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融合: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双重动力

2015-10-22 03:17王育菁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工业化融合信息化

王育菁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一、引 言

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引发的信息革命至今已有68年的历史。因此而启动的信息化进程,也已从数字化逐步发展至网络化、智能化。早在2000年发表的全球信息社会宪章中就曾预言:信息化是21世纪重塑社会的最有力工具,十几年来社会的飞速发展让这一预言得到了验证。在当今及可预见的未来几十年中,信息化在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仍无可撼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1]。在这样的时代特征下,加大促进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利用高新技术和创新力发展经济,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促进我国产业现代化进程,对全面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信息化建设遵循“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自1995年以来,信息化建设向多行业全面快速推进,特别是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信息化进入了全方位、深层次、高效益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走向宽带化、融合化、泛在化

信息化大力促进了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业等的快速发展。2002年,我国电信业实现了一个大的跨越,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大网。2011年,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94.9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73.6部/百人。到2015年一季度,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2.9亿户,普及率达到94.6部/百人;通讯网络方面,截至2013年末,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745.1万公里,年增长17.9%。截至2013年末,使用4M及以上高速率宽带接入用户占国内互联网接入用户数的78.8%,年增长14.3%。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12年,固定与移动融合业务用户新增2143万户,达到9404万户,同比增长29.6%;IPTV用户新增826万户,达到2174万户,同比增长61.2%;互联网视频用户达到3.7亿户,手机电视用户接近5000万①本文数据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互联网普及利用快速增长

从2000年起,我国互联网已进入应用普及快速增长期,网络资源不断完善,网络宽带普及性得到很大提高。2013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分别达到1.9亿户和8.1亿户,普及率已超全球平均水平。2014年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截至2012年底,我国Ipv4地址数为3.31亿,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互联网联通速度也增长迅速,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国际出口宽带已达1899792Mbps,同比增长36.7%。

3.信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信息技术创新成绩斐然

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2]。201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业人员已过千万,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员比重2.8%;2013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202亿元,同比增长10.4%;软件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收入比重达到25%,融合化趋势日益凸显。彩电、手机、计算机等占全球出货量比重分别达到48.8%、70.6%、90.6%,均名列世界第一。信息技术服务业方面,截至2011年12月底,信息技术咨询收入1864亿元,同比增长42.7%;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3028亿,同比增长42.2%;技术创新方面成果斐然,2011年底,该领域专利申请量136.4万件,同比增长率达20.2%。工业领域两化融合深度发展,重点行业企业已经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行全面信息化。各大中型企业在自动化办公、财务管理方面信息化应用广泛,比例超过80%。

4.信息化应用普惠民众

当前,信息化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呈现出稳定协调又不断创新的态势。农业信息化成效显著,依托“金农”工程,围绕“三电合一”项目等重大工程,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推进了农业电子政务和信息惠农服务,农业信息网络群已覆盖全国,信息化已与农业现代化、农民生产生活紧密融合[3]。服务业信息化普及程度高,如金融、交通、旅游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系统建设有序推进。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网购规模日益扩大。2012年我国电子商务年度交易额高达8.02万亿元[4]。电子政务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有力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应用成效及社会效益更为凸显。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均进入深层发展阶段。信息化已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普惠民众,且不断创新发展。

三、我国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信息化发展迅速,但由于我国具体的国情(人口多、基础薄弱等),在很多方面还只是达到了全球的平均水平,与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相比仍有不少差距,总结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指引不够明确、具体,组织协调有待加强

加快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极大支持。世界先进国家的经验证明,一定要遵从信息化中的标准化,即“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保密、互联互通”。避免出现数出多源、政出多门、实效不同步、口径不统一。相关机构对信息化的内涵、外延,应达到的标准缺乏明晰的表述。

2.信息化发展在结构上差异明显,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

经过对2009—2011年三年的信息化指数及与分类指数的比较可以看出(见图1),我国信息化发展态势增加平稳,两化融合背景下新型工业化趋势明显,这得益于新兴信息通信技术的扩张。信息产业的发展稍显滞后,传统通信技术对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作用越来越小,加强新兴信息通信技术的获取利用、缩小城乡间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差距很有必要。

图1 2009—2011年我国信息化指数及分类指数

3.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够均衡

根据2013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的测算结果,将全国分为五类地区比对(见表1)。可以看出,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西部地区与之有明显数字鸿沟。其原因在于一、二类地区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四、五类地区区域间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不均衡。

表1 不同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

4.信息开发手段落后,资源利用率低

现今我国信息资源的传输、利用、开发等环节基本上处于分散、无序的状态,信息服务的内向性、信息联系的纵向性、信息更新的滞后性均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5.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积累不够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人才队伍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当下的需要还不相匹配。信息化人才培养相比社会需求略显滞后,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缺少,智力支撑不足,行业高端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极其匮乏[5],难以脱离对国外人才的依赖。人才的匮乏自然会带来自主创新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产业高端领域,缺乏核心技术,累计专利数量较少,定义产品的能力和可持续竞争优势很低,面临诸多的技术壁垒。这些都是制约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因素。

四、推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单一的信息化发展和建设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发展必须走与工业化融合的道路。在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的进程中,信息技术及产品在工业各领域及生产各环节持续深化应用,综合集成度不断提升,与工业产品加速融合,为产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6]。

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与现代工业制造业不断融合,为两化融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针对我国的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发展,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着重考虑。

1.从顶层设计中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两化融合模式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都在走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道路,不同国家都有其发展战略和规划。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模式;德国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2015年,我国明确规划的“中国制造2025”也已落地。这个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的规划是基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工业化基础形成的,为我国随后的信息化、工业化融合指明了方向。具体到省、区以及企业,要基于本地区及企业基本情况,反思以往的发展模式,树立国家两化融合的大势观;树立跨越式发展观,制定出适合具体情况的新的两化发展战略。

2.加强组织领导,做好信息化建设体系保障

建议在各地设立用以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两化融合推进处、推进科,完善协调机制,增强综合管理,使两化融合管理职能适度集中,权责分明,层层落实,发挥各级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关系,避免相互掣肘。

3.促进两化融合的全面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差距

信息化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但行业间、地区间存在的数字鸿沟成为了阻碍其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要加大西部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工业建设,缩小地区间的两化差距;增加农村的信息建设投入力度,特别是对于重点农业生产基地,要多予以政策及信息技术的支持,在农业技术改进及农产品流通方面要促进城乡信息和资源的流动及有序对接,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及信息化;对于传统产业要善于、敢于运用信息技术完成内部改造和提升,节约资源,打破行业的垄断经营。

4.坚持创新与融合是推动两化进程的内在力量

信息化虽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但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技术结合度还不够,要加强两者间的集成创新,在预研、开发、设计、生产等环节中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实现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催生新兴产业,促进技术、产品、业务等多个层面的融合,使多层面的融合又不断衍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孕育新的创新。此外,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能够大大促进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提升[7]。因此,在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中,要促成和发展产业集群,使之成为信息化发展的有力支撑[8-9]。在两化融合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把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结合起来,促进硬件制造与软件开发的融合、物质生产与服务管理的融合,充分释放创新与融合带动信息化发展的巨大能量[10]。

5.加强信息资源的应用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要取得实际成效,其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就是对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应用,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成效卓越,已经从信息资源的基础建设过程迈入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过程,在新时期就要围绕信息资源的应用这个主题[11]。

五、结 语

2005年11月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审议并通过了“2006—2020年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强调我国信息化建设要加快创新的步伐,要让信息化符合现代化的全局建设,进一步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信息技术创新、两化深度融合成为信息化建设的热点。2015年,我国明确规划的“中国制造2025”已落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产业转型,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在信息化环境下走工业强国之路是必经之路[12]。本文提出了推进我国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建设的措施,以期为加快我国信息化、工业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现代化进程,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www.gov.cn,2011-03-16.

[2]张鸿,代玉虎,张权.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3):77-81.

[3]丁亮,樊志民.农村信息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2):89-92.

[4]郭晔,刘霏.电商和实体店联合发展探究——基于“双11”电商繁荣背后的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1):111-115.

[5]贾崇吉,周应萍.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加快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1):15-19.

[6]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14中国工业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7]李蓉,强林飞,蔡敬梅.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3):70-76.

[8]孙宏艳.基于钻石模型的西安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5):109-112.

[9]廉同辉,侯瑞瑞,孙雨欢,等.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特征研究——以安徽孙村服装产业集群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10):103-107.

[10]廖瑾,高晓雨.中国信息化十年发展述评(2001—2010)[G]//中国信息化形式分析与预测(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1]师宏睿.论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思路[J].图书馆学研究,2010(10):95-97.

[12]李光勤.工业化带动信息化还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5):44-49.

猜你喜欢
工业化融合信息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月“睹”教育信息化
融合菜
月“睹”教育信息化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融合》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