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
【摘要】 目的:观察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商品名美常安)联合美沙拉嗪颗粒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门诊及住院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美常安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组)60例,口服美常安(每次2粒,每日3次)和美沙拉嗪(每次1g,每日4次);单用美沙拉嗪组(对照组)60例,美沙拉嗪颗粒(每次1g,每日4次),12周后觀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显著高于对照组80%,P<0.05结论:美常安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美沙拉嗪,且不良反应低。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美沙拉嗪 美常安
【中图分类号】R562.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25-02
溃疡性结肠炎目前病因尚不清楚,是病变位于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患病率明显增加,患者多因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而就医。病情轻重不等呈慢性过程,大部分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给经济及生活上带来很大负担。本研究为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美常安联合美沙拉嗪与单用美沙拉嗪疗效对比结果。
一、病例选择:
1.人选标准:12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1]。(1)年龄18—65岁;(2)临床有持续性或反复性黏液血便、腹痛、腹胀等症状;(3)活动期轻、中度病例,均来自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大连开发区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例;(4)排除了细菌性、阿米巴痢疾,真菌性肠炎、肠结核及缺血性、放射性结肠炎等相关的感染性结肠炎及非感染性疾病。
2.排除标准:(1)有柳氮磺胺吡啶(SASP)药物过敏史;(2)中途退出或依从性差者;(3)结束治疗后未复查肠镜者;(4)重度或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2.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应用美常安联合美沙拉嗪(美常安2粒日3次,美沙拉嗪1.0日4次);对照组60例,单用美沙拉嗪(1.0日4次),均餐后服用,疗程12周。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效评价[1]:完全缓解:腹痛、粘液脓血便、腹泻消失,三次大便隐血试验阴性,复查结肠镜检查黏膜大致正常;有效:偶有腹痛,粘液脓血便基本消失,大便1~2次,大便隐血试验偶呈阳性,复查肠镜见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腹痛、粘液脓血便无改善,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3.统计方法:分别统计2组完全缓解、有效、无效及总有效率,P小于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完全缓解40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完全缓解32例,有效1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0%,两组病例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群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很多研究表明肠道细菌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屏障功能缺陷,肠道通透性增高以及肠道内成分诱发的异常免疫反应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2]。现在临床上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多采用联合药物治疗,如SASP、激素、免疫抑制剂、益生菌、抗生素、黏膜保护剂等等。SASP治疗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开展,美沙拉嗪属5-ASA的特殊制剂,能够到达结肠发挥药效,疗效与SASP相似,其优点是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影响肠黏膜上皮细胞黏膜组织内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清除氧自由基,诱导淋巴细胞的凋亡等发挥抗炎作用。每颗美常安胶囊含5亿活菌,定植力强,能拮抗致病菌,支持厌氧菌(类杆菌、乳杆菌)生长,对酸、胆盐、热耐受性高,能迅速使肠道微生态恢复平衡,肠溶胶囊制剂能顺利通过胃酸屏障,疗效显著。本研究联合美常安和美沙拉嗪颗粒12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结果显示比单用美沙拉嗪颗粒有更好疗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期刊论文]-中华消化杂志 2002(04)
[2]白爱平,欧阳钦.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机制.胃肠病学,2005,10:240—242.