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形有波动,势仍看好”,所谓中国经济“崩溃论”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9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来访的欧盟副主席卡泰宁表示,2015年中国经济运行仍保持在合理区间,就业比较充分,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环境有所改善,“新的增长动能正在形成”。
而正在形成的新动能已经呈现可量化的指标。市场主体新增态势强劲,消费以及服务业占GDP比重、高技术产业增速等统计数据,反映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变化。
“形有波动,势仍看好”,所谓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要解决方方面面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的“拦路虎”,必须以创新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推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形成并有效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是关键中的关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前9个月,国务院和国家部委层面密集出台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相关政策数十项,用前所未有的力度鼓励以“双创”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如建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促进“一次分配”作用更好发挥;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助力科技创新走出低效泥潭;深入推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中国竞争力新优势与新格局。
与此同时,政府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为“双创”清障搭台。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到面向小微企业的定向降准,创新企业和创业者获得政策扶持、舆论倡导与社会认可的多层次全方位助推。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稀缺品,在对中国经济形势的种种议论声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今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仍是第一,中国市场对全球跨国企业来说仍是吸引力最大的市场。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等新的发展方略,也为周边国家提供巨大的投资机会和发展机会,为更多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创造了新的条件。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中国市场”到“中国需求”,一手抓资本输出,一手抓技术革新,中国早已不再仅仅是重要生产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更是一个参与构建新规则的新兴消费者。即使在“换挡爬坡”过程中,事实也证明中国决非世界经济的风险之源,而是稳定之锚、增长之源。
正是基于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影响力,中国经济新动能的形成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转型升级,也正在为全球经济体系建设贡献中国力量。
为善其身,中国需以创新为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扩宽空间、积蓄动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向以效率驱动、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
兼济天下,在对世界经济增长总体贡献稳中有升的前提下,创新升级贡献方式,这是负责任、敢担当的国家对互利共赢发展理念的踏实践行。
当下,中国正在谋划“十三五”期间的发展大计,进一步集聚和壮大经济增长新动能,无疑将成为其中的重要主题。
既往的经验和正在形成之中的经济增长新动能都表明,要唱好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大戏,仍有赖于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以“双创”为代表的中国经济新动能,其本质也正是改革,坚定改革方能重塑经济增长新引擎。唯以改革营造激励创新环境,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在前,新动能才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推力、构筑参与和引领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并为世界贡献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全新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