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娜
【内容摘要】古典诗歌,横亘古今,传承民族灵魂。鉴赏分析古典诗歌是高考考纲要求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然而在中国古典诗歌面前,很多同学产生畏难、抵拒的心理,致使古典诗歌的鉴赏教学困难重重,这些现象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之路该如何前行?
【关键词】激发兴趣 反复朗读 意境
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能够阅读、鉴赏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已然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实却是,学生对诗歌鉴赏往往产生畏难、抵拒的情绪,在考试中学生失分最多。再加上应试的观念根深蒂固,致使有的学生认识上会产生偏差,缺乏诗歌学习的热情。而苏教版新教材所选诗歌四十多首,古今中外,各种风格,大大增加了诗歌教学容量,既为培养学生诗歌兴趣与鉴赏能力提供了契机,又为集中学习鉴赏诗歌对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产生较强的冲击力。
那么,该如何破解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困惑,切实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与诗歌亲密接触,激发学习兴趣
1.选择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诗歌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在最初选择《诗经》中的《蒹葭》作为诗歌教学的第一课,以此来引起学生学诗的兴趣。在他们的心目中,《诗经》所反映的时代那么久远,根本无法理解。实际上,《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也有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内容应该是好理解的,而且《蒹葭》是一首美丽的情歌:想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作为一首爱情诗能够引起学生关注,证明同学们正在改变以往对诗歌的看法。
2.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生平经历
利用学生对诗人生平经历的好奇心理,通过适度融入相关资源,引起学生兴趣。例如,在学习李清照《声声慢》之前,一说起学李清照的诗词,同学们似乎很有劲,但叫一位同学具体说说看,又说不出一二,此时,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较详细的介绍了她的一生经历,创作情况,以及有关对李清照研究的评价,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学习《声声慢》一词时热情就更加高涨了。
3.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营造良好的读诗氛围
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适当开展朗诵比赛能调动起学生们学诗的兴趣。小组对抗、男女对抗、最佳朗诵手、随机抽取朗诵等形式,积极鼓励,营造一种良好的读诗学诗的氛围,渐渐濡染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反复朗诵,走进诗境
除了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我还要求学生反复吟诵诗歌。用心去读,才能走进诗境。
1.教师范读
闻一多先生提出诗歌应具有 “音乐美”,所以读诗比读一般的文章要求更高,教师的正确范读能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使学生感受到读诗带来的美感,就能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2.指导学生诵读
(1)指导学生大声朗读,熟读成诵。放声朗读,讲究节奏与感情的完美统一:轻松明快则流露喜悦之情,急促有力则流露昂扬之情,低沉缓慢则流露悲凉之情……再通过对作者在身、心两方面的模仿,文章词句甚至意绪从口中心中自然流出,加深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进入诗境。我们在诵读时一方面体会诗歌的脉络、语言的魅力,一方面还要揣摩诗人的心迹,领会其思想情感,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中去。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诵读指导,我们不妨学生领会作者从回忆到现实,从痛苦到振奋的情感书写历程,反复体会几处“——祖国啊!”感情抒发的不同深度,读出节奏、层次,读出气势。
3.指导品味感悟
品味感悟是抵达诗歌意境、享受诗歌之美的必然途径,借助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能够帮助学生领悟诗歌懿旨。柯勒律治说:“想象是写诗才能与鉴赏诗歌才能这二者的根源。”
例如李清照词《如梦令》,学生初读这首词的时候会产生这样一些疑问:词人为什么那样嗜酒,竟至一夜残酒还未消尽?醒来之后,为什么不自己去园里看看,却要问“卷帘人”?没有去看海棠,为什么要否定别人的回答……
这些都需要学生联系词的背景并通过想象联想来补充。喝酒,是因为伤春。而“试问”一词则是应答之词,引出词人自己对于海棠花的想象来,自言自语的情态跃然纸上,好一副悼红惜春的依依情态。如果,我们再引导学生结合先前对词人的了解,那么这种感悟其心境之悲凉的体认就会愈加深切了。
三、反复诵读,揣摩意象、意境
诗歌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借助独有的“意象”是诗人最为常见的创作手法。解读诗歌的意象便成为为鉴赏的突破口。读柳永的《雨霖铃》,学生如果肤浅地认为词人只是简单地罗列“杨柳岸晓风残月”,那就绝不能领悟词人蕴含其中的离愁别绪。通过点拨,学生就会明白,“杨柳”在古作品中有依依难舍、留恋不已之寓;“晓风”、“残月”这两个意象则营造了伤感氛围,这样一种凄清、伤感的艺术氛围就被渲染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