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良知:德国对于7?20事件的认识与反思

2015-10-23 03:50夏小博
祖国 2015年19期
关键词:纳粹德国人参与者

夏小博

东德地区在50年代初期使用的是苏联教科书,其内容被要求必须符合国家意识形态,即马克思列宁主义。要求“任何与德国抵抗运动有关的内容必须带有工人阶级运动属性” ,由于7·20事件参与者被东德官方定义为“反动的小资产阶级和贵族”,故在教科书不能提及。直到1984年,东德九年级的教科书中才出现了描述7·20事件的内容:“以施陶芬贝格上校和贝克为代表的军官和以戈德勒为首的资产阶级官僚,希望所有战线都能实现和平,与苏联建立友好睦邻关系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们寻求与德国共产党领导的反法西斯抵抗运动进行合作。但由于7·20事件同谋者中多数为反动派,这群人的设想未能得到实现”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虽然教科书对于7·20事件正式提及,但是其中与苏联建立友好睦邻关系和寻求与德共合作这些叙述严重失实,并且将7·20事件参与者们定义为“反动派”等内容仍然带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批判态度。这些对于青少年而言几乎不具有历史知识的普及作用,甚至还存在着误导性信息。这样的教科内容根本上来讲,是在国家合法化利益驱使下对抵抗运动在政治历史方面的利用。

与官方较为一致的批判态度相比,德国民间在战后初期对7·20事件的态度就略显复杂。大部分德国民众对7·20事件存在着偏见,他们更倾向于过去纳粹宣传中的政治评价,不愿意再用新的观点去考虑,这之间存在着“裂痕” ,这种态度在当时的德国民间广泛存在。战后的德国基本上是一片废墟,民众生活异常艰苦,这使得很多德国人再次体会到同1918年一战战败后相似的境况,加之纳粹的宣传,“背后一刀”的理论又被运用在了7·20事件参与者们的身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部分纳粹余孽所宣扬的密谋者的悲观失望的态度和背叛行为导致了希特勒的失败,并让德国人民再次陷入深渊,他们称7·20事件的制造者企图在后方谋杀最高领导人的行径背叛了誓言背叛了民族 ,这些叛国者早晚有一天会被押上德国的审判台”。另外,在经历过纳粹统治的德国中还存在着对于纳粹时代的怀念之情,希特勒前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使他们对于纳粹政权产生了好感,他们表示在那个时期曾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同时还享有国家给予的特权,这些使他们萌生了从未有过的心理满足。一些顽固分子甚至认为7·20事件是“纳粹政权内部反对希特勒的秘密战争,他们以不正当的手段与元首斗争” 。7·20事件牺牲者的儿子阿列克斯曾回忆说:邻居们都因父亲是7·20事件的参与者而疏远他和母亲,不仅如此,法院还判决她的母亲为“叛徒寡妇” ,并且不能像其他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女人一样可以获得养老金。

同时德国社会长期以来固有的观念,也使得很多德国人对7·20事件参与者们持批判态度。忠于职守是德国人一直尊崇的美德,也是他们对于道德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在军队中绝对服从上级命令也是一个必须要遵守的传统 ,这就使很多德国人难以接受刺杀国家领导的行为,将此视作破坏德国优秀传统的行径。另外,作为一个广泛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德国人对宗教中所提及的一些禁忌也非常重视,这点可以从一些涉及7·20事件内容的战后回忆录中看到。与施陶芬贝格上校同在7·20事件中殉难的副官的未婚妻在回忆录中曾提及“维尔纳(维尔纳·冯·海夫腾中尉,施陶芬贝格上校的副官)一开始是有担心的,不是因为他不勇敢,而是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他不能进行暗杀行动” 。这些因素时至今日仍在影响着德国人对此事的看法和评价。

然而也曾有一部分德国人表示出了对7·20事件死难者的同情,1945年和1946年时曾出现过由当年的抵抗运动参与者推动举办的“缅怀7·20事件”等反抗纳粹运动牺牲者的民间礼拜与纪念活动 。但这些活动却因受到当时时代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在1946年秋天以后开始渐渐衰落。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纪念活动多是单纯地表达对于因抵抗运动丧生者的哀悼,并未对抵抗运动的精神和参与者们的牺牲有着深入认识与解读。

当然并非所有的德国民众对7·20事件都停留于同情层面,从战后一件很有意思的“造假”事件中可以看出,当时还是存在着试图去以积极角度解读事件的尝试。1946年德国报纸曾刊登出一份丘吉尔在下议院关于7·20抵抗运动的讲话:“德国国内的反对力量因使人不安的政治局势和不断的牺牲而逐渐衰弱。这些人没有来自国内外的帮助,他们只是依靠自己良知的不平而在奋斗着。他们活着的时候无法被我们看见,因为他们的行为要秘密地进行。但是因反抗而牺牲使他们能够被世人所知。死者并不能为德国辩护。但是他们的死亡和牺牲是构建新德国的基础。我们希望会有这样的一个时候,这英雄的章节能在德国历史中获得应有的尊重”。这篇报道一出,便在德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因为这种在现在看来已经定论的观点在当时却是罕见的,人们纷纷表示怀疑,有好事者更亲自给丘吉尔写信询问他是否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因为之前丘吉尔曾公开评论7·20事件是纳粹德国灭亡前的内部斗争,这与他现在的褒扬言论有着天壤之别。然而丘吉尔的回信中态度却暧昧不明,没有明确证实或直接否定,只是托词说目前无法找到讲话记录。故上述的讲话被认为是一些德国媒体的杜撰,但不能否认的是其中传达了部分德国人对于7·20事件以及参与者的正面态度,是一种对当时世界舆论对于德国人集体过错的抗辩,试图将德国民众从与纳粹分子负有同等罪行的沉重精神负担中解脱出来的一次尝试。

一份在1951年对于德国民众如何看待7·20事件的调查结果很好地体现战后早期德国社会对此的复杂态度:三分之一持认可态度,其余则是对此表示不屑和批判。这反映出了当时德国社会对于此事普遍的否定态度,虽然有认可存在,但是整体上来讲德国社会对事件及其参与者的行为还是无法接受。

对于事件的评价在很长时间内德国社会都未达成一致,广泛存在的负面态度远多于正面肯定,事件不仅在当时历史学研究中被“边缘化”,在官方和民间都是“被遗忘”的。

直到1955年,为应对苏联的威胁,西德建立了武装力量——联邦国防军(Bundeswehr)。在新军建设具体进行的工作中,决策者试图将新建立的军队与之前纳粹德国军队区别开来,为此需要寻求与纳粹时代军队所不同的军事传统。

处于现实的政治需求,政府机构在内部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其中7·20事件应被赋予何种意义以及是否能作为新军队的传统是讨论中关键的议题。相关讨论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但都没能得出明确一致的结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新成立的国防军中需要使用大量曾在纳粹国防军中效力过的人,这就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这些曾加入过纳粹军队的人将在何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去参与领导新军队的建设。

(未完待续)endprint

猜你喜欢
纳粹德国人参与者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德国人的德式阅读
德国人的“方便”让人惬意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捶醒穿日军制服、行纳粹礼的无知
《白丝带》:纳粹是怎样炼成的?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德国人为什么1年能休假178天?
纳粹“海报男孩”晒与希特勒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