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
[摘 要]在以考定教盛行的情形下,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应在考试命题上进行突破。命题应贴近课标,体现课本,引领教学,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为此,可以从依标扣本、激发情趣、归类梳理、贴近生活等方面,探寻书面检测与教学活动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命题 依标扣本 激发情趣 归类梳理 贴近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08
有人时常责备教师搞应试教育,教师信奉的是怎么考就怎么教。于是,课改理念、教学规律、学科特点等在“怎么考就怎么教”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可见,为分数而考试,不是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为考试而教学,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而引领教学的考试,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考试。只有命题贴近课标,体现课本,引领教学,实现书面检测与教学活动的和谐统一,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纸笔检测的局限,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
一、依标扣本,体现素养
夯实基础对小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命题应本着“题在课外,根在课内”的原则,依据课标,紧扣课本,致力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加大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双基”考查,既考查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又考查识记、理解、分析、概括、表达运用和鉴赏评价等,还要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把卷面书写单独立项,专门赋分,摆在第一大题的醒目位置,并以“工整、规范、整洁”的标准严格评判,突出写好字的重要性。再如,积累与运用的命题可源于教材又适度高于教材,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和回忆,还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引导教师不断优化平时的教学,促使学生获得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为全面的基本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激发情趣,彰显人文
命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创设有意思的或有趣味的试题情境,尽可能地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情境化、情趣化,从而增进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如卷首语:“亲爱的小朋友,快过年喽!让我们认真答题,以满意的成绩为新年备大礼,向亲朋好友拜年,好吗?快快行动吧!”这些充满亲和力的激励性语言,营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考试氛围,能帮助学生进入愉悦、进取的答题状态中。又如,卷末的结束语:“亲爱的同学,恭喜你顺利完成答卷,可别忘了检查哟!”充满温馨的祝福和善意的提醒,让学生觉得试卷宛如一位亲切而周到的朋友。再如,卷中试题的表述也可以彰显礼貌和活泼,让学生觉得答题仿佛就是跟一位和蔼可亲的智者进行对话。试题应力求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个体需要,留足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体现一定的开放性(包括答案的开放和多元),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让学生始终处于自由、自主、多元的答题状态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
三、归类梳理,加强综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考试的命题也应减少单个知识点的考查,注意课内知识点的融合、课内与课外知识点的融合、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积累与运用的融合、能力与方法的融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等,力求使零散的前后考查点富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关联性,适度考查学生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和综合化的梳理能力。如根据语境填写合适的成语(不重复使用):“爷爷是京剧爱好者,每天坚持练习京剧的基本功 ,对京剧中 四个行当的脸谱勾画得 ,所见之人无不
。”题目中,前两个填空来自教材的练习,后两个则要靠课外积累。此题既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积累,又考查学生对成语的归类梳理和语境运用能力,这样增加信息输出量,增强命题的效度,综合考查相关知识和能力,可以引领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以更开阔的视野对所学知识和有关事物进行再认识、再内化,进而引导学生日后展开深度阅读。
四、贴近生活,追求致用
语文教学贴近生活是指引入学生的生活资源,活化语文,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自然、社会的正确认识。同样,命题也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本班、本校、本地区发生的典型事例,选择学生关心的、喜闻乐见的身边资源,努力实现试题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的融合。如一则短文阅读反映的是2014年4月16日韩国“岁月”号事件,十分富有生活气息,学生觉得十分熟悉,答题时就能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入自我的人生思考,生成试题的生活意义,焕发出纸笔考试的活力,进而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保持语文本色的基础上适度有效地糅合,让命题贴近课堂,引领教学,学生就会对考试产生亲切感,觉得考试是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觉得“时时可以学语文,处处都要用语文”,觉得语文学习是一潭活水,可以源源不断地滋润心田。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