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镇 赵建中 程 蕾
河南南召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南召 474650
癫痫(epilepsy,EP)是神经科常见的慢性临床综合征,困扰着全世界约1%的人群,其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自主神经、精神等不同障碍,但其发病机制都是反复发作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而长期、频繁或严重的痫性发作会进一步致脑损伤,甚至可发展为持久性神经精神障碍[1-3]。近年来,随着动态脑电图的开展,痫性发作的漏诊率已大大降低,但癫痫的药物治疗仍然许多问题亟待解决[4]。新型抗癫痫药物(AEDs)的出现,更是对传统抗癫痫药物的挑战,癫痫的药物治疗方法也推陈出新。本文采用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奥卡西平联合治疗癫痫,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09—2013-09在我科治疗的癫痫患者120 例,年龄28~47 岁,平均(37.14±9.08)岁;男67例,女53例;患者病历资料完整,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加巴喷丁组、拉莫三嗪组、奥卡西平组、联合用药组,每组30例。4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1)临床确诊为癫痫患者;(2)受试前未进行过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仅服用过一种或未服用过抗癫痫药物。(3)依从性好,能够配合完成随访。排除标准[5-6]:(1)妊娠哺乳期妇女;(2)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3)酒精、药物成瘾患者;(4)受试前有过癫痫持续状态。
表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1)拉莫三嗪组:初始剂量50mg/d,口服,2次/d。1周后开始加量,日剂量逐周上调25mg,直到100~150mg/d或达到患者自身有效治疗量为止。(2)奥卡西平组:初始剂量600mg/d,口服,2次/d。3d后开始加量,日剂量每隔3d上调300mg,直至900~1 800mg/d为止。(3)加巴喷丁组:初始剂量300 mg/d,1 次顿服,第2 天增至600 mg/d,口服,2 次/d。第3 天增至900 mg/d,口服,3 次/d。后根据患者反应调整剂量,有效剂量900 ~1 800 mg/d。(4)联合用药组:联合使用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奥卡西平3种药物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将受试前3个月的月均发作次数为基准,持续治疗3个月后根据随访结果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疗效评定分为4级[7-8]:(1)控制:无癫痫发作;(2)显效:平均发作次数减少>75%;(3)有效:平均发作次数减少<50%~<75%;(4)无效或恶化:平均发作次数减少50%及以下或发作增多。总有效率=(控制+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联合用药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联合用药组和单药组的疗效比较 [n(%)]
癫痫是神经系统疾病中认识较早的一种疾病,抗癫痫药物主要包括传统的一线药物和新型抗癫痫药物两类。传统药物包括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等,作为癫痫的一线治疗药物,疗效肯定,接近80%的癫痫患者在使用,但传统抗癫痫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如头晕、共济失调、肝功能受损、肥胖、皮疹等。郭丽冰等[9]报道,传统抗癫痫药物有52.5%的患者因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
以拉莫三嗪、奥卡西平等为代表的新型抗癫痫药物自1991年问世以来,以其不良作用小、妊娠妇女耐受性好等优点一直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10]。拉莫三嗪是苯三嗪的衍生物,主要通过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等减少神经异常放电。奥卡西平是经典药物卡马西平的衍生物,通过调节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发挥其抗癫痫作用。而加巴喷丁作为人工合成的抗癫痫药,主要作用机制是增强GABA 介导的抑制作用,从而达到减少异常放电。从机制上来看,这3种药物具有协同效应,也有报道显示在动物实验中加巴喷丁和奥卡西平具有药效学的协同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3个月内,三药合用的疗效比单药更加显著,且无患者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说明三药合用在安全性上是可以信赖的,这对增加患者长期服药的依从性十分必要。许多患者在治疗癫痫时,往往因短期药物血药浓度尚未到达有效浓度,癫痫得不到控制,对癫痫正规治疗失去信心,经常换药,甚至转而使用一些偏方或滥用中药,这些都使得这类患者癫痫发作得不到良好的控制[11]。故良好的短期疗效能提高患者的信心,使患者更加配合治疗,对于提高长期疗效有帮助。本研究因条件受限,未能够测量体液中药物浓度(TDM),得到3种药物的确切血药浓度,从而了解三药联合的药代动力学,还需进一步研究。
[1] 王寅旭,王晓明.癫痫的神经调控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3):800-803.
[2] 刘远琳,何小华,彭碧文.癫痫病的细胞水平研究及进展[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3(2):289-292.
[3] 范磊,陈海燕.472例癫痫患儿用药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6):103-104.
[4] 宋红伟,李晓丽,李世学.动态脑电图在60例癫痫患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5):90-91.
[5] 杨青云,段新,黄理钧.拉莫三嗪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海南医学,2010,21(11):3-6.
[6] 周秀荣.联合用药与单药治疗癫痫临床疗效的对比[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3):197-199.
[7] 曾凡明.奥卡西平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16-17.
[8] 王驰,孟庆伟.奥卡西平单药治疗成人新诊断癫痫疗效观察[J].中国医刊,2010,45(5):52-53.
[9] 郭丽冰,吴志刚,李济田,等.传统与新型抗癫痫药物治疗新诊断癫痫患者的一年保留率比较[J].海南医学,2013,24(13):1 895-1 897.
[10] 刘砚韬,张伶俐,黄亮,等.新型抗癫痫药物治疗儿童癫痫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10(1):99-104.
[11] 邓智勇.癫痫控制不良的原因浅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8):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