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

2015-10-25 02:31翟卫东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0期
关键词:中华病灶脑梗死

翟卫东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中医医院放射科,湖南 宁远 425600)

CT与MRI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

翟卫东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中医医院放射科,湖南 宁远 425600)

目的 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诊断检查技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实际意义,以便为临床同类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方法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病例对照均为2014年9至11月我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针对患者采用不同检查技术后的相关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观察和比较本组入院对象采用CT和MRI进行检查后的病灶检出数和病灶具体分布情况。结果 ①比较两种技术检出的病灶数,采用MRI技术的病灶检出数明显多于采用CT技术的病灶检出数,且两种方法组间比较,统计验证结果显示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60.4467,P=0.0000);②采用MRI技术检出的额叶和内囊位置的病灶数显著的高于采用CT技术的检出数,且两种方法组间比较,统计验证结果显示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27.4492,P=0.0000;χ2=40.4082,P=0.0000)。结论 在临床针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诊断的实践过程中,与CT技术相比较,采用MRI诊断技术的临床比较优势明显,患者病灶数检出情况更好,是临床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理想选择。

CT;MRI;腔隙性脑梗死

临床研究显示[1]: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是指由于患者脑部深穿支动脉闭塞所致的脑缺血性软化。相关患者诊断和治疗如果不及时,严重威胁其生命健康。在此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诊断检查技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实际意义,以便为临床同类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病例对照均为2014年9至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针对患者采用不同检查技术后的相关检查结果进行了入下的比较和研究。

表2 本组入选对象实施不同技术检查后病发部位分布情况比较结果一览表[n(%)]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本次研究的病例对象均为2014年9至11月,均为我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全部患者共计150例。其中,男性患者11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最大72岁,年龄最小59岁,平均年龄(64.34±4.34)岁。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头晕、头痛、肢体乏力等症状,其中132例有明确的慢性高血压病史,104例有长期反复发作性头痛。患者经血液化验检查后,其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全血黏度增高,血脂中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1.2检查方法

1.2.1CT检查设备:均采用美国GE Brightspeed型多排螺旋CT机器,扫描条件电压:120 kV、电流210 mA。扫描常取仰卧位,扫描基线多为听眦线(即外眦与外耳道的连线),两侧应对称,从基线向上扫描到颅顶,采用层厚10 mm连续扫描,特殊部位病变采用5 mm以下薄层扫描。

1.2.2MRI检查设备:均采用美国GE MR1.5T Signa HDi型。成像范围:患者取仰卧位,从听眦线至颅顶;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作横断面T1WI、T2WI、冠状面T2FLAIR,必要时辅以DWI等序列;成像层厚5~10 mm等。

1.3观察指标: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为患者采用CT和MRI进行检查后的病灶检出数和病灶具体分布情况。

1.4统计学方法:研究中均采用PEMS3.1 for Windows 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认为P<0.05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本组入选对象实施不同技术检查后病发部位检出情况比较结果:采用CT技术共计检出患者病灶数为88处,采用MRI技术共计检出患者病灶数为203处。比较两种技术检出的病灶数,采用MRI技术的病灶检出数明显多于采用CT技术的病灶检出数,且两种方法组间比较,统计验证结果显示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60.4467,P=0.0000)。具体数据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本组入选对象实施不同技术检查后病发部位检出情况比较结果一览表

2.2本组入选对象实施不同技术检查后病发部位分布情况比较结果:采用MRI技术检出的额叶和内囊位置的病灶数显著的高于采用CT技术的检出数,且两种方法组间比较,统计验证结果显示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27.4492,P=0.0000;χ2=40.4082,P=0.0000)。具体数据比较结果见表2。

3 讨 论

临床研究表明[2-3]:导致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较为直接的原因是高血压,同时糖尿病也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一旦发病,其临床致残率和致死率水平均较高。腔隙性脑梗死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因此,有效的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治疗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回顾以往的临床研究和报道结合后,我们总结发现[4-8]:CT与MRI是临床诊断腔隙性脑梗死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相比较而言,MRI诊断技术的临床比较优势明显:一方面,采用MRI技术可以更早的发现患者的缺血、缺氧性病灶,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依据;另外一方面,MRI的技术的精确程度更高,可以有效的辨别相对来说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的、密度分布不清楚的病灶,同时对于较小的病灶的观察也十分有效。与CT相比较,优势明显。

从本文研究的比较数据上分析:一方面,采用MRI技术共计检出患者病灶数为203处,显著多于采用CT技术检查的病灶数;另外一方面,采用MRI技术检出的额叶和内囊位置的病灶数显著的高于采用CT技术的检出数。这一数据结果充分证实了上述观点和说法。

有研究表明:相比较而言CT对腔隙性脑梗死引起的脑组织水肿敏感性相对较低。通常情况下,患者往往在发病的24 h以后才能在CT下发现病灶。同时,针对后颅凹病变的显示效果更不佳。并且,其敏感性较低的特点还表现在脑干及小脑半球区域的梗死检查方面。MRI技术更加先进,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具有更高的组织分辨率,可以有效、清晰分辨出患者的脑白质和灰质。同时,对于患者的细胞毒性水肿及间质性水肿也具有良好的敏感性[9-10]。

因此,在临床针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诊断的实践过程中,与CT技术相比较,采用MRI诊断技术的临床比较优势明显,患者病灶数检出情况更好,是临床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理想选择。

[1]孙利强,法宪恩.中心动脉压与外周桡动脉压的差异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6):1345-1347.

[2]马丽丽,梁辉,任金岩.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6):626-629.

[3]王敏,王桂华.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8):847-849.

[4]王蔚华,方向华.腔隙性脑梗死流行病学研究中的诊断和分类方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2):1449-1451.

[5]王昭君,李芸,肖露露,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因素及与脑白质病变的关联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4,47(9):633-637.

[6]沈彦明,尹彦亮,李霞,等.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压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相关性[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3):299-301.

[7]程玲,赵娇,吴卫平,等.男性高龄高血压患者腔隙性脑梗死与夜间血压下降幅度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3):244-246.

[8]邓仁辉,王伟,袁迎春.老年腔隙性脑梗死认知执行功能初步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9(2):203-204.

[9]刘兴宇,聂永康.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7):1080-1082.

[10]于志刚.探讨CT、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2):84.

R743;R445

B

1671-8194(2015)20-0077-02

猜你喜欢
中华病灶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能谱CT 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CEUS与平面波超敏感血流显像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