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峰,杜忠潮
(1.咸阳市秦都区沙河古桥遗址博物馆,陕西咸阳712000;2.咸阳师范学院a.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b.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陕西咸阳712000)
论西汉帝陵位次排列中的昭穆制度
朱峰1,杜忠潮2
(1.咸阳市秦都区沙河古桥遗址博物馆,陕西咸阳712000;2.咸阳师范学院a.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b.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陕西咸阳712000)
引用最新的考古调查成果,结合大量历史文献和实地勘察,对西汉帝陵位次排列与昭穆之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西汉十一帝陵的排列均遵循“右昭左穆”制,且“昭位皇帝的皇后陵位于帝陵西北,穆位皇帝的皇后陵位于帝陵东北”的观点,并对文帝霸陵、宣帝杜陵选建在长安城东南的原因进行了探析。结合西汉宗庙制度的发展,揭示了西汉帝陵(咸阳原陵区)分别以长陵、茂陵和渭陵为祖陵的原委,并对西汉帝陵按昭穆之序排列的三个子系统分别进行了阐述。
西汉;帝陵;昭穆制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西汉帝陵的位次排列是否存在昭穆之制一直持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西汉帝陵排列不存在昭穆之序,[1-2]一般都是在皇帝生前随宜选址而兴建的。与此相对的观点认为,西汉帝陵存在昭穆之序。[3]由于皇位继承本亦多有不合昭穆的情况,加之实际中的帝陵排列也很难与《周礼》中昭穆伦次严格对应,使得后一种观点在学术界难以得到广泛认同。本文依据多年来关于昭穆制度研究的新见解,结合新近发表的考古调查资料及对西汉帝陵的实地调查,从地望上对其排列与昭穆之序的关系重新加以探讨,祈专家及同仁指正。
在探讨西汉帝陵排列是否存在昭穆之序问题之前,必须先要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首先是西汉帝陵的朝向问题。朝向问题实际是涉及帝陵与后陵的位次先后顺序问题,如果帝陵朝向确定,就可以明确皇帝陵和皇后陵的先后。依古制,“前朝后寝”,皇帝在前,皇后在后,所以绝不能把皇后陵置于皇帝陵之前。秦建民、姜宝莲在《西汉帝陵昭穆与陵位探》[3]一文对西汉帝陵的朝向有精辟的论述:“天子之墓,有法象其宫室之意,核心部分法象其朝寝。汉都城不管是未央宫也罢,建章宫也罢,其前殿(即朝)都是面南,所以大部分汉陵都应当是面南为其主要方向的。”他们在文中指出,正如未央宫朝堂是南向的,但南侧连门也未开辟,只开了东门和北门。颜师古说:“未央殿虽南向,而当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公车司马亦在北焉。”同理,我们不能因其开了东门、北门而将未央宫说成是东向、北向。据此推论,西汉帝陵为南向,帝陵应在陵园内居南(居前),后陵则居北(居后)。
其次是帝陵、后陵位置排列及其与祖陵的相对位置关系问题。如果祖陵居中的话,按照《周礼》“左昭右穆”之制,昭位的皇后陵绝不会置于昭位帝陵之右,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帝陵应该靠近祖陵,而后陵则较之帝陵离祖陵稍外而远,这是皇后从属于皇帝的地位决定的。
如果以高祖长陵为祖,则惠帝安陵为昭,景帝阳陵为穆,“左昭右穆”,左东右西,惠帝安陵应在长陵以东,景帝阳陵应在长陵之西。然而,实际情况却刚好相反。安陵实际位置位于长陵以西,阳陵位于长陵以东,此与“左昭右穆”相反。我们知道,遵《周礼》,尚左而下右。到了汉代,则是以右为尊。《史记·陈丞相世家》:“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4]2061《汉书·周昌传》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笔者通过翻阅文献资料及将帝陵位次进行对比后以为,汉代昭穆实行的是“右昭左穆”制。依此结论排列帝陵,长陵为祖陵居中,安陵为昭,居长陵之西,其皇后陵则位于安陵西侧;阳陵为穆,居于长陵以东,其皇后陵居阳陵东,此均合昭穆之序。
按照前面所述,依汉代“右昭左穆”制,祖陵居中,位于昭位的帝陵,它的皇后陵应该在其帝陵之右,即帝陵之西;由于帝陵南向,又要求皇后陵居帝陵之后,也就是在帝陵之北,两者作用,决定了昭位的皇后陵应居帝陵之西北。同理,居祖陵之左(东侧)的穆位帝陵,其皇后陵应该在帝陵之东;由于帝陵南向的关系,又要求皇后陵位于帝陵之后,即北方,两者作用,就使得穆位的皇后陵只能位于帝陵的东北。于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西汉帝陵陵园中,皇后陵与皇帝陵的走向应该是西北至东南走向,或者是东北至西南走向,皇后陵不在帝陵之东北,便在帝陵之西北(见图1)。查西汉诸陵之帝陵与后陵的相对位置的排列,大都与此论断相吻合。这说明了西汉帝陵排列和昭穆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
图1 西汉帝陵祖陵与昭、穆帝陵位置示意图
既然西汉帝陵是南向的,但为什么又表现出东向的特征呢?笔者以为,相对于整个西汉帝陵陵区来看,每座帝陵都是面南的,而相对于某一个(或者说某一代)具体的帝陵陵园内部来看,则是具有面东的特点。就一个单座帝陵陵园来分析,则是以帝陵、后陵为祖陵,东向;皇戚、贵族、大臣的墓葬分昭穆陪葬于东司马道南北,构成了一个文武百官谒拜帝、后的宏大场景。西汉帝陵陵园内部体现出来的东向特征,可能是受到西周以来“以东向为尊”的习俗的影响。秦汉时期,主人宴请宾客时是以东向为尊的,《史记·项羽本纪》在记述鸿门宴时,对当时在场的人的座次是这样记述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4]312有理由认为,就单独一个帝陵来看,它们面东是法象皇帝生前宴请群臣的场面。我们在分析整个西汉帝陵排布时,不能依据西汉单座帝陵内部所体现出来的东向特征而否定西汉帝陵整个陵区面南的这个事实。
2.1西汉早期
刘邦时期,是以太上皇为祖。《汉书·韦贤传》:“初,高祖时,令诸侯王都皆立太上皇庙。”[5]3115说明在高祖时期太上皇的身份是祖,高祖刘邦的身份为昭。
惠帝时期,在群臣力谏下,一改高祖刘邦时期以太上皇庙为祖庙的情况,“尊高帝庙为太祖庙”。[5]3115高帝为祖,惠帝则为昭。惠帝安陵居长陵西,孝惠张皇后陵位于惠帝陵西北260米处,符合“右昭左穆”之序。
惠帝后,文帝刘恒即皇帝位。文帝系刘邦第四子,与惠帝为兄弟关系,故在昭穆之序中仍为昭。由于惠帝安陵已占昭位,文帝不能入葬咸阳祖陵陵园,故而将陵墓设于渭水南岸,东北临灞水,西南依白鹿原,以山为陵,称为霸陵。孝文窦皇后陵亦位于霸陵东南2 400米的白鹿原上。有专家认为霸陵陵墓方向是北向安排,取面灞水、背白鹿原之势。有意思的是,如果将这组陵墓布局转为南向并置于长陵之西,则会发现其与安陵是同样的昭位布局。
据此可以认为,西汉帝陵陵园分为长安城北咸阳原上的北陵园区和长安城南的南陵园区两个陵园,北陵园为祖陵区,当按昭穆不能入葬祖陵区时,则葬入南陵园。祖陵区的9座西汉帝陵应该是朝南的,南陵园中的霸陵和杜陵是朝北的。“这一点可以从帝陵的寝园位置得到证明,杜陵的寝园位于杜陵陵园外南部的东南角,而咸阳原上的西汉帝陵、后陵寝园基本位于帝陵陵园西北角。这说明,陵墓总体规划是以汉长安城为中心做对称布局,面向都城的。”[6]182
文帝崩,景帝即位。景帝刘启为文帝之子,文帝为昭,景帝为穆。景帝阳陵位于长陵之东,孝景王皇后陵居帝陵之东北,合昭穆之序。
景帝元年(前157)冬十月,尊高帝庙为太祖之庙,尊孝文皇帝庙为太宗之庙。依此而推,高祖时期的昭穆之序在此时发生变化,景帝昭穆之序由穆位而变成昭位,但其陵冢仍沿用惠帝时期的穆位,究其原因可能因西汉诸帝均在各自陵侧设庙,未遵循“天子七庙”和宗庙迭毁的制度,“每帝即世,辄立一庙,不止于七,不列昭穆,不定迭毁”。[7]3199西汉在祭庙时不存在昭穆排序问题,只有陵冢排序上存在昭穆。因此,景帝阳陵仍按惠帝时期的昭穆排序居穆位。依此可见,在当时帝陵排列上当是以帝陵之祖陵为昭穆排序的。
2.2西汉中期
武帝刘彻为景帝之子,依惠帝时期昭穆排序,景帝为穆,武帝为昭,按“右昭左穆”之制,武帝陵应该居于安陵之西。然而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具体问题,此时阳陵之东已到咸阳原的东端,如果不考虑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武帝之后的帝陵将不能按昭穆之序排列于阳陵以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按照今天茂陵和平陵的布局来看,秦建民、姜宝莲认为,武帝在当时对北陵园可能做了重新规划和布局,改变了以长陵为唯一祖陵的布局方案,而将武帝茂陵又作为一个祖陵,置于咸阳原最西面。这样,以后凡为昭位的帝陵则以长陵为祖陵,布局于茂陵以东;凡为穆位的帝陵则以茂陵为祖陵,布局于安陵以西。这种随意设祖陵的现象,也说明西汉帝陵之祖陵有别于宗庙之祖。宗庙中只有高功厚德之祖先才可以立为祖,“祖有功而宗有德”,颜师古注曰:“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5]138武帝茂陵作为祖陵完全是出于陵区排列问题的考虑,和宗庙之祖有很大区别。何况这个时候,武帝并未作为宗庙中的一祖,直到宣帝、元帝时才被尊为世宗,那是后话了。
武帝茂陵作为祖陵,帝陵居于陵园东南,李夫人墓居陵园西北,合昭穆之序。
武帝崩,昭帝即位。昭帝刘弗陵为武帝之子,武帝为祖的话,昭帝则为昭。昭帝葬平陵,以长陵为祖陵,位于茂陵以东。昭帝平陵位于东南,上官皇后陵位于西北,符合昭穆之序。
昭帝崩,宣帝即位。宣帝刘询为戾太子之孙,史皇孙之子,与昭帝为爷孙关系。“祖孙同昭穆而父子异昭穆”,昭帝为昭,宣帝也应为昭。由于昭位已被昭帝平陵所占,导致宣帝杜陵同文帝霸陵一样,只有退出渭北祖陵区而建于长安城东南少陵原上。从杜陵布局来看,皇后陵位于帝陵东南,按上面所述,其方位与北陵园祖陵区的方位刚好相反,以此布局,正合于昭位的帝陵陵园布局。这也从另一面再次验证了西汉帝陵存在昭穆之序。宣帝本始二年(前72),武帝被尊为世宗,其庙为世宗庙,“宣帝号父为皇考,序昭穆,置园邑”。这是宣帝为自己正本溯源,告示天下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正统性。
2.3西汉晚期
宣帝崩,元帝即位。元帝针对当时“宗庙异处,昭穆不序”的混乱状况,实行宗庙制度改革,行“天子七庙”,罢郡国庙,“建祖宗,定迭毁,序昭穆”。永光五年(前39),元帝下诏曰:“高皇帝为汉太祖,孝文皇帝为太宗,世世承祀,传之无穷,朕甚乐之。孝宣皇帝为孝昭皇帝后,于义壹体。”颜师古注曰:“壹体谓俱为昭也。《礼》,孙与祖俱为昭。宣帝之于昭帝为从孙,故云于义壹体。”[5]3120元帝在此进一步明确和强调宣帝为昭帝后,“于义壹体”,俱为昭。同时昭示天下宣帝这一支脉继承皇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这也是在维护元帝本身继承皇权的合法性。同年,韦玄成等奏曰:“祖宗之庙世世不毁,继祖以下,五庙而迭毁。今高皇帝为太祖,孝文皇帝为太宗,孝景皇帝为昭,孝武皇帝为穆,孝昭皇帝与孝宣皇帝俱为昭。皇考庙亲未尽。太上、孝惠庙皆亲尽,宜毁。太上庙主宜瘗园,孝惠皇帝为穆,主迁于太祖庙,寝园皆无复修。”[5]3120至此,从元帝以后,宗庙开始行昭穆之序,帝陵昭穆与宗庙昭穆归于统一。元帝以后的成帝、哀帝、平帝陵冢排列均遵循这一昭穆之序。
宣帝为昭,元帝为穆,元帝渭陵如按武帝时期的帝陵排布规划,应在安陵以西。但这样的排布方式不合古制,可能出于这一因素考虑,元帝将自己的渭陵又重新设为一祖陵,置于平陵和安陵的中间区域。这种方式其实类似于长陵以昭位改祖位和茂陵以昭位改祖位的情况,在当时看来是可以被允许的,所不同的是,元帝是以穆位改祖位罢了。因此,元帝渭陵居陵园东南,孝元王皇后陵居陵园西北,符合祖陵之序。
成帝为昭,其延陵居元帝渭陵之西。延陵东北有一大冢,过去很多人认为该冢为皇后赵飞燕之陵,此果真为皇后陵的话,那么延陵的布局就不符合昭穆之序了。秦建民、姜宝莲认为延陵、渭陵皇后陵位置不合昭穆,因此推测目前被学术界认可的渭陵和延陵可能搞反了,如果两陵颠倒过来,西汉帝陵就全部符合昭穆了。其实这种认识有所偏颇。经过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钻探调查,延陵东北所谓的皇后陵其实是战国秦公陵,并非赵皇后陵。据史料载,成帝第一个皇后为许皇后,后来被废掉了,理应不能依皇后礼葬于延陵。赵皇后在平帝王莽秉政时被废为庶人后自尽,其也不能依皇后礼归葬延陵。所以,结论是,延陵没有皇后陵。在成帝时,延陵一度被停建,可能是因为“附近的秦公陵离延陵太近,实在有碍观瞻”,[6]176于是成帝停建延陵,而在渭河南岸新丰戏乡的新址建造昌陵。或许成帝也想学习其祖先武帝或元帝改建祖陵之法而将昌陵作为祖陵,只是由于建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动工5年后“天下虚耗,百姓罢劳”,未竟而废。
成帝崩,哀帝即位。成帝为昭,哀帝为穆。哀帝义陵居元帝渭陵之东,也合昭穆之序。义陵东北有一覆斗型封土,有人认为是孝哀傅皇后陵。从史书记载看,傅皇后在哀帝死后失势,“退就桂宫,后月余,复与孝成赵皇后俱废为庶人,就其园自杀”。因此,“义陵东北部的这座封土可能不是孝哀傅皇后的陵墓,而极有可能是董贤的墓葬”。[6]133
平帝刘衎,汉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与哀帝为叔伯兄弟,俱为穆。或许是因为吸取成帝建昌陵的教训,平帝康陵并没有像文帝霸陵那样退出咸阳原祖陵区,而是位于渭陵西北2.1公里处。从康陵相对于渭陵的位置分析,平帝时候可能一改过去帝陵的东西布局而为南北排列。因为到平帝时候,义陵东距安陵7.2公里,延陵西距平陵也只有6.25公里,陵区空间已很有限,平帝康陵采取这样的南北布局也应当是不得已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位于康陵东南400多米的咸阳农科所院内有一座覆斗型封土,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是平帝王皇后陵。但就其与康陵的方位来说,不符合昭穆的要求。据史料记载,王皇后在王莽篡权后,更号为黄皇室主,及汉兵诛莽,王皇后投火自尽。依当时情况看,王皇后陪葬康陵可能性不大。刘卫鹏认为,这座陵墓不是汉代陵墓,可能是秦孝文王的寿陵。[8]256-262因此,平帝康陵也不存在皇后陵。
综上所述,西汉十一帝陵均符合昭穆之序(见图2)。
图2 西汉皇帝陵与皇后陵昭穆位次图
由于长期以来考古界和史学界对西汉帝陵中的部分皇帝陵与皇后陵位置存在争议,所以西汉帝陵的昭穆制存在与否就一直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长陵中刘邦与吕后的陵墓位置关系。一般认为,长陵的西陵为刘邦的陵墓,东陵为吕后的陵墓,刘邦陵墓位于吕后陵墓的西北面,这显然有悖于我们前面的推论。
依前所述,高祖刘邦时期以太上皇为祖。太上皇之万年陵位于今西安市阎良区振兴街办坡底村东1公里处紫荆原上(又名栎阳原),其南有西汉故都栎阳城遗址。可见,万年陵之相对于栎阳的位置,类同于高祖长陵相对于长安的位置。万年陵的太上皇陵位于陵园东南,昭灵皇后陵居于陵园西北,这种特点说明了西汉祖陵陵园布局与昭位帝陵陵园布局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当时作为昭位的长陵,刘邦的陵墓应位于东南,吕后陵应位于西北。根据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钻探调查,长陵东边的陵墓封土周围陪葬坑比较密集,而西边的陵墓周围几乎未发现陪葬坑;东边陵墓的东墓道正对陵园的东门,西边陵墓的东墓道则没有正对东门。西汉末年,赤眉军进入长安,“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侮辱吕后尸”,[7]483说明吕后陵遭受了较大的破坏。现今长陵西边的一座封土东面塌陷很深,明显是破坏后的孑遗,而东边的一座封土保存较完好。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东边的是高祖的陵墓,西边的是吕后陵”。[6]180这也符合了前面所述昭位帝陵与后陵的位次布局的要求。
与此类似存在争议的帝陵还有昭帝平陵。学术界一般认为平陵西北的为帝陵,东南的为皇后陵,这一认识也有悖于我们前面的结论。2001年7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平陵展开钻探调查,根据调查报告可知:东陵的封土及陵园规模均略大于西陵;东陵有4条墓道,西陵仅有1条墓道;陪葬坑数目东陵远多于西陵。从整个调查结果看,东陵为帝陵应确定无疑。[6]173调查结果符合前文有关昭穆之序的推论。
元帝时昭穆之序已和宗庙昭穆联系在一起,元帝在宗庙中的位次应为穆,而在修建陵冢时却将自己的陵冢作为祖陵,其陵墓布局也采用和昭位布局一致的形式,这便和宗庙中元帝的穆位排序相矛盾。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这个矛盾的存在,才造成孝元傅昭仪陵在王莽秉政时遭受到灭顶之灾。孝元傅昭仪是汉哀帝刘欣的祖母,元帝时封为昭仪,在元帝死后,随儿子定陶恭王去了封国。由于成帝没有儿子,当时身为定陶太后的傅昭仪用珠宝贿赂赵昭仪及骠骑将军王根,终于使成帝将刘欣立为皇太子。哀帝刘欣即位后,尊定陶太后为“帝太太后”。元寿元年(前2),帝太太后去世,哀帝下令以皇后礼仪将其祖母合葬渭陵。傅昭仪陵位于渭陵之东北,这个方位正是穆位皇后的位置。由于元帝将渭陵作为祖陵,所以孝元王皇后陵处于帝陵西北,而傅昭仪陵所处方位,在通晓礼制的王莽看来才是穆位皇后陵的正位(这个位置与宗庙中的元帝穆位皇后的位置一致)。他为了取悦孝元王皇后,达到自己的政治野心,必须除之而后快。但是他又不能对外说明废除傅昭仪陵的真正原因,所以只能借口傅昭仪陵“冢高与元帝山齐”予以发掘,并“以民礼葬之”。[5]4003这也从另一面印证了西汉帝陵葬制是遵循昭穆之序的。
综上所述,西汉十一帝陵全部符合昭穆之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汉诸陵是按照昭穆之序分布排列的。由于昭穆之制的存在,所以才体现出西汉诸帝陵与后陵的相对位置的不同,昭位皇帝的皇后陵位于帝陵西北,穆位皇帝的皇后陵位于帝陵东北。咸阳祖陵区划分为以长陵、茂陵和渭陵分别为祖陵的、按昭穆之序排列的三个子系统,其本质是为了适应不同时期地域的限制而采用的三种不同的帝陵排列方案(见图3)。当以昭穆之序不能入葬咸阳原祖陵区时,则葬入长安城南的南陵园,是为渭北陵园祖陵区的补充。元帝以前,由于未实行宗庙迭毁制,宗庙不涉及昭穆之序,使西汉帝陵在设置祖陵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导致学术界对西汉帝陵是否存在昭穆之序一直存有争议。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西汉帝陵系统中祖陵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但在每一个祖陵体系内的昭穆之序却是有规律的、严肃的。昭穆制是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基础,更是以宗法为立国之本的封建帝国统治的核心基石,西汉帝陵所体现出来的这种昭穆关系,正是宗法思想在地下王朝的集中表现,其意义本身远非本文所能述及的,其所能体现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还有待以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图3 咸阳原西汉帝陵陵园系统图
[1]焦南峰,马永嬴.西汉帝陵无昭穆制度论[J].文博,1999(5):51-58.
[2]黄展岳.西汉陵墓研究中两个问题[J].文物,2005(4):70-74.
[3]秦建民,姜宝莲.西汉帝陵的昭穆与陵位探[J].文博,2002(2):31-37.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汉帝陵钻探调查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7]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8]刘卫鹏.秦孝文王寿陵位置蠡测[C]//秦俑博物馆成立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
On the Zhaomu System of the RankingArrangement of the Emperors’Mausoleums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ZHU Feng1,DU Zhongchao2
(1.Museum of Sha River’sAncient Bridge in Qindu District,Xianyang City,Xianyang 712000,Shaanxi;2.a.School of Tourism,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b.Research Centre ofAncient Mausoleum Cultural Centre,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anyang 712000,Shaanxi.China)
By using the latest archaeological survey results,in combination with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mausoleums’ranking arrangement and Zhaomu System,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eleven emperors’mausoleums are all laid out according to the viewpoints of“Right Zhao and Left Mu”,and“The Empresses’Mausoleums in the Zhao position are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to the Emperors’Mausoleums,while empresses’mausoleums in the Mu position are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to the Emperors’Mausoleums”.An analysis is also made of the reason for the location of Emperor Wen’s Ba Mausoleum and Emperor Xuan’s Du Mausoleum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Chang’an.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clan temple system,the reasons for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Mausoleum(Xianyang Hill mausoleum area)as the ancestral mausoleums respectively represented by Changling,Maoling and Weiling are revealed.Three subsystems of the mausoleums of the emperor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ranking sequence of Zhao and Mu are reviewed.
the Western Han Dynasty;the emperors’mausoleums;Zhaomu System
K878.8
A
1672-2914(2015)01-0025-06
2014-11-05
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4JZ063);陕西省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史0602)。
朱峰(1968-),男,陕西咸阳市人,咸阳市秦都区沙河古桥遗址博物馆馆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文物保护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