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借力行为

2015-10-21 06:49戴青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借力设计课堂教学

戴青

摘要 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设计。本文从课堂教学实践出发,浅谈如何从五个方面借力,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设计  借力

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设计。用心的教师会设法创造条件,设计出能够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课件,来调节课堂动态节奏、激活思维活动、开启学生心智。“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科学家的奇思妙想和自信一直被人们所惊叹,并感染着人们不断地去创造。同样,教学活动中,我们也须要借用一些“支点”,来撬动课堂活力,展现快乐多姿的课堂空间。那么,教师如何借用这样的“支点”,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精心设计,制造引力

教学艺术的核心要义就在于是吸引学生的艺术。如何吸引学生,这跟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很大关系[1]。一节课设计得好与不好,在于教学过程能否唤起学生的兴趣,是否为全体学生营造一个思维活动的空间,学生能否在快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体验。幸福的课堂如一方光照充足的花圃,教学活动中每个解开的问题,如花瓣徐徐绽放般美好,在忽然开放的瞬间,都是会心的微笑,都如投石般激起课堂氛围的层层涟漪。

生物课堂是生活化的课堂,可以借用一些俗话俚语,把要学习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设计出风趣幽默的问题,直观形象。如“内环境”的概念比较抽象,为吸引学生进入状态,在新授内容导入时,不妨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俗话说,女人是水做的,那么站在你面前的美女就是包装精美的一杯水,这杯水究竟贮存在哪里?溶解在其中的物质又有哪些?从而引入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内环境及其成分、性质、稳态等做好铺垫。人体这种熟知的“器材”,是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常常借用的“题材”。

教师还可以利用外界的人为因素,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2]。如抗利尿激素的“户口”问题,常常被学生张冠李戴。苏教版必修三P17提到:“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而在苏教版必修三P32又说:“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这是怎么回事?究竟该激素从哪里来?通过矛盾冲突,引导课堂争论,达成共识:抗利尿激素的“生母”是下丘脑,“养母”是垂体。这样的课堂是有兴致的,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不易遗忘。

问题设计除了要有一定的吸引力外,还需要大开大敛,提供一定思维容量,来吸引学生并培养其自主合作的能力。英国边山大学Henlen JK教授要求在每节课开头设计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课件或小实验,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她介绍过这样一则课堂设计趣事,在讲授人体的主要器官之前,如何设计,她考虑了很长时间。一天下班,看到她八岁的儿子躺在地板上看书,突发奇想,她让儿子躺在一张大过身体的白纸上,画了几纸儿子的轮廓图带到班级,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并用画笔添上体内的主要器官,然后全班展示,再进行纠错。课堂上学生不断查阅有关资料,很快就知道各种器官的形态特征、分布和主要功能。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化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更值得期待。

二、吊起胃口,增加动力

始终难忘这样一种经历。年少时,冬天一到,父母把有限的花生用袋子吊在房梁上,留待越冬。每每放学回家,饥肠辘辘,仰望吊在空中的半袋子花生,口齿生津。怎样能取到花生又不被父母发现?凳子够不到,垒起来太危险。笔者找了一根竹竿,一端削尖,捅个小洞,漏些下来,然后,用另一钝端敲敲,洞自然愈合,这样便吃到香浓的花生了。一直得意地以为这件事做得天衣无缝。工作后,无意中谈起这件事,才知道,所有的行为都没瞒过父母的眼睛,只是没有说出来。按照父母后来的解释是,有方法总比没方法好。笔者悟出了父母的教育用心,且时常思考与此事相关的教学问题,我们何尝不可以把“问题”变成吊起的“花生”,让课堂上嗷嗷待哺的学生“摘取”呢?

做到这一点,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学生们得有取“花生”的饿感和欲望,二是跳一跳就能得到“花生”的喜悦和快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此不疲地设法取“花生”。

对于第一个条件,笔者通常的设计是“三步走”。第一步,自主巩固。教师处理完重难点内容后,给学生一些反刍回味的时间。第二步,相互对查。每个学生参与编制小问题,根据学习内容情况,一般以3个问题为宜,编完题后同桌之间相互提问,通过对查,比较差距,促进提高。这实际上是学习的一次应用,编题和答题的过程都是一种创造性学习,是一种更高级的课堂内容巩固形式,既趣味又竞争。第三步,抽查点评。互动环节完成之后,教师抽取几组学生上台展示,并给予积极性评价。笔者发现,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差异,编制的问题难易不一,有的较基础,有的不甚严密,但这恰恰是教学内容提升的资源,教师用好这个资源,更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抽取的学生要有代表性,好中差兼顾。由于学生急于要表达课堂上学来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思考所得,表现尤为积极。

那么如何让学生取到“花生”呢?在完成自我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再提供一两个有一定思维容量和难度梯度的问题作为例题,不过这种例题不是老师讲给学生听,而是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如,“光合作用的过程”这节课,教师适时提出三个问题,小组任选两题作答:(1)光能是如何固定、转化和转移的,最终去哪了?(2)反应物水中的氧元素去哪儿了?CO2中的氧元素和碳元素呢?(3)其他条件不变,如果把一株植物从光下移到暗处,C3怎样变化?三个问题,分别是能量变化、物质变化和外界条件变化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影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光合作用过程。

站着取果子不如跳着摘果子,跳着摘到果子不如跳着摘不到果子。越是得不到的越有诱惑力,学习的情趣多是如此。

三、先着一子,调节活力

下围棋时,头几手在天元先手放一枚棋子,先手变后手,看似失着,但随着棋局的发展,这枚棋将会对整局的成败起一个决定性的作用。课堂教学也有类似的妙处,对一节内容的设计,根据需要教师有时也可以在关键点上先着一枚“棋子”,随学习内容的深入,就会因那个“棋”的存在,而使整节课活起来。例如,开学初,结合教学进度安排,预先在花盆中培养了几株玉米,放在教室的阳台上生长,等到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前一周,把其中的两株拨起倒放,然后再精心照料,倒伏的两株又生长了。在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讲到根向地性和茎背地性,学生们的注意力就转移到这株弯曲生长的玉米上了,有了这种直观的感受,更能引导学生探究并思考其中的原由。再联系课堂上学的根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学生很容易关联因果,既加深了课堂内容的理解,也加强了实践性。

对教学内容难度较大的课程,如何化解难度,教师在教学前需要一个通盘的设计。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要完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关系曲线图,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图像比较等重要内容的教学任务,有一定的困难。这部分是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的延伸,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易和有丝分裂过程混淆。搞清学情之后,教师在新授课前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用黑板的1/3板面,引导学生复习上学期学过的有丝分裂内容,重点突出画有丝分裂前、中、后分裂图和染色体与DNA数量变化关系曲线图,并保留在黑板上,算是投放一枚“棋子”,埋个伏笔。接下来学习新授内容,随着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特殊行为和数量的深入学习,部分学生马上就会联系上黑板一侧的有丝分裂图像和过程,并能通过对照区分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区别,课堂氛围就活起来了。这种预设,实际上是提供给学生必要的思维支持,以相对轻松的心态达成学习目标。许多时候,教室里的一盆花、一株草、一盒巧克力,甚至是一枚镍币等,都可以成为教师教学内容的辅助材料和“棋子”。

四、提升坡度,形成阻力

赛车手在平坦的路面上驾驶过于轻松,车手往往寻找路况,增加坡度和弯道,提升刺激和愉悦感。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有时一节课下来,不是越顺手越好。内容简单,平平淡淡,缺少节奏感和引擎力,学生会心浮气躁,没有急中生智的智慧撞击,没有思考偶得的快乐,没有思维强度的训练和扩展,只有庸散的快乐。针对一些常规实验的处理,有时需要设定一定的“路障”来控制课堂,调节节奏,凝思聚神。如在做“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时,原理清楚了,操作相对简单,结果要等待一段时间。操作过程中,可适度增加实验项目,以提升难度。可以提问学生,这个实验的无关变量有哪些?学生会提供诸如温度、底物浓度和用量等无关变量的答案,老师再进一步要求,如何探究温度是否对酵母菌活性产生影响?原料和器材由学生根据需要自选,比如温水和冰水等,以验证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后续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实验过程中无关变量控制的理解,也为进一步的探究提供了范例。

对于教学内容浅显的课程,有时根据需要,还可以借题发挥,故意诱导学生暴露错点,再分析错因,及时纠正,加深理解。如在“DNA的分子结构”教学中,利用模型加强识记,相对容易。为了加强学生对双螺旋结构和碱基数量关系的进一步理解,笔者在课堂上提供下面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某生物核酸的嘌呤碱基46%、嘧啶碱基54%,则一般情况下该生物能否是大肠杆菌?大家一番讨论之后,得出的答案是可能的。此时,老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一般情况下哪些生物符合这个条件,从而得出结论:只含RNA的生物或含有DNA和RNA的生物都符合,如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RNA病毒。然后教师再继续追问:若该生物遗传物质中的嘌呤碱基46%、嘧啶碱基54%,则一般情况下该生物又是怎样的生物?讨论的结果:只能是RNA生物。通过有意增加难度,来强化学生对核酸和遗传物质的理解,培养学生慎密的逻辑分析能力。

五、渗透素养,修为定力

相传一千四百年前,一位印度僧人在嵩山五乳峰的一个岩洞中面壁九年,以至于在石壁上留下了他坐禅的影象。他坐禅时,面对石壁,两腿盘曲,双手作弥陀印,二目下视,五心朝天,入定后,飞鸟在他的肩上筑巢,他都不知。此人便是在佛教史上被推为“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同样,在启蒙读本中,我们都读过《小猫钓鱼》,说的是老猫和小猫钓鱼的时候,小猫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钓不上来。而老猫在那儿坐着不动,一会儿就钓上来一条鱼。其实,这些故事揭示的都是定力的重要性。

对学生而言,定力是目标、信心、毅力、耐力等的综合体现。定力好的学生,克制力和自控力较强,不易被外界干扰,不易受诱惑的困扰,学习沉得住气,经得起失落的打击,输得起,赢得正。从教育学角度看,定力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但对智力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渗透定力,生物学教材中有诸多这方面的素材,可加以利用。如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反复选材,人教版必修1中与邹承鲁院士谈话中所体现出来的探索生物大分子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等。其实,对生物教师而言,每一节课、每一个问题、每一份练习地设计都可以体现定力这种态度和品质。高三学生进入到二轮复习阶段,压力明显加大,这个时期要进行适当的压力调试,其中对于定力的修炼,是重中之重,是将来走上社会适应复杂工作环境所必不可少的一种生物素养。望梅止渴、水滴石穿、卧薪尝胆等无不是靠外在的策动力强化定力而达到修为的案例。

一个再好的状元班,都会有差异,其所以能获得整体的成功,有诸多成功的元素,其中必有定力上的调整和调动。当师生心理上的信任、目标、忍耐力达到一定的契合,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战胜的。

当然,一节好的课堂教学不仅体现在教师灵活的教学理念、充分的教学设计上,还应考虑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激发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能否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林元.资深教师专业再发展的五个要素[J].江苏教育,2013(1).

[2] 黄玮.引发认知冲突优化学生生物学认知结构[J].教学与管理,2010(9).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借力设计课堂教学
竭力与借力
BUBA台灯设计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