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炯
(中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4)
产业集群研究起源于西方经济学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引入国内以后,伴随着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现象的蓬勃发展,迅速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重点,相关研究层出不穷。Ciccone和Hall[1]54-70(1999)经过实地调研考察了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雇佣密度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有显著的作用。Matin P和 Ottaviano G I P[2]947-968(2001)以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罗默德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自强化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Antonio Ciccone[3]213-227(2002)通过定义生产函数和建立模型测算了空间集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二者具有正相关的关系。Braunerhjelm 和 Borgman[4](2006)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分析了瑞典制造业产业不同集聚形态对经济增长的不同作用。
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范剑勇[5]36-52(2003)认为要素流动、制造业规模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是造成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主要原因。谢作渺、赵西亮[6]13-14(2004)认为经济增长来源于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学技术以及社会资本的综合作用,而产业集聚是将这些要素结合到一起的重要力量。罗勇[7]106-115(2005)通过建立多个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制造业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产业集聚不但带来了经济增长,也扩大了区域经济差距。惠宁、谢攀[8]34-39(2009)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论证了区域经济增长的产业集群效应。曹剑飞[9]9-12(2009)运用区域乘数和投入产出分析工具对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进行了探析,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高效性源泉于产业集群效应的释放、弹性专业和网络合作的分工特征。胡振华、易力[10]70-74(2010)采取典型相关分析分析了产业集群在劳动、资本与技术层面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刘军、徐康宁[11]91-102(2010)通过对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认为产业集聚显著促进经济增长。郑亚莉、孙敏纳[12]15-17(2011)对浙江省11个地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产业集群与浙江省各市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叶迪[13]135-137(2013)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了工业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系。谢雄军、何红渠[14]116-121(2014)利用我国各省面板数据运用产业集聚Theil指数和空间滞后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认为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现有文献观察,关于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很多:大部分是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对产业集群聚集效益进行测度进而展开研究的;较少有文献河南省的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国内外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200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发展规划,这里的载体就是指产业集聚,并以此作为河南省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2014年4月在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提到目前产业集聚区仍处于发展阶段,并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本文拟运用区位熵观察河南省2000~2013年产业集群集聚效果,并将产业集聚因素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定量分析河南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为促进河南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建议,同时为河南省政府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2008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产业聚集区的战略决策,从而推动了产业集群的迅速成长,规模日益壮大,已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有效拉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河南省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截至2013年,河南省已建成的180个工业产业集聚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 890个,占集聚区企业数的54.6%,比上年同期增长18.2%;规模以下工业企业6 561个,比上年同期增长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1 263.81亿元,利润总额1 906.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8%和26.4%[15]。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123个,吸纳就业人口371.82万人,累计新增就业人数占全省的50%以上,实现投资1.69万亿元,占全省投资总额的64.8%。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壮大,当地的区域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2013年底,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2 155.86亿元,同比增长8.5%,经济总量居全国第5位。
目前,理论界关于行业集聚度的测算方法主要有空间基尼系数法、赫芬达指数法、产业集中度法、Theil指数法、区位商法等,其中区位商法是对行业集聚度进行测算最传统和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本文采用区位商法对河南省产业集群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区位熵LQ又称为专门化率,是指某一给定区域中某产业所占份额与所有区域该产业占有份额的比值,该指标可以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测度一个地区生产结构中某个产业与全国水平相比所具有的相对优势。
图1所示的测算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2000~2013年河南省各地区的区位商波动呈现“W”形。具体来看:第一,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济源、漯河、许昌、焦作、三门峡、濮阳始终处于最高水平,属于全省工业产业专业化高水平地区,产业集聚现象明显,虽有波动,但一直维持在1.2左右水平。第二,郑州、新乡、南阳工业具有专业化优势的地区,期间虽有波动,但一直维持在1左右。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在2000~2012年区位熵值都在1附近波动,主要原因是,郑州市在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也在不断调整升级,而且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为了促进城市发展,郑州市政府通过对一些老工业区进行了调整,对工业园区及产业园区进行了再规划。例如,新建了郑州航空港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等,这些调整和变化对产业集聚会产生一定影响,而调整之后新形成的产业集聚在发展之初具有较低的产业集聚程度,因此在这一期间区位熵比较低。第三,开封、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是工业不具有专业化优势的地区,2000~2013年区位熵值都在0.8左右波动,工业产业集聚现象不明显。
图1 2000-2013年河南省地级城市产业集聚水平对比
在经典经济增长模型中,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被认为能够对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合理描述并计算简便的生产函数,它反映在既定生产条件下投入和产出的数量关系。其一般形式为:
其中,Y为产量或产值,代表产出,A表示综合技术水平,K和L分别表示资本投入量和劳动投入量,α和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为了更为直观地反映产业集群集聚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产业集群集聚因素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实证分析理论模型:
其中,Y、K、L及α、β的含义与公式(1)相同,LQ则代表反映产业集群集聚水平的因素即区位商,γ表示产业集聚程度的产出弹性系数。对上式两端同时取对数,整理后得:
本文Y选取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区域经济增长水平。K采用河南省资本存量,由于数据缺失,本文参照黄宗远[16]74-80(2010)的永续盘存法,以2000年为基期,折旧率为9.6%,计算河南省历年资本存量。L代表河南省从业总人数。鉴于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反映产业集聚度的LQ用工业区位商来表示,具体计算用河南省工业总产值占河南省GDP比重除以全国工业总产值占全国GDP比重所得。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采用2000~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和计算整理所得。
1.单位根检验
本文利用Eviews 7.0计量软件,运用Dickey和Fuller提出的著名的ADF单位根检验法先后对4个变量对数处理后的序列和一、二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从表1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1%、5%和10%的显著水平下,lnY、lnK、lnL、lnLQ 的零假设不能被拒绝,说明原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而变量经过二阶差分后,lnY、lnK、lnL、lnLQ 在1%的显著水平上同时达到平稳,表明lnY、lnK、lnL、lnLQ均为二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条件,可以继续进行协整分析。
2.协整检验
在单位根检验后,接着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能够反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协整关系。本文采用由Engle和Granger提出的两步检验法(即E-G两步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残差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为-2.502 713,小于显著水平为5%的临界值-1.970 978,所以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说明lnY、lnK、lnL、lnLQ之间协整关系存在。它表明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表2 残差ADF检验结果
3.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能够分析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本部分对两个变量即lnY和lnLQ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由表3的结果可知,当滞后期为1时,在5%的显著水平条件下,lnLQ是lnY的格兰杰原因,lnY是lnLQ的格兰杰原因,但是之后二者的影响变得不太显著,说明一年前的工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影响是显著的,产业集群集聚水平的提高对区域经济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区域经济又会反作用于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两者相互影响,具有互动关系。
表3 格兰杰因果检验
第一,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产业集群初步呈现集聚效应,从各地区集聚区位商值来看,河南省2/3的地级城市区位商值都超过了1,这说明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仍处于发展时期,虽形成集聚并带来规模效应,但总体来看,集聚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二,由协整检验可以看出,河南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当滞后一期时,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之间互动影响最为显著,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促进产业集聚。
第一,加强政府引导,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河南省政府应加大对公共产品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投资力度,为产业集群聚集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技术支持、人员培训、法律援助等,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性的集聚环境。
第二,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产业集群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产业集群企业要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16]74-80,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提高产业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三,科学规划,促进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对促进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河南省各级政府要站在全局战略角度,在产业集群规划中协调好集聚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建设三者间的关系,制定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律的产业集群总规划。
[1]Ciccone,A.and R.Hall,Productivity and the density of economic activ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1).
[2]Matin P,Ottaviano G I P.Growth and Agglomeration[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1,42(4).
[3]Antonio Ciccone.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Europe[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2,46(5).
[4]Braunerhjelm,P.,And B.Borgman,Agglomeration,Diversity and Regional Growth[J].Working Paper Series in Economics and Institutions of Innovation.2006.
[5]范剑勇.要素聚集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C].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2003.
[6]谢作渺,赵西亮.产业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师,2004(7).
[7]罗 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8).
[8]惠 宁,谢 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6).
[9]曹剑飞.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分析[J].发展研究,2009(7).
[10]胡振华,易 力.产业集群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典型相关分析[J].系统工程,2010(11).
[11]刘 军,徐康宁.产业聚集、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7).
[12]郑亚莉,孙敏纳.浙江省金融发展、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基于浙江省11个地市的面板数据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9).
[13]叶 迪.中国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视角,2013(11).
[14]谢雄军,何红渠.基于空间面板计量的产业集聚与省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33(188).
[15]谭 勇.产业集聚助我省经济发展全面提速[N].河南日报,2014-04-20(1).
[16]黄宗远,宫汝凯.中国省区物质资本存量的重估:1978~2007[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