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冰山”视角下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浅论

2015-10-24 07:51李明达杨多海
职业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隐性院校

李明达 杨多海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20)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业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影响学生就业稳定性和职业持续发展能力的隐性职业素养越来越注重。高职院校在传承职业技能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必须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学生显性职业素养与隐性职业素养同步生长的教育体系,全面提升综合职业素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基本素养的塑造和培育。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如何创新职业指导模式,助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塑造,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职业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素质冰山”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人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整体表现,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与实践锻炼逐渐养成和积累的职业能力和职业习惯。根据美国学者提出的“素质冰山”理论模型,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由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四大要素构成的冰山。其中,露在水面以上的冰山一角,指向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学生所取得的学历证书、参加专业技能大赛获得的奖励证书以及考取的各类职业技能证书来证明,也可以通过一些专业性的考试成绩来检验,属于人的外化素养或显性素养,是支撑职业人生发展的表象内容。而隐藏于水面之下的绝大部分冰山,由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要素构成,指向职业人生当中的诚信守纪、敬业奉献、责任意识、工作态度、团队合作、协调沟通、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短时间内不易直接鉴别,只有在长期的从业过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内化素养或隐形素养,属于职业基本素养,是整个“素质冰山”的根本和基石,决定并支撑着显性职业素养。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构成了其全部职业素养,如下页图1所示。显性素养是隐性素养的外在表现,对人的职业行为与职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则是隐性素养。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知识和技术,其他85%靠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素质冰山”露在水面以上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显性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素质冰山”隐藏在水下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隐性素养的培育和塑造,使学生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在教化、培养过程中同步生长,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图1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冰山模型图

二、职业指导中注重塑造学生隐性素养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学生隐形职业素养的塑造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高职教育一直比较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是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优势所在,而对学生职业道德塑造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没有达到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同等高度,还没有完全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以致学生显性职业技能强,隐性职业素养低,职业教育基本上成了谋职教育或技术技能教育。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欠缺,是造成目前高职学生就业稳定性低、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持续发展能力弱的根本原因。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认为,“谋个性之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职业教育中,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缺一不可。因此,高职教育只有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创新职教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推进以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质量工程,不断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才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加强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塑造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转型期的重要目标。专业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提升职业素质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只有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就业需求,在继续强化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构建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塑造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体系,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教育为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加强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塑造是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

高职学生就业稳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后的持续发展能力低,是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形势下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与塑造不足,与社会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标准与要求不吻合。所以,“就业难”只是一个表层问题,是“显忧”,学生特质、态度、责任心等隐性职业素养的欠缺才是深层次的问题,是 “隐虑”。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职业指导理念,着眼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与核心能力,优化职业指导方法,强化塑造学生职业素养,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基于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职业指导模式转化

职业指导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根据职业能力标准,结合社会和岗位职业的需求,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实施职业品德塑造、行为规范养成、职业兴趣培养、职业发展认知、职业技能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的一种动态的过程性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是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职业倾向,确定职业目标,帮助学生锻炼和积累职业岗位要求的能力素质,完善和提升职业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素质冰山”理论下,高职院校要树立“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职业指导理念,构建注重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与职业人格培养的职业指导模式,增强职业指导的实效性,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后劲夯实基础。

(一)“就业指导型”向“职业指导型”转化

就业指导仅仅是职业指导中的一个方面。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活动仅限于学生毕业环节的政策解答、信息发布、组织招聘等就业安置服务活动,缺乏对学生职业认知及职业素养锻炼的过程性指导,学生择业的被动性和盲目性较大,就业的稳定性和职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要打破传统就业服务的模式定势,树立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职业指导教育思想,在继续强化学生择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基本素质锻炼和综合能力上,重视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全面培养,充分体现职业指导的教育引导职能,这也是职业指导的关键所在。忽略对学生“硬实力”的培养和“软实力”的塑造,学生的就业及其职业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阶段指导型”向“全程指导型”转化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是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长效性工作,是融合于教育教学的一项系统工程。传统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模式,多在学生毕业前为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指导求职技巧,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尽管这样的就业指导是必要的,但毕竟属于“临阵磨枪”,缺乏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锻炼的过程性指导,致使毕业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茫然无从,束手无策。因此,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要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将职业指导工作纳入学生职业生涯和学校人才培养规划中,构建全程化指导模式。从学生入校开始,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需求与个性特点,分阶段开展内容不同的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与兴趣选择专业,分析不同职业所需的素质能力标准,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制定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引导学生按照确定的职业发展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积极主动地强化显性职业素养和隐形职业素养的塑造和生长。

(三)“部门指导型”向“全员指导型”转化

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学校升格的,由于师资、经费不足的客观原因和思想认识滞后的主观因素,致使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仅限于就业指导部门和职业指导教师,其他部门和任课教师基本不参与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工作缺乏整体性、协调性和实效性,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指导工作的被动局面,提高职业与就业指导的工作成效,就必须树立职业指导大教育的理念,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指南,明确学院各个部门在职业指导工作中的职责,分解任务,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在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阶段,学校相关部门、辅导员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要结合部门工作职能和工作特点,在课内课外搭建多种平台,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素养的锻炼。同时,可通过开展心理专家辅导讲座、顶岗实习交流会、人力资源专家讲座、杰出校友报告会、创业素质拓展训练等职业指导活动,让学生对职业发展动态、就业政策与形势、职业岗位需求及个人素质能力差距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职业目标,明确锻炼和充实的方向,激发学习锻炼的主动性,形成校内校外全员关注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良好氛围。

(四)“以指导者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

职业指导作为促进大学生成长、自我完善、自我设计人生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拓展素质,提高能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职业的持续发展,绝不单纯是由指导者完全主导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服务。我国著名教育家邹韬奋先生说过:“职业指导乃处于辅导地位,非处于代决地位。职业指导乃由指导员供给青年自身不能搜集得之参考资料,供给青年自身所不及注意之关系,使青年根据所闻见与所思考,作自由的选择与判断。若指导员代为决定,则往往不免近于武断,或反足阻窒青年之发展机会,不可不慎也。”因此,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要全面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既要强调学生的毕业发展,更要立足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全方位指导学生按照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量表,在分析自身兴趣和爱好、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的同时,提升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决策、自我发展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

(五)“单纯理论说教型”向“理论实践结合型”转化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最基本、最直接、最具普及性的手段之一,但绝不是唯一手段。学生职业素养塑造和职业发展能力提升中,绝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社会认知、组织管理、团结协作、沟通交际、挫折忍耐、问题处理、心理健康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要积极搭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创新社会实践锻炼模式,充实内容,提高品位,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塑造由“知”向“行”转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活动中,既要注重思政课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理论教育,更要注重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价值,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构建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就业及其发展能力为目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相对接的实践活动训练体系,让理论认知在实践中得到转化和升华,增强职业指导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六)“单项择业指导型”向“就业创业复合型”转化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会显得更加严峻,高职毕业生要想谋取一份现成的理想职业将会更加困难。因此,高职院校在职业指导中,在抓实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过程性培养,夯实学生就业竞争的基础,强化学生毕业环节的就业辅导,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全力推进学生就业工作的基础上,必须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入职业指导的内容,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相结合,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院校要结合高职学院特色和学生自身特点,通过开设适合学生多样化创业需求的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学生创业实践锻炼孵化基地,创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社团,设立毕业生自主创业专项扶持基金,搭建创业学生跟踪服务信息平台,邀请优秀企业家开展创业指导,强化校友创业成功典型宣传等途径,引导学生积极转化就业理念,树立创业意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品质,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多途径多样化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素质冰山”视角下,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要回归本原,不仅要为毕业生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提供政策法规、市场分析、面试礼仪、择业技巧等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更要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学生道德、意识、情感、动机、特质、责任心等隐性素养的过程性培养和塑造,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2]陈伟民,郑印乐.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33).

[3]赵玲珍.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4]邹韬奋.职业指导之真谛[J].教育与职业,2003(1).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隐性院校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浅谈职业指导推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