春县拉祜族(苦聪人)的葫芦笙与彝族(香堂人)的葫芦笙形制、制作材料、制作工序、施工场合、演奏姿势与方法全部一样。(葫芦笙的形制、音位、音域、常用音区见乐器图)
葫芦笙吹奏时口含葫芦吹嘴,双手捧笙斗,左手食指按1管上方按音孔,拇指按2管上方按音孔,中指分别按3苗、4管的上方按音孔,无名指与小指握住笙斗;右手中指按5管上方按音孔,大拇指按1、2、5管下方按音孔,其余食指、无名、小指握住笙斗。站、坐、走均可吹奏。每根音管按住上方音孔可以发出固定的音,堵塞露出笙斗底部的下端管口,可以产生低大二度或者低下三度的另外一个音,吹奏时只使用1、2、5管下方的按音孔。
葫芦笙是彝族、拉祜族集体歌舞“调笙”时的主要伴奏乐器,吹奏者也是领舞者。香堂人凡逢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二月初二、四月清明、五月端午、六月二十四、七月半、八月十五、冬至、腊月三十等年节之时,均可在寨内或者家中跳起葫芦笙舞,欢度节日。吹奏的调子多是“调笙”时的舞曲,大多以舞步命名,如《三跺脚》、《展歌》、《直歌》、《穿花》、《方圆》等等。平时独自一人,也可以吹奏娱乐。
[1]秦家华.哈尼文化与自然生态[A].首届哈尼族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36-42.
[2]李宣林.哈尼族的原始宗教与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6).
[3]李少军.论哈尼族传统哲学思想研究的方法与意义[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4).
[4]杨红英.哈尼族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6(3).
[5]武雄武.哈尼族哲学思想的萌芽[A].首届哈尼族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127-139.
[6]史军超.哈尼族文化精神论[A].首届哈尼族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153-170.
[7]白玉宝.哈尼文化之源与结构[A].首届哈尼族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43-63.
[8]哈尼族简史编写组.哈尼族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9]戴庆厦主编.中国哈尼学(第一辑-第三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0]王尔松.哈尼族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1]白玉宝,王学慧.哈尼族天道人生与文化源流[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TS953.2
A
1007-0125(2015)06-00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