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红霞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武丰小学,430081)
“快乐目标·体验乐趣”体育教学结构的构建—寻求适合农民工子女发展需要的体育教学结构
邹红霞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武丰小学,430081)
教学有道:探讨教学规律 感受教学乐趣
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学生464名,其中90%以上来自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通过家访和学生交流,调查表明:(一)大部分务工人员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文化层次不高,经济状况较差;(二)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不熟悉城市环境,感觉上更孤独,安全感缺失;(三)学生在学校受到歧视和不平等对待,很容易产生敌对或自卑心理;(四)学生视野狭窄,与人交往单一,社交能力较差。由于居住的环境杂乱(家长都选择租金低廉的城中村改造的私房),不良的社会风气熏陶着他们,缺乏合作意识。但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在练习中爱运动、有毅力,充分显现出耐力、速度、柔韧等较好的运动素质。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针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情况,笔者决定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结构。
(一)“快乐目标·体验乐趣”体育教学结构的内容、目的
笔者在查阅了体育教学界较为成熟的体育教学结构文章,深受毛振明教授《体育教学论》的启示,进一步明确了体育学科中的结构就是有特色的体育教学过程的模子和样式,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不同路径。从而明确了实现目标的解决途径——创建适合农民工子女发展需要的“快乐目标·体验乐趣”体育教学结构。
(二)“快乐目标·体验乐趣”体育教学结构的教学步骤
课程目标: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得到锻炼,获得真正的快乐。
第一步:引导(动手制作小器材,在各种游戏中熟悉器材的性能);第二步:模仿(仿学各种技术动作);第三步:思考(提出仿学中遇到的问题,尝试解决);第四步:练习(通过独学、对学、群学,在各种练习中掌握技术和技能,体验运动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第五步:展评(积极展示,合理评价,加强沟通,相互欣赏);第六步:挑战(自选挑战目标,更深体验运动的竞技乐趣)。
(三)课例分析
“快乐目标·体验乐趣”结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以《踢毽》教材为例)。
1.研究对象:笔者所在学校4~6年级六个班级216名学生;鲁巷小学4~6年级中的六个班级246名学生;均能正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
2.教学步骤
(1)引导。首先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制作各种类型的毽子(鸡毛毽、绒线毽居多),然后将毽子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快乐热身阶段,让学生兴高采烈地“玩”、自主地“玩”。教师重在强调安全、引导和调节,不干预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游戏“万毽齐发”(由打雪仗演变)、“速战速决”(由丢沙包演变)以嬉戏娱乐为主,既能激发学生参运动的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素质,提高合作意识,培养尊重弱者关心弱者的爱心。
(2)模仿。教师先激励学生展示自己会踢的毽子花式,再简介踢毽的来由及技巧,并示范表演一些学生不知道的动作,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后,有层次地引导他们模仿。不断提示学生让毽子成为自己的好朋友。
(3)思考。笔者带领学生观看网上有关踢毽运动的资料,直观了解其意义,欣赏五花八门的踢毽动作,刺激学生的感官。在组织学生尝试体验后,引导讨论“参加踢毽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学习新动作时遇到困难怎么办?”等与情意目标相关的问题,再过渡到带着疑问,如“踢毽子的基本动作共有8种,即盘、蹦、拐、磕、抹、背(音‘杯’)、勾、踹各有什么特点”“你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这些动作?”等知识技能目标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与踢毽有关的问题。
笔者试着让学生自己决定某些内容,解决一些问题。并且告诉他们,有时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为重要,鼓励他们多问“为什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常识和经验,观察、分析问题,逐步解决问题,逐步感受到思考的乐趣。面对提出“为什么”的学生,笔者格外地赞赏,并且给予奖励。学生在充满思考的课堂里,逐步感受到思考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现,毕竟自己努力的成果得到了证实。随着这个环节的推入,在教师的肯定下,现在学生的学习欲望明显增强,思考能力明显提高,品尝到了自己努力的果实。
(4)练习。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如:自学性的个人赛以提高个人的体力、技巧、技能为主,比踢数、比花式;对学性的水平赛以提高集体作战能力为主,按个人的踢毽水平分组比赛;群学性的综合赛以增进团队意识,培养尊重弱者关心弱者的爱心为主,教师只用特别关注是弱质群体的学生的分组,按个人的踢毽实力强弱搭配分组比赛。
在群学性的综合赛中,弱质群体的学生往往会受部分学生的排挤,这些带有自卑和胆怯的学生,教师就要尽力帮助他们,用你的爱心关怀他们,同时耐心开导其他学生,不仅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还使他们加倍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同时在做练习之前,“来,拥抱一下!”是笔者在课前要求学生做的第一个练习,让学生在相互拥抱中问好。让学生在一个发展快速,服务意识欠缺的社会里,学会珍惜和同伴相处的缘分。“掌声送给你!”就是要教会学生爱别人,赏识别人。比如:在进行练习时,有个别学生比较胆怯,害怕做一些有难度的动作。笔者采用的教学手段是:提出要求(你觉得你可以完成什么动作,你就完成什么动作?);适时保护;鼓舞全班同学说“掌声送给他”。这种手段屡试不爽,很多学生都突破了自我的障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5)展评。学生在“知不知模仿练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以引导、鼓励为主,强调学生自我表现的评价,适当减少外界的评价;强调学生个人的努力成份,减少个人的能力成份。学生以自学、自练为主,学生先逐步学习几个简单的踢毽动作,通过学习、交流、帮助、评价,熟练掌握后,可“自选动作、附加动作、拔高动作”练习(双脚同时离地的跳跃动作和其他复杂动作),再尝试灵活运用简单动作组合成有套路踢毽动作。
展示动作的被动,来源于学生的胆怯,不自信。即使是教师在自主练习中发现动作质量高的学生,被教师点名展示,也容易出现动作变形,效果较差。笔者就试着让课堂充满“你真棒!”、“你已经掌握一个动作了,下一个等着你呢,加油!”、“你进步了,可别骄傲哦!你经得起考验!”等肯定的话语。当毫不吝啬地赞美自己的学生,而且是所有的学生时,笔者还试着引导,教会学生表现自己的主动和热情,充分表现自己的高兴,如“欢呼一下”、“跳起来”、“击一下掌”等等简单而欢快的举动,影响自己的情绪。逐渐地,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高兴,学会了欣赏自己和同伴,慢慢拥有了自信。
(6)挑战。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拓展练习—板毽,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及创新意识为主,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
在“挑战”环节中复杂性较强的技术动作,必须反复操练才能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为组合动作打基础。笔者的耐心讲解、课堂要求敌不过运动负荷的增强所带来的肢体疲劳,特别是腿部的酸痛,课堂中陆续出现言语上喊累,表情上厌倦的现象。1/3体能较强的学生能找到了体验参与的快乐,而2/3的学生因自身体质影响了此体验环节,“教师的引导激励”是笔者实施全过程采用最多的方法。笔者先从言语上调动积极性,有意识地询问他们:“你们是喜欢永远做1+1=?,还是喜欢混合计算题?”、“是愿意在山脚下看风景,还是愿意在山顶一览无余地看风景?”。从而引导他们感受只有在难度中才会体验到真正的快乐。同时设计多种闯关游戏,如3个组合动作为青苹果关;4个组合动作为红苹果关;5个组合动作为银苹果关;6个组合动作为金苹果关;7个组合动作为超级苹果关,激发他们的挑战意识。学生闯关练习的过程里,笔者喜欢说一些鼓励他们的话:“试一下,再试一下!”、“说不定下一个就是你!”“不用每次做的最好,尽力而为就行。”这样,教师的鼓励、自身的激励、同伴的帮助融为一体,逐步提高学生的耐挫力与心理调节能力。学生们都逐步表现出乐学、愿学,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虽然和农民工子女学生这一个特殊的群体相处十七年了,努力做到了关心每一位学生的需要,但是从未像近期这样通过如此深入的研究如何构建教学结构,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从深处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使其价值感觉醒,促进学生可持续地全面发展。
由于缺乏研究,对体育教学结构的概念缺乏很明确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对应某种教材或者某个年级段运用的教学结构时缺乏灵活性。值得庆幸的是笔者尝试摆脱经验和个体感觉的束缚,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探寻创建了适合农民工子女发展需要的“快乐目标·体验乐趣”初步体育教学结构雏形。虽然在整个结构中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笔者相信如果继续坚持通过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再将日常工作——体育教学设计细化,改造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掌握一种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完整的教法和学法体系将会实现。
湖北邹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