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新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烟台,264003)
烟台从1984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总量从2000年的879.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 613.87亿元,自2004年以来一直稳居山东省第二位;年均增速15.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38%,经济发展成就明显。但与此同时,民生问题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技进步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支撑力量,已经成为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重点和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领域,大家对科技进步往往只关注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而对科技进步与民生改善之间的互动关系则关注不足[1]。实践证明,科技进步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力量;同时,民生问题解决好了,也能对科技进步产生牵引拉动作用,为科技进步提供持久动力。
1.科技进步指标的选取
当今社会,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对于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指标,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也有不同的方法。本研究课题本着科学性、适应性、目的性和可获取性的原则,选择使用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科技进步水平,揭示科技进步与民生改善的互动关系(见表1)。
2.民生改善指标的选取
根据中央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建设目标[2],反映民生改善应该用一个多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来体现。因此,课题组设计了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来反映民生改善情况,具体衡量指标是民生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对于各指标的权重,课题组考虑民生改善指标之间重要程度的均衡性以及众多专家的意见倾向,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均等化赋值。即5个一级指标均赋权重20%,各个二级指标同样进行均等化赋值,如表2所示。
考虑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并不统一,课题组对烟台市科技进步水平指标和民生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各统计指标进行了隶属度处理。对于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对于正向指标,其标准化处理公式:
对于逆向指标,其标准化处理公式:
结合处理结果和确定的各项指标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得出各年份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和民生发展水平指数,如表3、表4、表5所示。
表1 烟台市科技进步水平
表2 烟台市民生发展水平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权重
图1、图2分别是以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民生发展水平指数为自变量做出的散点图。图中趋势线和数据表明,两者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且一次函数模型完全成立。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对民生发展水平指数的拉动系数为0.725 6,即科技进步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民生发展水平大约提高0.725 6个百分点,可见科技进步对民生改善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不断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民生的改善对科技进步也有较强的拉动、牵引作用,拉动系数为1.321 2,即民生发展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科技进步水平大约提高1.321 2个百分点。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技进步与民生改善是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科技进步能够较大幅度地促进民生的改善,而民生的改善又能够进一步牵引拉动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
表3 烟台市民生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原始数据统计表
表4 烟台市科技进步水平指标统计数据隶属度处理结果及科技进步水平指数
在烟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的奋斗目标,广大人民群众对民生改善的需求更加迫切,对科技惠民计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市科技发展向民生领域倾斜的趋势日益明显、力度日趋加大。但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通常,一个地区的科技活动投入情况可以从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来反映。
1.烟台市科技活动人力投入
科技活动人力投入可以用从事R&D人员数量反映,但由于从事R&D的人员既有全时人员又有非全时人员,因此,需要把非全时人员数量折合成全时人员数量,即用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来反映科技活动人力投入情况。R&D人员主要包括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方面的研发人员。
表6数据表明,总体而言,烟台市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但从不同人员构成来看,试验发展人员所占比重最高,应用研究人员次之,基础研究人员所占比重最低,且近3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员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同时,表7数据表明,烟台市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员所占比重,不仅低于济南、青岛等经济实力相当的城市,甚至远远低于山东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这表明烟台市研发活动偏重于试验发展活动,短期行为倾向明显,后发优势不足,研发人员队伍质量不高。
图1 烟台市科技进步对民生改善促进作用
图2 烟台市民生改善对科技进步牵引作用
2.烟台市科技活动资金投入
科技活动资金投入可以从资金投入强度、投入结构和投入来源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全面反映资金投入状况。
资金投入强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的判断标准是,如果一个地区的资金投入强度小于l%,则说明该地区的研发活动仍处于初级阶段;在1% ~2%之间,则说明该地区的研发活动处于中级阶段;大于2%,则说明这个地区创新能力比较强。图3、图4数据表明,烟台市R&D经费投入无论是从总量还是占GDP的比重,即投入强度来看,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资金投入强度达到2.77%,不仅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高于济南、青岛两大城市。这说明烟台市已充分认识到科技投入对经济和民生的促进作用,并且具备了较强的创新基础。
表5 烟台市民生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统计数据隶属度处理结果及民生发展水平指数
表6 烟台市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
表7 2012年不同地区R&D人员比重比较
图3 烟台市R&D经费支出及比重
图4 2012年各地区资金投入强度比较
从资金投入结构看,图5、图6数据表明,烟台市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投入最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基础研究并没有随着R&D经费支出的增加而增加,所占比例反而呈下降趋势。同比还可以看出,烟台市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比不仅低于济南、青岛两市,甚至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且差距巨大。由此反映出烟台市科学研究和原始创新的资金投入偏低,科研基础较弱,原创科技发展不足,资金投入更多地偏重于试验发展研究,追求的是短期效益。
图5 烟台市R&D经费支出结构
从资金投入来源看,表8、图7数据表明,烟台市政府投入资金总量和占比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横向对比来看,政府投入占比仍然偏低,不但低于济南、青岛两市,也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且差距巨大,这与前述我市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比低的表现也是相吻合的。由此反应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科技投入少;二是产学研结合松散;三是我市名校、名师、名专家少。
图6 2012年各地区基础研究支出占比比较
表8 烟台市R&D经费支出资金来源
科技活动产出是指通过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形式的结果,这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进步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体现。科技活动产出主要可以从科技成果情况、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高新技术成果发展情况三个方面分析。
1.烟台市科技成果情况
表9数据表明,烟台市近几年重要科技成果的数量波动起伏较大,具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数量较少,尚不能适应民生发展的需要,这与前述烟台市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省级科技成果奖励数量与2009年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数量有所减少;从获得科技成果奖励的结构来看,2012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技术发明奖1项,获奖的层次和水平得以提升,同时也说明烟台市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发展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与济南、青岛相比,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的数量也是最多的;另外,2012年烟台市还荣获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表明烟台市科技合作的领域也得以拓宽。
2.烟台市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
实证统计分析表明,专利包含了世界科技技术信息的90%~95%,专利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科技发展状况。我国专利法中规定,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与其他专利相比,发明专利的含金量明显高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也更能体现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2012年烟台市共完成专利申请9 571件,其中,发明专利3 640,占专利申请量的38.03%;完成专利授权5 801件,其中,发明专利658件,占专利授权量的11.34%,百万人发明专利申请专利授权量6.79件。纵向对比,烟台市专利申请和授权提高较快,质量较高。但横向比较,如表10所示,烟台市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都低于济南、青岛两大城市,且差距较大,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我市的技术创新能力、科技进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见表10)。
图7 2012年各地区政府和企业资金投入占比比较
3.高新技术发展情况
高新技术发展情况是指在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的基础上,逐步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鉴于数据的可取得性,课题组主要选取了高新技术企业户数、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其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三个指标。表11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烟台市高新技术成果发展良好,总体上呈逐年向好的趋势,产值和比重目前均居全省第二位,高出全省近十个百分点,可以说,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烟台市科技产出效益明显,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程度较高,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路子。
表9 烟台市近几年科技成果情况
表10 2012年发明专利的地区比较 件
民生问题是关系烟台市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市委、市政府最关心的问题。以科技进步促进民生改善是实施科技惠民、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联系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也是烟台市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
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和正在证明,解决民生方面存在的诸如气候变暖、大旱大涝、环境保护、医疗保健、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等这些问题,仅靠拼人力、物力、财力是很难见效的,而科技成果的产生与应用,却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它能使瓶颈得以突破、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得到大幅提升[3]。所以,发展科技不是目的,造福于人类才是宗旨,科技进步必须以民生为导向和根本出发点。首先,科技进步应该体现出科技服务民生、保障改善民生的主题。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研活动率先服务于民生改善的价值理念,推动我市民生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将科技资源集中向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领域倾斜,率先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创建更多直接服务于民生的科技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在民生改善中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第四,进一步加快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着力培育和发展民生科技相关产业,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对民生改善的作用。
表11 烟台高新技术发展情况
科技进步与成果的转化应用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科技进步的目的是为了转化应用,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成果的转化应用又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的进步。所以,科技进步必须重视成果的转化应用,重视对民生改善产生的实际效应。首先,转变合作方式,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平台,开展跨县市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各种合作服务,形成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其次,转变项目来源,实行面向民生、收集难题、开发研制、推广转化的科研项目运行机制,把科技项目的研发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高效对接,提高成果转化率。第三,转变政府定位,涉及民生的科技进步,如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具有准公益的性质,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快速、更经济、更充分地享受到科技成果的效应,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给予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扶持。第四,积极开展民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产业化示范,加快培育和发展民生科技产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以民生改善为目的的科技进步具有一定的准公益性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存,其资金投入的动力往往不足。为此,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科技经费稳定增长和有效投入机制。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确保财政用于科技,尤其是民生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公共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其次,多渠道、多途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尤其是企业资金进入民生领域,引导企业逐步成为民生科技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第三,服务于民生的科技创新也会面临很大的风险,为此,应通过开展科技保险、建立信用担保体系、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对参与科技保险的创新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第四,借助资本市场的强大平台,积极推动科技类,尤其是直接服务于民生的科技类企业上市,并对提供保荐服务的中介机构和券商给予一定的补贴。
人力资源是科技进步、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烟台市实现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石。因此,必须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吸引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向民生科技领域集聚[4]。首先,要把吸引、挖掘、培养、凝聚各类科技人才作为烟台市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其次,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构建具有宽容心和包容性的创新文化,形成全社会重视和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第三,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全面落实各级、各项科技人才政策,努力造就一支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善于解决经济社会重大科技难题的科研团队。
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民生改善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包括自主创新、技术引进、模仿等等,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民生改善的根本动力和必由之路,自主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根基,科技进步是自主创新的结果[5]。首先,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增强创新意识,不敢开拓进取,形成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其次,引导和支持各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6]。第三,加快建设各种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鼓励并支持政府、企业建立民生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加强各类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机构在民生领域的布局。第四,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保护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成果,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执法环境。
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是保证科技进步发挥正确导向,实现科技惠民的重要保证。民生问题事关烟台市600多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民生科技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要能科学评价民生改善状况,做到科学、系统、全面、完整,涵盖民生需求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要做到简明易行、数据易于获取,保证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既要在理论上有依据,又要在实践中有可操作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第三,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要彻底摒弃用发表论文、申报课题以及获奖的数量作为评判依据的做法[7],而要着重于其应用性和实用性,强化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在科技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比重,把对科技进步进行评价的指挥棒逐步转向满足民生需求、实现科技惠民的方向。
[1]董晔,安尼瓦尔·阿木提,付金存.科技进步与民生发展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新疆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9):46-49.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01).
[3]刘国昌.胡锦涛为何强调科技要与民生紧密结合[EB/OL].http://news.163.com/10/0618/16/69FND5RL000146BD.html,2010 -06 -18.
[4]鲁敏.我国民生科技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5]陈俊杰,崔永华.基于自主创新的我国民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14-18.
[6]万钢.科技进步要惠及民生[J].中国科技产业,2007,(10):44.
[7]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EB/OL].http://www.most.gov.cn/tztg/201107/t20110721-88451.htm,2011 -07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