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刀江萍
地州台民族语言广播要做好“少、边” 文章
文/刀江萍
众所周知,在当今媒体激烈竞争中,在为赢得市场、在各种“抢滩”战役中,电台与报纸、电视、网络等几大媒体相比较中,越发显现出了弱势地位,而电台节目中,民族语节目与汉语节目相比较又处于弱势。云南省的德宏、红河、西双版纳、文山等多个地州级电台都开设了一至三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听众对民语广播节目的形式、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语广播如何面对重重困难,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开拓创新,从低迷徘徊中崛起,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担当好历史赋予的重任,这是从事民语广播事业的有志之士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牢“少、边”这一杠杆,做足、做好“少、边”这一篇文章。少:即少数民族;边:即边疆地区。
西双版纳、德宏、红河、文山等地州台是我省边疆民族地区开播最早的地级台,三十多年来,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民族语广播从业人员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各台民族语广播得到较大的发展,在为各自边疆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回顾这几个地州级大台、老台的民族语广播的风雨历程,其中有过欣慰,也有过低迷;有过辉煌,也有过彷徨。就拿西双版纳广播电台来说,该台的傣语、哈尼语广播开播30多年来,制作、播出了大量的民族听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广播节目,尤其是傣语文艺节目,受到了广大傣族听众的喜爱,境外的缅甸达西力、小勐拉等地的傣族听众经常来函来电点播节目。从城镇到边远山乡,到处都有收听西双版纳台民族语广播节目的人群。但纵观西双版纳人民广播电台民族语广播发展史,冷静分析,不难发现西双版纳民族语广播发展滞后,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主观方面的因素是对办好边疆民族地区民族语广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有的领导重电视,轻广播,尤其轻视民族语广播,对民族语广播关心少,支持少。而我们一些民族语广播工作者,没有认清自己肩负使命,妄自菲薄,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工作上敷衍了事,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缺乏主人翁的荣誉感和责任心,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客观方面的因素:(一)是经费长期投入不足;(二)是从业人员素质相对偏低,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少,知识老化严重;(三)是两个语种挤一个收听频率,不便听众收听,影响了收听率。这些问题是我省许多民族地州台的共性。
在新形势下如何办好民族语广播?笔者认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三贴近”原则,从边疆或各自实际出发,围绕让更多的群众能听到、听好民族语广播这一目标,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办好民族语广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西双版纳、德宏、红河、文山等均是我省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等接壤,很多世居民族中是跨境而居的,从古至今,串亲访友、通婚互市来往频繁。为了弥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覆盖的不足,搞好对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抵御境外腐朽思想文化渗透和空中电波的侵扰,近年来,国家、省、各地州、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力于广播事业的发展。三十多年来各地州民族语广播在宣传、服务听众,教育鼓舞边疆各族人民投身祖国边疆四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边疆民族思想文化阵地,抵御腐朽思想文化渗透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语广播在边疆民族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了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遗憾的是,由于覆盖率低和节目形式单一、节目质量普遍不高等原因长期得不到解决,挫伤了民族听众收听积极性,使民族语广播听众锐减,民族语广播发展步履蹒跚。而此时,我们周边国家的民族语广播却在加速发展,由于声音效果好、节目内容丰富,我们原来的不少忠实听众转向收听境外广播。
近几年来,按照中央“把敌人的声音压下去,把党和政府的声音送进千家万户”的指示精神,我国政府精心组织实施了“西新”工程,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语广播给予高度重视,并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我们一定抓住机遇,想方设法尽快扭转民族语广播长期低迷徘徊的被动局面。
同时只有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和办好、办活节目才能吸引听众,节目质量是广播的生命线,节目质量的好坏关系着广播的生死存亡。
(二)发挥自身优势,办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语节目。目前,很多地州台民语广播开设了新闻、社教、文艺等节目,其中,新闻节目主要是译播汉语节目通稿。这种办节目的方式,资源共享,相得益彰。当然也有弊端,就是共性的东西多,个性的东西少。近年来,很多地方台民语节目,努力增加自采自编稿件的分量,特别是增加“带响”节目。这一做法值得称道,应当进一步发扬光大。
民族文艺节目是各地州台民族语广播节目中最具特色最容易出彩的节目。经办这类节目要根据不同的民族服务对象突出本民族文艺特色,满足民族听众文艺欣赏、文艺娱乐的需求;但要注意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结合,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的关系;要注意吸收消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努力制作、播出小品、相声、广播剧等听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把民族语文艺节目办得生动活泼,五彩缤纷。在节目创新中,不能贪大求全,一定要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做足、做好“民族”和“边疆”这一主题文章。西双版纳台傣语专题节目《好曼勐傣》,每期20分钟的节目,编辑、记者都深入傣族村寨采访基层干部和群众,真正做到了“三贴近”,把傣族群众的呼声及时地宣传,节目大量采用音响报道,不仅形式新颖,内容更加丰富和吸引听众,受到了广大傣族听众的喜爱。
(三)努力创新条件,合理定位开办直播节目。直播集广播的许多优点于一身,听众可以参与,实现双向交流,深受听众喜爱。民族语广播也要走直播之路。目前,我省许多地州台民族语广播实现直播的硬件条件基本成熟,可以尝试直播节目。在西双版纳盛太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提供赞助下,2010年3月1日,西双版纳人民广播电台傣语文艺直播节目《多歌水》得以正式开播。傣语文艺直播节目《多歌水》创办的宗旨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相关条例,以正确舆论为导向,为广大本土傣族歌手、艺人提供展现才华的平台和舞台。节目时间为一个小时,每星期一、三、五晚8:00到9:00直播。听众可以通过直播热线点歌或与主持人、嘉宾交谈、交流,实现“三体互动”。因为节目的定位是年轻听众,所以每期安排的歌曲均是傣族现代流行歌曲,邀请的嘉宾均是当地有名的本土傣族歌手或民间艺人,谈论的话题都是时下傣族青年感兴趣的“非常酷”“非常流行”的话题,话题要求做到不违规、违法和违反道德规范。节目开播以来,受到了听众的极大喜爱,远在缅甸小勐拉的听众都来电、来函点歌或参与节目互动,2010年4月13号至18号是当地的傣族传统节日——“泼水节”,西双版纳傣语新闻节目分别在13号和15号中午1:00至2:00开设了一个小时的傣语新闻直播节目,全程跟踪报道节日情况,反响特别强烈,从而开了该台民语新闻节目实现直播的历史先河。
在取得良好的经验基础上,仅相隔将近一年时间,西双版纳人民广播电台又于2011年2月15日正式开播了哈尼语文艺直播节目《滇航唱》,该节目每周二、四、六晚8:00至9:00直播;节目开播一年以来深受广大哈尼族群众的喜爱,每期节目平均接听听众热线50多个,目前已有乙查、飘张等多名哈尼族著名歌手走进了直播间与听众交流,更值得一提的是,节目同样也受到了周边国家如:缅甸的勐拉、勐勇、景康、纳板;老挝的勐醒等地区的哈尼族听众的关注和喜爱,每期节目均有大量来自这些地区的听众来电、来函点歌或参与互动,也成为了对外宣传和扩大哈尼族文化、艺术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傣语文艺节目《多歌水》、哈尼语文艺节目《滇航唱》,比翼双飞、形成互补、相得益彰,同时,每逢“泼水节”“艺术节”等重大节日期间,进行为时一小时的新闻直播,反响特别强烈,受到了西双版纳州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为了宣传和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在开播一周年的日子,两个栏目先后分别到勐海县勐混镇、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景洪市普文镇等地与当地乡镇府共同举办了4场“与听众见面”文艺联欢会,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节目知名度的提高,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很多地州台民族语言节目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所以只有做足、做好“少、边”文章,才能体现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只有把民族语广播办出了特色,才能有广泛的听众群,有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才能最终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始终坚信:民族的就是优秀的;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相信在广大广播人的共同努力下,民语广播事业一定迎来自己的春天。
(作者单位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