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志红 吴 勇 张萍妹 李琇兰
(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放射科,广东 东莞 523820)
股骨头坏死CT与MRI征象的临床价值分析
谭志红 吴 勇 张萍妹 李琇兰
(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放射科,广东 东莞 523820)
目的 对应用MRI和CT两种影像学技术对患有股骨头坏死疾病的患者实施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股骨头坏死疾病的患者44例,采用CT技术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定义为对照组),采用MRI技术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定义为观察组),对两种影像学技术检测出的征象的准确率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抽样的44例患者中,Ⅰ~Ⅱ期股骨头坏死疾病患者22例,CT技术共计检查出17例,MRI技术共计检查出22例;Ⅲ期股骨头坏死疾病患者16例,CT技术共计检查出14例,MRI技术共计检查出16例;Ⅳ期股骨头坏死疾病患者6例,CT技术共计检查出5例,MRI技术共计检查出6例。结论 MRI技术对股骨头坏死疾病进行检测的准确率明显高于CT技术。
MRI;CT;股骨头坏死;诊断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目前临床对导致该病发病的主要机制还不是十分的明确,在病情出现的早期阶段进行诊断与治疗对股骨头塌陷的防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临床研究后认为股骨头坏死发病大多与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激素类药物、长期酗酒、存在外伤有一定的关系。X线、CT、MRI等技术临床对该疾病进行诊断主要方法。其中X线与CT对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过程中征象检测结果并不十分理想,有时候会使广大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机会[2]。本次研究对患有股骨头坏死疾病的患者应用MRI和CT两种影像学技术诊断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股骨头坏死疾病的患者44例。其中包括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24~81岁,平均年龄(61.4±1.2)岁;股骨头坏死患病时间1~8个月,平均患病时间(2.3±0.5)个月;单侧股骨头坏死疾病患者17例,双侧股骨头坏死疾病患者27例。上述四项自然指标研究对象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CT技术进行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扫描的层厚控制在5 mm;层距控制在5 mm,由髋臼的顶部开始进行扫描,直至股骨小转子水平为止。观察组:采用MRI技术进行检查,取仰卧位,双髂前上棘保证放置在同一水平为止,层厚控制在4 mm,层距控制在1 mm,对患者双髋关节的冠状位与横断面进行全面的扫描,选用快速自旋回波的序列(T2W1)、自旋回波的序列(T1W1)及短T1反转恢复压脂的序列[3]。
1.3 股骨头坏死分期标准。0期:各项检测指标均没有出现任何异常征象;Ⅰ期:MRI检测结果显示存在异常征象,而采用X线与CT技术检测结果显示没有异常征象;Ⅱ期:MRI与CT检测结果均能够显示存在局部囊变、硬化、骨小梁缺陷等异常征象,而采用X线检测结果显示没有任何无异常征象;Ⅲ期:MRI与CT检测结果均能够显示出有明显的异常征象存在,X线检测结果显示存在半月征象;Ⅳ期:患者存在明显的骨头塌陷、髋臼改变、关节破坏、骨关节炎症、关节的间隙狭小等征象,采用何种技术进行检查都能够轻易发现[4]。
1.4 观察指标:选择两组研究对象的两种影像学技术检测出的征象的准确率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5 数据处理方法: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抽样的44例患者中,Ⅰ~Ⅱ期股骨头坏死疾病患者22例,CT技术共计检查出17例,MRI技术共计检查出22例;Ⅲ期股骨头坏死疾病患者16例,CT技术共计检查出14例,MRI技术共计检查出16例;Ⅳ期股骨头坏死疾病患者6例,CT技术共计检查出5例,MRI技术共计检查出6例。两种检查技术股骨头坏死疾病检出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检出率情况比较
股骨头坏死疾病根据导致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临床将其分为非创伤性与创伤性两种类型。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骨折之后导致髋部关节的供血量严重不足进而引起股骨头坏死发病;而目前临床对导致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疾病发病的主要机制还不十分的清楚,不过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该类型股骨头坏死疾病发病主要与患者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和长期大量酗酒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5]。在对股骨头坏死疾病进行临床诊断的过程当中,MRI和CT两种检测方式均具有各自的优点。首先,对于CT影像学检测技术而言,其在应用过程中的主要优势在于:①可对股骨头疾病患者的股骨头前端情况进行全面的观察,可以使观察的视野更加充分;②对股骨头坏死中央区段的在病情出现的早期阶段的硬化情况能够尽早发现,同时可以真正的实现对正常组织与发生坏死的组织进行对比观察;③可对囊性吸收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观察;④对于有着长期酗酒习惯的患者,或是长期应用大剂量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CT检测方式具有较为理想的适应性特征;其次,对于MRI影像学检测技术而言,其在应用过程中的主要优势在于:①可以在没有X射线辐射的条件下对广大股骨头疾病患者进行检测,能够有效防止二次性损伤等问题的出现;②能够就股骨头坏死发生部位的实际水分差与脂肪成分差进行更加客观的综合对比性分析;③可以有效针对有塌陷可能的股骨头部位进行预先的监测观察;④在特异性方面该项技术有着突出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进一步来说,导致采用CT技术对股骨头坏死疾病进行检测的准确度明显低于MRI技术的主要原因在于:MRI的成像技术的组织参数明显多于CT技术的成像参数[6]。
[1] 吴仁昌,慕义,倪宏彬,等.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CT和MRI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6(15):603-604.
[2] 路淮英,栾德广,姜书平,等.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和MRI表现和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17(11):1113-1114.
[3] 丁琴妹.X线、CT及MRI对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价值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784-785.
[4] 贾学军,周宙,郑玉巨,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0,11(12):103-104.
[5] 孙西林,贺利昌,何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MRI诊断[J].河北医学,2010,11(12):1074-1075.
[6] 覃峰,唐国睿,邓小强,等.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J].广西医学,2011,33(11):1458-1459.
R681;R445
B
1671-8194(2015)13-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