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体系与概念模型研究

2015-10-22 12:57陈鹏等
商业经济 2015年8期
关键词:概念模型

陈鹏等

[摘 要] 城市自然灾害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较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灾害之一,给城市居民生命安全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重大损失。依据自然灾害应急理论,阐述了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概念及内容,并构建了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概念框架、指标体系,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建立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模型及评价技术流程,为城市自然灾害应急评估定量评价研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体系;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9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自然灾害已经是当今社会中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应建立和健全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最大限度的较少自然灾害对城市中的居民、基础设施等的影响。我国针对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最早在1949年11月负责救灾的内务部召开了关于16省区特大洪涝灾害救灾汇报会,提出了“不许饿死人”的口号以及“节约救灾、生产自救、群众户主、以工代赈”的救灾方针。1950年2月,成立了以包括内务部、财政部12个有关部委的中央救灾委员会。之后在1950-1966年中央用于救灾费用为55.08亿元,可见国家对于灾害的应急救助越来越加重视。1978年以后我国确定了新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更为有效的发挥相关部门在灾害救助中的作用,同时,还形成了灾害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但我国目前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体系并不完善,因此,本研究提出了我国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体系概念框架、评价方法与评估模型。

二、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体系概念框架

(一)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含义

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能够清楚的了解某个城市或区域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情况,对城市应急管理建设起到关键作用。而评估的关键是其评估体系的构建,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是一种用于决策、控制与规划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活动管理的重要手段[1]。主要包括了灾害对社会的影响、救助措施、灾害救助需求、救助资源的可获得性与灾后恢复及发展的可能性[2]。其核心是灾民救助需求与救助资源获得,这也是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体系的核心内容。目前,联合国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过程分为三个基本阶段:预警阶段、应急阶段、恢复阶段与重建阶段[3]。因此,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可以从快速评估与灾害详细评估两个大方面入手进行评估。其中,自然灾害应急快速评估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活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而灾后详细评估主要为自然灾害恢复与重建提供决策支持。

(二)概念框架

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总结,针对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内容提出了概念框架,其中包括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灾害应急快速评估与灾后详细评估;二级指标包括灾情评估、应急救助需求评估、社会影响评估、经济影响评估及环境影响评估5个评估指标。3级指标的选取根据应急救助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筛选,最终确定图1的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概念该框架。

三、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方法与技术流程

(一)评价方法

1.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的思路主要是利用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的经验,对每个因子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并赋值,得到判断矩阵,经过计算得到评价指标中每一个因子的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对指标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可以连续进行并能随时进行改进,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计算方法[4-5]。

2.加权综合评价法

加权综合评分法是假设由于指标i量化值得不同,而使每个指标i对于特定因子j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别[6-7],公式为:

式中:CVj是评价因子的总值,QVij是对于因子j的指标i(QVij),WCi是指标i的重值(0≤WCi≤1),通过AHP方法计算得出,m是评价指标个数。

(二)技术流程

依据上述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体系含义及实际情况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了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基本过程。其过程分为六个阶段:(1)数据采集;(2)数据整理与处理;(3)自然灾害数据库建立;(4)指标体系筛选;(5)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6)结果显示。

四、城市自然灾害应急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

(一)评价体系构建

依据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内容,综合筛选了一级指标包括灾害应急快速评估与灾后评估两个;二级指标包括灾情评估、应急救助需求评估、社会影响评估、经济影响评估及环境影响评估5个方面;三级指标则共选取了22个指标(上表)。其中指标权重可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计算,而指标体系中有的指标不能直接量化,在具体研究中可以采取专家打分法对其进行打分赋值。

(二)评价指标量化

由于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单位不同,给实际计算带来不便,因此对每一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Xij= (2)

式中:xij为第i个对象的第j项指标值,xij为无量纲化处理后的第i个对象的第j项指标值。xmin和xmax分别为指标的最小与最大值。据(2)式处理后的每个指标值域范围为[0,1]。

对于指标体系中无法直接量化的指标,可以采取赋值法对该指标进行赋值。

(三)评价模型构建

城市灾害应急救助评估可以通过22个三级指标的权重和打分实现,评估过程中,把每个指标分别赋予一定的值Ci,其中Ci的总分为100分,评价时根据具体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给予赋予一定分值,并确定相应的评价值,把各个指标赋值结果与相应的权重(Wi)相乘,既可求出城市的灾害应急救助的评估结果(R)。具体公式为:

其中,R为城市灾害应急救助的评价值;Ci为各评价指标的定量打分值;Wi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

五、结论

本研究依据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理论,分析了城市应急救助评估所需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的基本概念框架,构建了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由于城市中自然灾害频发,需完善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并对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进行评估,以明确处于何等状态,对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规划提供依据。

[参 考 文 献]

[1]廖永丰,聂承静,胡俊锋,等.灾害救助评估理论方法研究与展望[J].灾害学,2011,26(3):126-131

[2]郭剑平,邵国栋.完善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对策探究[J].科技管理,2009(9):85-87

[3]Stephenson R.disaster Assessment(and edition)[C]//UNDP.Disaster 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me,New York,1994

[4]曾运清,等.层次分析法(AHP)在民船动员征用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7(3):195-199

[5]舒卫萍,崔远来.层次分析法在灌区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6):109-111

[6]史培军,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3):1-9

[7]Zhang Jiquan,Okada Norio,Tatano Hirokazu, Hayakawa Seij.i Damage evalu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of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themaize-growingregion of Songliao Plain, China:case study of Lishu Area of Jilin Province[J].Natural Hazards,31(1):209-232

[责任编辑:王凤娟]

猜你喜欢
概念模型
新课程理念下概念模型教学策略的对比分析
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模型设计研究
回归本体价值的经济型微课模型构建与应用
浅谈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策略
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间的内在机理分析
某高校团委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研究
教育质量:三类概念模型的探析与启示
当代中国节约问题的概念模型构建研究
中文编目规则FRBR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