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俊义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语文高考的考查重点。其中有一个考点尤为重要,那就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然而从同学们的练习反馈来看,思路类题目的解答却并不尽如人意。下面,笔者将结合平时教学经验,谈谈对论述思路题的一些思考。
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论述思路题的提方式大同小异。透过现象看本质,论述思路题实际主要考查同学们的两种能力:对问题答案的“简要”呈现需要同学们对文本具备良好的概括能力,对“思路”“层次”的清晰把握则要求大家具备将文本准确分层的能力。所以要想做好论述思路题,就要双管齐下,在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中,培养同学们的分层和概括能力。下面,以2015年高考题《罗丹的雕刻》为例进行解说。
例题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请简要论述这一段的论述层次。
如何分层
分层要求能理清论述类文本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握文段内部的结构层次。这本该小学时代就具备的语文素养,如今却又成了高中生答题的“拦路虎”。这种“倒退”,究其因,主要是论述类文本选文特点造成的。论述类文本往往专业性强,学术味浓,文本涉及领域又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同学们的知识储备。面对这样的文本,同学们常常是一头雾水。在对文本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还要求准确分层,就有点“强人所难”了。所以推本溯源:文本分层难的症结是没能读懂文本,读懂文本分层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考试时间有限,同学们如何才能快速读懂论述类文本呢?笔者总结了以下方法:
1. 纲举目张,把握文体
论述类文本多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分析事实、阐述观点为主要目的,一般以议论文形式出现。既然如此,同学们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就要把握议论文的特点。首先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明确议论文的论点、论证是重要信息;论据是次要信息。其次要明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整体把握文本。议论文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即通常所说的“三段论”;往往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把握了议论文的这两个特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会变得简单许多。
2. 关注标题 挖掘信息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论述类文本标题更是准确、鲜明。论述类文本常见的标题有两种:论题式和论点式。论题式标题能揭示文本的论题或议论的范围,如《捧与挖》《罗丹的雕刻》。论点式题目往往揭示或暗示文本的论点,使人见其题而概知其旨。如《笑的价值》一看标题就大概知道文本是要肯定笑对世人的价值。可见关注标题是快速把握文本的有效途径。
3. 圈点勾画,有的放矢
论述思路靠文本结构呈现,而文本结构总循着作者思维轨迹构思行文。“观书贵要”,阅读时若能抓住体现作者思维的标志词、关键句,就能按图索骥发现作者的思维轨迹读懂文本。
常见标志词:
①关联词:特别注意因果、转折、条件关系,辨别分句意义关系;
②总括词:“总之”“由此可见”“因此”;
③顺序词:“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④强调词:“尤其”“特别”“其实”等;
⑤解说词:“换句话说”“所谓”“即”“也就是说”。
常见关键句:
从结构上看,有领起句、过渡句、总结句、呼应句;
从内容上看,有观点句、评价句、中心句。
需要注意的是论述思路题有的要求分析全文思路;有的问题要求分析某段的论述思路。针对全文的分层,可借助引论——本论——结论的三段论,弄清段落间联系。针对某段的分层,除了依靠三段论外,还可借助标志词、关键句,弄清句子间的联系。
解析 以《罗丹的雕刻》首段分层为例,第一句话关键句是“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补充,因此一、二句为一层。三、四、五句语意并列,都在讲雕刻家的创作要求,为第二层。第六句用“有时”句补充,强调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知识配曲,单列一层。
如何概括
概括要求对思维中归纳的要点进行简要、清晰地表达。不同特点的论述类文本概括方法也有不同,常用方法如下:
1. 摘取法
论述类文本通常由中心句和展开句两类句子组成。中心句是语段的核心,阐述对问题的认识。展开句是对中心句的阐释,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心句。二者共同组成独立完整的段落。要概括这些语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摘取”中心句。但要注意“摘取”不是原封不动的“摘录”。在原句的基础上,我们须对不合概括要求的句子进行“加工”:删去冗繁的修饰词,保留句子主干;替换形象化词语,直白准确表述。
解析 《罗丹的雕刻》第三段可用摘取法概括。中心句为: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全景。但“鸟瞰”一词是形象化的表述,可置换成表意明确的“体现”,再压缩保留句子主干即可: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
2. 合并法
有时要概括的文本段落或某个段落的几个层次表达了多个意思。各层意思都不可或缺时,可将各层意思提取组合起来,这就是合并法。
解析 以《罗丹的雕刻》第一段为例,首段共三层。第一层讲雕刻的起源,第二层讲雕刻家创作的社会要求,第三层讲雕刻对日常生活的表现。这三层陈述对象各不相同,各层意思都不可遗漏,可用合并法概括:(1)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2)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3)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3. 提炼法
有些论述类文本语段虽有概括性较强的中心句,但与要求概括的角度可能并不一致;也有些语段的中心句表述十分形象,不能直接用于概括;甚至有些语段根本就没有相应的中心句。遇到这样的语段,需要自己感受、体会文本,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提炼概括文意。
解析 以《罗丹的雕刻》第五段为例,语段中并没有可用于概括文意的中心句。我们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提炼文意加以概括:罗丹雕刻的价值评价是多元的。
以上三种概括方法在更多情况下,不是单一使用,而是相互兼顾、综合使用。若文本内容复杂,就要一层层反复摘取,不断提炼,运用辨别、分析、归纳等多种思维方式,才能达到概括的要求。另外,既然概括的是思路,就要体现出思路前后变化。如果述诸笔端,那就要用体现思路变化的承接词,表述为:首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因此《罗丹的雕刻》16题可作如下回答:
答案 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练习]
阅读下面文本,根据要求作答。
另一种珍爱
①我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
②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③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了自己。
④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⑤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⑥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⑦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⑧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⑨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1. 题目“另一种珍爱”指的是什么?“另一种”是作者相对于一般人的什么想法提出的?
2. 有人认为第③段的论据有些多余,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3. 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作者为什么说“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参考答案] 1. 珍爱自己(学会爱自己)。渴望别人的关爱(或:需要通过别人来肯定自己热爱自己)。2. 不多余。这里写女音乐家毁灭自己的事情,是从反面论证“人应该学会爱自己”,与第二段中的正面论证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观点。3. 比喻论证。使得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更好地论证了“爱自己,就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观点。4. 因为学会爱自己体现了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因为这是真正懂得珍爱世界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